淮南市廣播電視局

淮南市廣播電視局

1959年12月,淮南人民廣播電台重新籌建,並於1960年2月25日正式播音。 1983年3月,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在淮南電視演播室的基礎上成立電視教育台。 1992年4月,我市籌建有線廣播電視台,1992年8月1日試播,同年10月1日正式開播。

淮南市廣播電視局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廣播電視宣傳的方針政策,把握廣播電視宣傳的正確輿論導向;直接領導和管理淮南電視台、淮南有線廣播電視台、淮南人民廣播電台、淮南廣播電視報社等單位的宣傳工作,對重大宣傳工作、全市廣播電視系統的對內對外宣傳工作進行組織、協調與監督檢查。
二、貫徹執行國家、省關於廣播電視管理的法律、法規,研究擬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及廣播電視管理辦法、規章制度並監督執行,制定和組織全市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規劃;研究廣播電視方面的經濟政策,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有關收費標準。
三、組織和指導全市性的廣播電視宣傳和節目創作,協調、指導全市廣播電視工作改革,監督檢查廣播電視宣傳紀律執行情況,監督管理廣播電視節目、衛星電視節目收錄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的視聽節目。
四、管理廣播電視科技工作,組織有關技術政策標準的實施、新技術的科學研究和開發應用。
五、依法對全市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的建立和廣播電視發射台、轉播台頻率、頻道、功率的規劃和指配進行初審、報批;負責對全市廣播電視工程、有線廣播電視系統設計、施工安裝業務進行初審、報批;對全市廣播電視專用網進行具體規劃和管理;貫徹落實全國、全省廣播電視專用網的具體政策、規章,指導分級建設和開發工作,保證廣播電視節目安全播出;指導全市農村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
六、負責發放或撤銷接收衛星傳送境內電視節目許可證;負責對接收衛星傳送境外電視節目、電視劇發行、廣播電視節目生產經營進行審查、申報;負責對用於廣播電台、電視台播出的影視節目進行管理和內容的審核;監督管理全市廣播電視及廣播電視報刊的廣告經營活動。
七、監督管理全市廣播電視發射台、轉播台、微波站和有線廣播電視專用網,確保中央、省和市廣播電視節目的正常發射、轉播和傳輸;維護廣播電視設施安全,協助公安部門處理危害廣播電視設施的行為,負責內部安全保衛工作。
八、負責全市廣播電視系統對外交流與合作。
九、組織、指導全市廣播電視系統職工培訓和專業人才培養。
十、承辦市委、市政府、省廣播電影電視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歷史回顧


淮南的廣播電視事業,是伴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成長起來的。從1950年淮南煤礦職工廣播電台開播至今,淮南的廣播事業已經走過了49個春秋;淮南的電視事業誕生於1970年,距離現在已29周年。淮南的廣播電視事業又是伴隨著淮南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步伐迅速發展起來的。目前已形成集無線、有線、中波、調頻、微波於一體的現代化廣播電視傳輸系統。廣播人口接收率已達到80%以上;電視人口接收率達到90%以上;有線電視連接城鄉、廠礦,擁有6萬多用戶,每天傳輸25套電視節目,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推進淮南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事業發展
廣播電台 淮南人民廣播電台的前身為“淮南煤礦職工廣播電台”,經中央新聞總署廣播事業局批准,於1950年5月1日正式開播,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安徽省第一家開播的廣播電台。它的成立,揭開了安徽省廣播事業發展史上新的一頁。1951年4月1日,淮南煤礦職工廣播站改名為淮南人民廣播電台。當時的發射設備是一台500瓦發射機,使用頻率為1500千赫,發射天線是架設在竹竿架上的。每天播音一次。自辦的節目有《礦區新聞》、《職工教育》、《衛生講座》、《小說連播》等六個欄目。1952年底安徽人民廣播電台開播,淮南人民廣播電台於1953年5月16日奉命停播。1959年12月,淮南人民廣播電台重新籌建,並於1960年2月25日正式播音。同年冬發射機的功率改用1000瓦,使用頻率為1570千赫,每天播音3次,全天播音8個多小時。自辦節目有《新聞和報紙摘要》、《全市各廣播站聯播節目》、《在工交戰線上》、《每周一歌》等。1964年7月1日,根據省統一部署,淮南人民廣播電台再次停播。這之後,主要是依靠我市的有線廣播網路進行廣播宣傳。1983年12月1日,淮南人民廣播電台第三次開播。發射設備為兩部GZI—A型1000瓦中波發射機,使用頻率為648千赫,全天播出時間為10小時零5分。經過十五年的改革與發展,目前,淮南人民廣播電台已擁有調頻、中波兩套傳輸設備,每天播出時長為13個小時,節目輻射阜陽六安宿州蚌埠滁州、合肥等周邊地市。
