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忍冬藤的結果 展開

忍冬藤

藥物

忍冬藤是忍冬科植物忍冬的乾燥莖枝。忍冬藤藥性寒涼,味甘。歸肺、胃經。忍冬藤的化學成分包括生物鹼、黃酮、鞣質等。其中,生物鹼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規定,乾燥的忍冬藤藥材中,綠原酸的含量不能少於0.10%,馬錢苷的含量不能少於0.10%;乾燥的忍冬藤飲片中,綠原酸的含量不能少於0.070%,馬錢苷的含量不能少於0.10%。

簡介


● 正名:忍冬藤
● 英文名:Rendongteng
● 拉丁名:Lonicerae Japonicae Caulis
● 別稱:金銀花藤、金銀藤、水楊藤、千金藤、鷺鷥藤、忍寒草、鴛鴦草、老翁須、金釵股、大薜荔、忍冬草、銀花秧、金銀花桿、甜藤、右篆藤、左纏藤、通靈草、蜜桶藤、右旋藤、二花秧

功效與作用


● 忍冬藤具有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忍冬藤還有抗腫瘤的作用。
● 忍冬藤可以用於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咽喉腫痛、癰腫瘡瘍、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忍冬藤過敏者,禁止使用。
● 虛寒泄瀉者,禁止使用忍冬藤。
● 寒濕阻絡引起的風濕痹痛者,不宜使用忍冬藤。
● 如果您正在使用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維生素C、煙酸片、谷氨酸片等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使用忍冬藤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忍冬藤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兒童及年老體弱者使用忍冬藤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忍冬藤


● 忍冬藤可以煎汁內服,也可以入丸、散劑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9~30克。
● 外用時,可取適量忍冬藤煎水熏洗患處,也可研末調製后敷於患處。
● 忍冬藤可以泡酒使用。
● ● 二烏止痛酒:與制川烏、制草烏、桑枝、桂枝等中藥配伍泡酒,有溫經散寒止痛、活血祛瘀通絡的功效,主要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病及心動過速者需謹慎服用。
● ● 復方忍冬酒:與雞血藤、路路通、川牛膝、延胡索等中藥配伍泡酒,有解毒化瘀、祛風除濕、舒筋通絡的作用,可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軟組織損傷、肩周炎、骨質增生。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避免和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維生素C、煙酸片、谷氨酸片等藥物同時使用。
● 油膩、腥膻、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忍冬藤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截至目前,未見文獻報道忍冬藤有毒性作用。
● 服用忍冬藤后,出現以下情況時,請立即停用。
● ● 噁心
● ● 嘔吐
● ● 上腹不適
● ● 腹瀉
● ● 嗜睡
● ● 口渴
● ● 多尿
● 停葯后,如果癥狀沒有改善,請及時就醫治療。
●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忍冬藤,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我該如何選購忍冬藤


● 忍冬藤主要產自四川、浙江、河南、江蘇、陝西等地,江西、福建、湖北、安徽、甘肅等地也有分佈。
● 忍冬藤具有如下特徵:
● ● 忍冬藤多為棕紅色至暗棕色的長圓柱形,部分為灰綠色,分枝比較多,常常纏繞成束,表面光滑或者覆蓋有茸毛,外皮容易剝落。枝上有許多節和殘葉、葉痕。質地比較脆,容易被折斷,斷面中空,為黃白色。忍冬藤氣味清淡,老枝有微微的苦味,嫩枝味道比較淡。
● 存放於乾燥的地方。

含忍冬藤的中成藥有哪些


● 排石顆粒:有清熱利水、通淋排石的功效,可以治療下焦濕熱導致的石淋,能緩解排尿不暢、血尿、腰腹疼痛;也可用於治療泌尿繫結石。
● 中風回春丸: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瘀阻絡引起中風,能緩解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
● 風痛安膠囊:具有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的作用,多用於治療濕熱阻絡引起的痹病,能緩解關節紅腫疼痛、肌肉酸楚;也可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忍冬藤和金銀花功效一樣嗎


● 忍冬藤和金銀花都來源於忍冬科植物忍冬,忍冬藤為忍冬乾燥的莖枝,金銀花為忍冬乾燥的花蕾或初開的花。兩者的功效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 ● 忍冬藤和金銀花都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都可用於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腫瘡瘍。
● ● 忍冬藤還具有通利經絡的作用,還可用於治療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止痢的作用比較強。

用藥誤區


● 誤區:忍冬藤可以和維生素C同時服用。
● ● 忍冬藤含有苷類成分,該類成分在酸性過強的情況下可能會水解成苷元和糖,從而失去藥效,而維生素C為酸性,所以忍冬藤和維生素C不宜同時服用,以防影響藥效。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上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6]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7] 歐陽榮,周新蓓,李順祥。臨床常用中藥飲片原色圖譜。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