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鎮
福建泉州晉江市下轄鎮
石獅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城14公里,是全國著名僑鄉集鎮。鎮政府駐大侖街(東經118°37′,北緯24°44′)。
轄31個村委會(74個自然村),4個居委會。總面積48.66平方公里(市區1.8平方公里),人口92361人(19686戶),其中城鎮居民25356人。還有在海外的僑胞、港澳台同胞3.5萬人。均為漢族。
相傳,隋時其地有個“鳳凰庵”,庵前亭下屹立一對石雕獅子,故稱“石獅亭”。當時,該地是通往“東京”的大道,凡商旅途經此地,均以“石獅”作為路站標誌。順治年間,清朝為斷絕鄭成功的後援,強制衙口等沿海圩鎮居民內遷,施滔與蔡福全等相繼於“石獅亭”周圍興建店鋪,逐漸形成街道,地名遂稱為石獅。
該鎮宋屬安仁鄉弦歌里,元、明、清屬十九都。民國29年設石獅鎮。1951年劃為第十四區;1958年屬石獅公社;1964年6月,恢復石獅鎮建制;1971年3月,石獅鎮、社合併為石獅公社;1977年4月,恢復石獅鎮;1985年石獅鄉歸併石獅鎮;1988年9月30日,石獅析出建市。
石獅是晉江縣主要工業區之一,有農機製造、化工、輕工、印刷、工藝、陶瓷等10多家社隊企業。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至1988年,有企業658家(不含個體企業),其中三資企業20多家。以服裝鞋帽、五金修配、塑料製品、遊樂玩具、日用工藝美術為主,尤以服裝鞋帽、工藝美術著稱。同時,石獅的商業特別活躍,成為晉江縣對內對外經濟活動的重要窗口。僅出售港澳及海外華僑物資的商店攤販就達300多家,世界40多個國家的數百種商品湧進市場。1982年以來,又創建了以服裝為主的專業市場,共設服裝店鋪和攤位2700多個,就業人員6400多人。年營業額近億元,是福建省面向全國的十大商品專業市場之一,以其產品“洋、全、優、新”而飲譽海內外。1988年,全鎮鄉鎮企業年總產值達1.7739億元。
該鎮文教事業也較發達。以來,石獅華僑相繼創辦愛群小學、民生小學、五社小學等;民國35年華僑創辦了石光中學。1988年有中學3所,小學32所。前後,石獅就有文明戲笙簧社、黎明社等群眾文藝團體,抗戰時期有抗戰話劇團、京劇團等。1988年有影劇院2座、衛生院1所。
主要名勝古迹有玉蘭橋及靈秀山等。
寧夏有個石獅鎮
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石獅人也有引以為豪的:他們和寧夏同心縣人民一道,在同心縣城東南2公里處,建起一座農工商貿一體化的新型集鎮——石獅鎮。
石獅與同心縣對口幫扶以來,充分運用自身優勢,從各方面全力支持同心縣。石獅市領導多次實地考察,提出了“移民開發”治窮致富構想,確定了無償援助300萬元建立石獅鎮,首批從貧困地帶吊庄移民400戶2000人的計劃。1998年4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同意同心縣興建石獅鎮,鎮區面積40.75平方公里。
扶貧先扶志,教育是關鍵。石獅企業家及社會各界,踴躍捐資創辦了當地第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已建成並招生。石獅還出資幫助附近8所小學危房改建,投資建起兩所希望小學,資助1000名失學兒童重返學校。今春以來,石獅還接納同心縣數百勞力來打工,增加經濟收入,學習致富技術。同心縣的幹部群眾對石獅鎮的建設也表現了極大的熱情,先後義務出動5萬多工日,修築了貫通全鎮18米寬、24公里長的閩寧大道。
經過共同努力,石獅鎮己初具規模。“田、水、林、路、電、居”等已成網路,80%以上的移民已喬遷新居;投資600多萬元興建的黃河揚水工程全部建成,確保石獅鎮農業穩產豐產,鎮農業開發區也已全面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