無線電視 淮南電視事業開始於1970年建立的淮南703台,又稱電視調頻轉播台,是安徽省骨幹轉播台之一。當時僅有南通產1000瓦電視發射機一部,系不定型的試製產品,採用的發射天線為雙層十字型摺合振子定向天線,信號源為省電視台大蜀山發射台五頻道電視信號,覆蓋半徑為12公里,於1970年10月1日正式開播。1980年,上級廣播電視部門又給淮南增撥1部CS-CO-Ⅰ型七頻道10千瓦彩色電視發射機,並於當年10月1日開播,覆蓋半徑擴大到50公里,直接覆蓋人口400萬。同時還為廣大淮北地區的10多個電視轉播台提供信號源。1980年,市政府撥款建成了淮南市電視演播室,並開辦了全國第一所全日制、全學科的電視中學,為提高我市的教育普及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83年3月,廣播電影電視部批准在淮南電視演播室的基礎上成立電視教育台。1984年4月7日,正式成立淮南電視台。建台初,設總編室、新聞部、技術部和電視調頻轉播台,全台40人。
目前,703台已擁有一套6米衛星地面接收系統和一套8GHZ微波幹線中繼系統,能轉播、發射四套電視節目,二套調頻廣播節目,電視信號覆蓋半徑為60公里。節目輻射至阜陽、六安、蚌埠、宿州、合肥等周邊地市,在全省廣播、電視信號的覆蓋和傳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線電視 1992年4月,我市籌建有線廣播電視台,1992年8月1日試播,同年10月1日正式開播。1995年3月經廣播電影電視部全面驗收,成為全省首家被國家廣電部正式批准的行政區域有線廣播電視台。本著“倡艱苦奮鬥建台、樹廉潔奉公颱風”,發揚“實幹善創上檔次,團結自信爭一流”的精神,以提高傳輸質量和服務質量為突破口,七年來,有線電視走過了一個不平凡的創業之路,從白手起家,到目前擁有六萬多用戶、傳輸25套節目的大型有線電視系統,覆蓋全市五個區,共架設光纜120公里。這一系統採用的是550兆鄰頻傳輸系統。為推動淮南市的兩個文明建設,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發揮著積極作用。
廣播電視中心 淮南廣播電視中心大樓始建於1990年,於1996年11月8日落成啟用。大樓建築面積12700平方米,由圓型主樓和兩個扇型裙樓組成,主樓18層,高70.1米,總投資4900萬元。大樓硬體設施一流,有6個大小不等、功能齊全的演播室。它是淮南廣播電視局行政和宣傳管理、電視節目製作和播出的主要基地,是淮南廣播電視事業躍上新台階的標誌性建築。
網路建設 廣播電視傳輸專用網路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主幹網之一。專用網淮南段東起上窯,西至風台界處,全長60公里。該段工程於1998年6月動工,到1999年6月底基本完成施工任務。光纖傳輸網建成后,將使我市的廣播電視事業邁上一個新的台階,其主要功能:可傳輸100多套電視節目和50餘套數字廣播節目,可以開展視頻點播、可視電話、網際網路路業務等許多為民服務的新項目。同時,還可以開通網上電話、電子商務、電子郵件、遠程數據傳輸等,對我市的經濟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廣播電視宣傳
淮南廣播電視宣傳始終圍繞著黨的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抓住特點,發揮優勢,為淮南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廣播宣傳 隨著事業的發展,廣播節目經歷了三次全方位、大幅度調整,節目的整體布局日趨完善合理,宣傳質量逐步提高。第一次節目調整,從開播到1994年,調整的重點與布局是以發布新聞和信息為主幹,並輔以新聞性專題、服務性節目和文藝節目,重點節目有《淮南新聞》、《對農村廣播》、《職工生活》、《信息之窗》、《文藝百花園》等。第二次節目調整,從1994年到1996年,這次節目調整在淮南廣播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1994年10月10日,首次播出了《現代都市潮》、《文藝航班》、《空中立交橋》、《人間你我他》、《周日俱樂部》五個大型主持人直播版塊節目,改變了傳統的錄播方式,節目主持人直接參與采、編、播、控。同時,又推出了40多個欄目。淮南人民廣播電台全天播齣節目形成了大版塊、多欄目、直錄播相結合的格局,其獨特的播出風格、靈活的編排形式和豐富多彩的節目內容,受到聽眾的歡迎。第三次節目調整,從1996年至今。這次節目調整在節目定位上下功夫,更突出經濟特色,以貼近經濟領域,側重經濟生活為重點,推出了《經濟短波》、《商務廣場》、《消費驛站》、《國投證券周末論談》等一批經濟、服務類節目,廣播的服務性、信息性大大加強,拉近了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在這次節目調整中加大了對新聞節目的調整力度,增加了新聞評論性欄目《舜耕瞭望》,加大新聞的深度報道;新聞信息欄目《時事快訊》,報道國內外要聞。至此,淮南人民廣播電台節目形成了以新聞為龍頭,經濟信息、社教生活、文學文藝為主幹,兼有中央台、省台新聞轉播,主調突出,特色鮮明,具有綜合性雜誌類廣播節目的新格局。改革開放以來,強烈的創優意識和精品意識激勵著一批編輯、記者。據初步統計,我市廣播系統有近百餘件新聞、文藝、廣播劇、專題、廣告等節目在全國、省、市評選活動中獲獎。其中,新聞《人大代表監督糧食收購效果好》獲全國優秀廣播節目三等獎和“安徽廣播獎”一等獎;《還兒童的天真活潑》獲“安徽廣播獎”一等獎;《我市43家私營企業聯合招聘下崗職工》等10件作品獲“安徽廣播獎”二等獎;《千里送醫獻愛心》等3件作品獲“安徽播音獎”二等獎;《豆腐之鄉大潮湧》等5件作品在全國地市(州、盟)廣播文藝作品評選中獲一等獎,《鄉音》等6件作品獲二等獎。
