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坪彝族苗族鄉

雙坪彝族苗族鄉

雙坪彝族苗族鄉位於貴州省赫章縣西部,距縣城60公里,地域遼闊,東經104°21′21″,北緯27°04′03″,東鄰羅州鄉,南接媽姑鎮,西連鐵匠鄉,北壤可樂鄉,東西相距14公里,南北相距50公里。全鄉總面積19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700畝,平均海拔1910米,無霜期250天,年降雨量900毫米,有漢、彝、苗、白、布依等民族,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9577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歷史沿革


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設威寧游擊右營守備於境內雄所(高明村一帶)。1941年赫章建縣時為回水鄉第五保。解放后,1953年建中坪鄉,隸屬可樂區,1955年划屬媽姑區,1958年改為中坪人民公社,1959年改為管理區,1963年恢復公社,1982年改為雙坪人民公社,1984年建雙坪彝族鄉。1991年和回水鄉、法都鄉、豐溝鄉合併,建彝族苗族鄉。

區劃人口


雙坪彝族苗族鄉下轄26個村民委員會,分別是:雙坪村委會、鞍山村委會、高明村委會、營興村委會、聯豐村委會、石六缸村委會、海子村委會、拱橋村委會、犀牛山村委會、回水村委會、金山村委會、瓦店村委會、兒馬沖村委會、胡來廠村委會、石庄村委會、五里村委會、刺竹村委會、河泉村委會、大石村委會、元街村委會、農田村委會、新田村委會、岔河村委會、坪子村委會、興發村委會、紅衛村委會。
有漢、彝、苗、白、布依等民族,少數民族佔全鄉人口的27%。全鄉轄26個村136個村民組7809戶,常住人口29577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均純收入1460元左右,人均佔有糧食390公斤。

基礎設施


雙坪鄉交通便利,全鄉16個村通公路,“媽---可”公路和“雙---羊”公路橫縱形成交通網路;通訊方便,移動通訊和程式控制電話開通;電力設施保障,3.5KV輸變電路和農網改造工程為全鄉提供正常、穩定的電。全鄉有法都、豐溝、雙坪、回水四個集貿市場,為農特產品的交易提供了場所。

自然資源


雙坪鄉的小瀑布
雙坪鄉的小瀑布
雙坪鄉礦產豐富,兒馬沖的花崗岩儲蓄量680萬立方米;五里至回水一帶的鉛、鋅、鍺、鉬、錫等有色金屬,儲量20萬個金屬噸;分佈廣泛的銅、鐵具有較大開採價值;法都和海子蘊藏著大量的煤。全鄉主產玉米、洋芋,盛產烤煙、白芸豆、核桃、生漆、太子參、大蒜、苦蕎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已規劃1800畝核桃基地,建成高明、安山脫毒馬鈴薯基地1500畝,建成柯家壩子定向育苗移栽示範點一個(500畝)。

經濟發展


鄉黨委、政府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思路開展工作,既“鞏固一個基礎(農業生產),狠抓兩個產業(煤炭、烤煙),調整三個結構(農業生產結構、財稅徵收結構、勞動力產業結構),抓好四項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工作、幹部作風建設、基層組織建設),搞好五項工作(安全生產工作、教育衛生工作、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民族宗教工作、武裝宣傳統戰工作),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和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出台了政策,制定了措施和規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農業發展


雙坪鄉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以工業的理念指導農業,以市場的手段經營農業,以開放的思路拓展農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方面成效顯著,勢頭好,也創造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特色主導產業規模初具。到2010年底止,全鄉特色農業面積達8120畝,其中“千字型大小”特色基地2個,面積2000多畝。2010年全鄉烤煙、脫毒馬鈴薯、核桃等三大主導特色產業產值達162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36%。全鄉已擁有3個特色專業村(安山和高明千畝脫毒馬鈴薯種植、河泉村優質核桃種植),特色優勢產業塊狀日益明顯。如脫毒馬鈴薯遠銷外地市場,增加群眾經濟收入。2011年,通過政府提息,農戶種植方式,在興發村上溝組規劃種植半夏25畝,預計收入為63萬元。河泉村支部書記帶領村民種植半夏10畝,投入8萬元,純收入預計5萬元。如正常年景,收入不低於20萬元。在核桃種植方面,全鄉現有核桃9108畝,其中精品種植1721畝,預計於2015年掛果。年收入在4554萬元以上。
二是產業化經營隊伍不斷壯大。雙坪鄉農產品市場由過去的農戶自行到市場經營轉向農村經紀人到田邊地頭直接收購農產品,減少了中間環節,縮短了運輸時間,增加了經濟效益。全鄉已擁有各類農村經紀人216人,2010年實現銷售額3268萬元,實現利潤180.5萬元。
三是農產品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全鄉農產品集聚效應初現,變農戶零散經營為農村經紀人統一收購。
四是農民經營觀念發生轉變,農產品從自食自用型向商品型轉變。過去“喂牛為耕地、餵豬為過年、養雞為了鹽巴錢”的觀念已經徹底改變。就拿河泉村養牛、養羊農戶來說,就是一個活鮮鮮的例子。全村共養殖黃牛350頭,其中商品牛300頭,自用牛隻有50頭。黑山羊養殖750隻,自宰自食僅有20隻,其他均出售給農村經紀人。土地經營觀念發生改變,可以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在過去叫他們不種糧食而去種植中藥材等那是不可能的,雙坪鄉大多數農民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將土地該種半夏、天麻等中藥材。2010年全鄉種植半夏120畝,收入248萬元,天麻625箱,收入125萬元。2011年,全鄉半夏種植面積達到了200畝,預計收入480萬元,天麻720箱,預計收入144萬元,緬甸野山椒350畝,預計收入105萬元。
五是農業產業示範戶逐步增多,示範帶富作用明顯。

社會事業


全鄉現有農業產業示範戶7戶,主要從事的是生態養殖、農產品加工、磚廠等行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210個,帶動周邊農戶和運輸等行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有貧困人口13287人,其中絕對貧困人口4799人,低收入貧困戶8488人,我鄉屬國家二類貧困鄉。

旅遊資源


雙坪鄉山清水秀,有天然林面積12000畝,朔有“綠色之鄉”之稱;從法都流出的烏江源流流經全鄉中部;以穿洞為代表的溶洞撲朔迷離,以石庄和五里為主的石林雄偉壯觀;刺竹山脈至戛摩嶺寬敞的萬畝草場,豁然開朗,令人心曠神怡,為旅遊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