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孫革的結果 展開

孫革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

徠孫革,男,1943年9月生,遼寧瀋陽人,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發現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及“中華古果”,提出“被子植物起源的東亞中心”假說。

個人簡歷


孫革,男,1943年9月生,遼寧瀋陽人,博士、教授。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生,獲博士學位。現任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古生物研究所所長、遼寧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兼任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東北亞國際地學研究與教學中心主任,教育部東北亞生物演化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與國家外專局古生物演化與環境變遷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主任;國際古植物學會執行委員,中國古生物學會古植物學分會理事長,全國古生物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世界地質》(Global Geology)雜誌主編,美國植物學會通訊會員,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名譽教授。
1968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1979-1984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生,1985年獲博士學位,1988-1989年在英國大英博物館(自然史部)完成博士后研究. 1995-2000年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副所長,並歷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1997-2001)、國際古植物學會副主席(2000-2004)等。
曾任第六屆國際古植物學會副主席,中國古生物學會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曾獲“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0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2005),“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97)等;2007年當選為長春市勞動模範。現其他社會兼職主要有:中德合作新疆地質工作站中方主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遼寧省化石鑒定委員會委員等。

成就及榮譽


研究領域:古生物學、地層學,專長於中生代植物及早期被子植物研究。1998-2002年,率課題組首次發現迄今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及“中華古果”,提出“被子植物起源的東亞中心”假說,上述成果先後兩次在美國《Science》雜誌發表。 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2004年獲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5年度"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破解百年難題


孫革於1987年獲“中英友好獎學金”,赴大英博物館做博士后研究。在英國,他從未想久留,想的是快學本領、增長才幹、儘早回國服務。為開展早期被子植物研究,他幾乎每年都去美、德、英、日等國一至兩次,每次從出國的第二天起,他就“鑽”進實驗室工作。每次回國,他都向“東道主”要些國內暫時難以買到的實驗器皿。他在科學上不斷取得的成績,贏得了國際同行的尊重,他2000年當選為國際古植物學協會副主席,2002年被授予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名譽教授。在孫革眼中,這些工作沒有他的科研有吸引力,但他卻非做不可,因為這是在為祖國爭榮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讓國內的古生物研究能與國際接軌,能夠儘早抵達國際科研水平的高峰。
1990年。孫革等科學家在黑龍江雞西地區首次發現了距今約1.3億年(早白堊世)重要早期被子植物化石和原位花粉,使東北地區早期被子植物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已發現原位被子植物花粉的孫革,並未停止探索的腳步。他們從雞西採集的80多塊早期被子化石的分析中得出結論:東北地區還會有更早的被子植物化石。以孫革教授為首的課題組,決定向遼西挺進,特別關注遼西的北票地區。那裡接近蒙古,在晚侏羅世(距今約1.45億年)時期氣候乾燥、火山頻繁爆發,可能易產生新的物種。他們在那裡安營紮寨、冒著酷暑、迎風斗沙、翻山越嶺、踏勘採樣。從1990年到1996年,在遼西的土地上灑下了辛勤的汗水,先後採集了600多塊植物化石,從中發現了一些“似被子植物”化石,為“遼寧古果”的發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6年深秋里的一天,一位剛從朝陽回來的同事為古生物專家孫革送來3塊化石。兩天後的夜裡,當孫革在研究室里小心翼翼地打開用紙包裹著的這些化石時,他突然被其中的一塊吸引住了。他立刻把它放在顯微鏡下認真觀察,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一株纖細的、主側枝呈倒人字形的、貌似蕨類植物的枝條上,螺旋狀排列著四十幾枚類似豆莢的果實,每個果實中都包藏著2至4粒米粒般大小的種子……孫革教授興奮不已,他似乎看見了一億年前的春花秋實,也看見了一個鳥語花香的遠古世界。
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偶然發現的必然性,保持科學的嚴謹性,在1996年到1998年這兩年時間裡,課題組對這一新發現進行了更加詳盡地研究和考證。1997年初春,課題組再征遼西,到達了發現化石的遼寧北票黃半吉溝,先後採集到8塊“遼寧古果”化石,進一步提供了分類依據。可為了這8塊化石,他們早出晚歸,不畏艱辛,總共採集了1000多塊伴生的其它化石。這期間,得到了美國科學院院士、佛羅里達大學教授D.迪爾切的許多幫助。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他們逐漸萌生了將這一成果公佈於美國《科學》雜誌的想法。他們希望更多的人通過這個世界頂尖的雜誌來了解中國的“遼寧古果”,來了解地球上花的起源。
在經過專家嚴格的審查后,1998年11月27日,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發表了孫革等撰寫的《追索最早的花———中國東北侏羅紀被子植物:古果》的科學論文,向全世界宣告:地球上最古老的花開在中國。這一“迄今最早的花”的時代是距今1.45億年的侏羅紀晚期,較之以往認為的全球被子植物起源時間(白堊紀早期)至少早1500萬年以上。在起源地方面,以往歐美學者多流行“熱帶起源說”,而“遼寧古果”的發現卻表明,包括我國東北、蒙古和俄羅斯外貝加爾及南濱海等在內的東亞地區,可能是全球最早的被子植物的起源中心或起源中心之一。在有關被子植物起源的祖先類群方面,古植物學界以往多流行“真花說”或“假花說”,而“遼寧古果”的發現卻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類群可能是現已滅絕的種子蕨類植物。這在全球被子植物起源研究方面是一個新的、重要突破。“遼寧古果”的發現,為破解達爾文的“討厭之謎”邁出重要一步,為解開這個謎團提供了重要依據。“遼寧古果”這一重大發現被評為“1998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和“1998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發現“中華古果”