電視宣傳 電視宣傳始終把握大局,重點突出,特色鮮明。一是大事宣傳有聲勢、有力度,圓滿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宣傳報道任務。在每次重大活動中,開辦專題欄目,推出系列報道、連續報道,形成強大的聲勢,取得良好的宣傳效果。如香港回歸宣傳熱烈、隆重、喜慶;“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宣傳全面、準確、充分;“世紀之交看淮南”宣傳深刻、熱烈、有序;“中國豆腐文化節”宣傳有特色、有影響。還有全市深入開展學習鄧小平理論活動、淮南五十年的宣傳、每年市人大政協會議的報道等一系列重大宣傳報道任務導向正確、播出安全、高潮迭起、有聲有色。二是經濟宣傳擺上突出位置。圍繞市委市政府經濟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決策,集中宣傳報道了各區、縣加強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完成集團戰略;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推進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培養國民經濟新增長點;完成科教興市戰略以及反映我市重大建設成就的重點工程等,組織了一系列極有影響的宣傳報道活動。如“國企之路”、“學邯鋼、抓管理”、“環保世紀行”、“再就業工程報道”、“轉變觀念、再創新業”等。三是精神文明建設宣傳進一步深入,做到“主題突出、位置突出、重點突出”,加大了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和文明社區的宣傳報道;加強了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宣傳教育;宣傳報道了各條戰線湧現出的先進典型事迹。開辦了精神文明建設宣傳專欄,推出了“抓創建、創佳績”、“精神文明建設巡禮”、“文明之風”、“風流人物看今朝”、“十佳市民”、“創建督察哨”等系列報道,推出了孔德平、廖祥和、韓新繼、王守仁、閆玉德等一批先進模範人物,典型人物有血有肉,事迹真實可信,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四是節目調整改革收到好效果。為了適應電視節目生產的發展規律,增強節目的可視性和競爭力,1998年以來,相繼推出了《新聞視點》、《看淮南》、《生活風》、《金葵花》、《經濟一刻鐘》、《周末娛樂城》、《共度今宵》等電視專題欄目,形成了以新聞為主幹、以經濟版塊、綜藝版塊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的節目格局,提高了電視宣傳的整體效益。五是創優取得新成果。據初步統計,近十年中,共在省電視台、省有線電視台上新聞1760條,在中央電視台上新聞150條。紀錄片《孤島紀事》、文藝專題片《江淮春潮》、《回家過年》獲全國文藝“星光獎”;紀錄片《麥收的日子》獲“安徽新聞獎”一等獎,安徽電視外宣一等獎;電視劇《西樓會》獲全國戲曲電視劇“天安獎”三等獎;電視劇《啞警》獲省“五個一工程”獎和市“十個一工程”獎。
三、隊伍建設
隨著事業的發展,廣播電視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全局職工304人,其中初級職稱40人,中級職稱60人,高級職稱16人,80%的職工獲得了大專以上文憑。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廣播電視隊伍正在形成。廣大廣播電視工作者立足本職崗位,勤奮工作,為廣播電視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四、內部改革
1996年3月,淮南市廣播電視局在堅持“三個有利於”(即有利於強化廣播電視宣傳的喉舌作用,有利於增強廣播電視事業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活力,有利於發揮廣播電視的整體優勢和系統優勢)的前提下,在全省率先進行內部體制改革,相繼成立了電視新聞中心、社教中心、藝術中心、廣告中心、技術中心、計財中心等六大中心。幾年來,由於優化了廣播電視機構的設置和人、財、物等資源的配置,引進了競爭機制、激勵機制和創新機制,激發了每個職工的創造性,使廣播電視事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已形成了廣播、電視、有線電視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