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塘
陳塘
廣州地名。陳塘南西關清平街舊三角市天后廟及三界廟前,是陳塘地方所在。陳塘有上下之分,即上陳塘、下陳塘。上陳塘全街鋪房,昔營新衣業務。全街地方不多,下陳塘則概括現在珠璣路南末尾一帶地方,通稱為陳塘南,簡稱南塘,附連新填地(現改新填地街),再過迪隆里,即到塘魚欄,此段地方與沙面西橋相隔咫尺,過西橋即沙面。
陳塘
陳塘風月的最早形成,與沙基儘是米鋪——“有米”很有關係。清朝光緒年間,做穀米生意非常賺錢,當時,廣州尚未有碾米廠,各鄉穀米,多用船運至廣州,集中在谷埠停泊,故此地商賈雲集,花艇生意自是聞錢腥而來。當時,谷埠的大寨都是極豪華的大舫。後來幾經變遷,各大寨陸續棄舟登岸,一部分設妓寨於東堤沿江一帶,一部分則在陳塘獨樹一幟。“珠璣”滾滾,成就了陳塘風月的富貴溫柔鄉。
“陳塘風月”代表了民國時期廣州繁華的其中一面。舊時的陳塘指的是從黃沙到泮塘一帶。“陳塘風月”的中心區域就在六二三馬路廣州市中醫院附近。共和國前這裡是廣州的商業鬧市區。據香港《大晚報記者調查報告》上說:“廣州陳塘,猶香港之石塘,高等妓女,薈萃於此,俗呼之為大寨。”
當年陳塘最有名的花筵酒家有留觴、詠春、群樂、大觀園、宴春台等二十餘處,“火坑”(妓院)有天德、歡得、萬和、得心、奇花、萬花、逍遙等十九家。直到現在,那裡還有一些街名如:平康通衢、翠花、馨蘭等,都與當年的妓女有關。
陳塘
清朝有生兩大流派,豐富粵菜內涵:一派“滿漢全席”,一派即是“陳塘風味”。
“陳塘風味”最早源於江浙風月場所,其講究實用性與簡單化,有別於大排場多菜式的“滿漢全席”。最為著名應首推謨觴酒家(即廣州銀龍酒家,多寶路附近),其以“花酌”為號招徠客人,至今鼎鼎大名的白灼響螺片,就是陳塘風味“花酌”的代表菜式。
“陳塘風味”盡情顯露粵菜清淡、脆爽的嶺南特色,完全區別於其他中國菜系。就如炒蔬菜,過去做法“煸炒”,菜雖香,但略顯乾癟。“陳塘風味”的做法則先“飛水”,然後再烹炒,蔬菜更顯翠綠和飽滿。這兩種不同的技藝就是“硬炒”與“軟炒”,反映出“北派”“南派”烹飪技術間的差異。
白灼響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