中華古果化石標本
中華古果化石標本
繼1998年底有關“遼寧古果”的論文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以來,孫革一直在思考如何進一步解決“遼寧古果”這類較原始的花的完整結構、祖先類群及地質時代等問題。為此,他率課題組多次重返遼西野外,進一步採集化石並加強室內實驗工作,終於發現了“遼寧古果”的雄蕊和原位花粉,使早期被子植物的生殖生物學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在此基礎上,他完成了約40萬字的專著。 2000年7月20日上午,孫革接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季強研究員的電話,說他在遼西凌源新發現了兩塊奇特的植物化石標本,希望趕快合作研究。孫革教授毫不遲疑,立即派他的助手趕赴北京,並於第二天下午乘飛機將兩塊標本帶回南京。
當時已是晚上8點多鐘,孫革在辦公室接到這兩塊標本后,喜出望外,他立即在顯微鏡下詳細觀察,發現這兩塊標本(正、負模)的幾個枝條上都生著密集的果實(心皮)、雄蕊和葉子;除未見根部外,其餘部分保存相當完整。這一化石在特徵上與“遼寧古果”十分相似,只是果實(心皮)細長而又密集,每枚所含的種子(胚珠)達8—10粒之多;此外,葉子的保存也是相當完整。鏡下兩個多小時的觀察,孫革認定,這兩塊化石沒有超出“古果屬”,但它是一個新種,而且從葉部化石等推測它是草本的水生植物。此時已近深夜,但孫革知道,季強一定在等待他的消息。於是,兩位科學家通了電話,他們為新的發現而高興,一同為“古果屬”家族的新成員命名:“中華古果”。
2002年,他和課題組又發現了與“遼寧古果”同時代的、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中華古果”,提出古果屬為被子植物的“基本類群”,新建了“古果科”。這一成果再次在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發表,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重視。

創立古果新科


在發現了“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的基礎上,孫革帶領課題組把有關“古果屬”的研究迅速向前推進。在迪爾切院士的指導和親自參與下,一項以古植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相結合的綜合性研究工作開始了。著名分子植物學研究專家、美國康奈爾大學尼克松博士也參與了這項合作。他們分別從形態學、分子生物學不同角度來研究“古果屬”的原始特徵,其研究結果卻令人驚奇的吻合:無論“遼寧古果”還是“中華古果”,其形態特徵均反映了“古果屬”在整個被子植物“大家族”中的原始性。“古果屬”在被子植物分支序列中一直處在“最原始”類群的位置,比近年來植物學界認為最原始的阿波爾葉和睡蓮目還要原始。據此,他們決定新建的“古果科”代表著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類群。這一新的研究進展,對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推動。
辛苦、汗水和心血終於換來了今天的成就。孫革經過3年多的潛心研究、艱苦探索,他和他的課題組建立了原始被子植物類群“古果屬”和“古果科”,完成了在《科學》上發表的第二篇論文。這一成果也是他和美國迪爾切院士等科學家合作的結晶。
5月3日,大洋彼岸又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美國《科學》再一次以封面文章發表了孫革教授的科學研究論文“古果科:一個新的基本被子植物類群”,向國際學術界宣布:迄今已知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類群———“古果科”誕生了!這項成果的意義在於它進一步揭示了關於被子植物起源時間、地點和其祖先類群等問題,向傳統的“熱帶起源說”等提出了挑戰,進一步驗證了“被子植物起源的東亞中心”假說;提出了被子植物的祖先類群可能是現已滅絕的種子蕨類植物,使被子植物起源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而“古果屬”屬於草本水生的新發現,是被子植物起源研究的又一重要新進展。同時,“古果屬”研究結果提出的被子植物至少起源於距今約1.45億年的晚侏羅紀時期。這便為全球被子植物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起到了難能可貴的重要作用。
2002至2004年,他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帶領項目組成員從長白山興安嶺,從烏蘇里江到內蒙古草原,在我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徠開展大範圍的地質考察,完成了艱苦的野外化石採集及地層工作,為找尋K/T界線剖面並開展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2005年,為了拓寬研究領域,他在感冒和心臟病同時發作的情況下,帶領課題組年輕成員在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從事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