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三峽巫峽長

民歌

徠這兩首民歌,記載於郭茂倩的《樂府詩集》。

古籍記載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巴東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沾衣。
《樂府詩集》卷八十六《雜曲歌辭》收載,題解引酈道元《水經注》:“巴東三峽,謂廣溪峽、巫峽西陵峽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宜都山川記》曰:‘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一百許里,山水紆曲,林木高茂。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行者聞之,莫不懷土。故漁者歌雲。’”其第二首,又收於卷四十九,清商曲辭·西曲歌》,題為《女兒子》,題解引《古今樂錄》曰:“《女兒子》,倚歌也。”春歌辭第二句“猿鳴”作“夜鳴”。按此二首,其(一),今《水經注》有載,在“三峽七百里”一段之後,歌前一段文字是:“每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其(二)不載《水經注》,最早見於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九十五,歌辭前引《宜都山川記》:“峽中猿鳴至清,諸山谷傳其響,泠泠不絕,行者歌之曰。”所錄歌辭文字與《樂府詩集·雜曲歌辭》所錄同。由此可見《樂府詩集》所引《水經注》文字是將《藝文類聚》所錄揉合為一了(與今本《水經注》文字略有差異)。
巴東三峽巫峽長
巴東三峽巫峽長

詩詞鑒賞


長徠江三峽由於兩岸夾山,江道紆曲,水勢湍急,成為著名的險境。在古代的條件下,漁者或行人乘舟經過此地,都不能不臨其境而提心弔膽,雖說“沉舟側畔千帆過”,但畢竟要隨時準備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內在的主觀存在的心情。而外在的客觀實境呢?除了眼見灘險山高之外,又偏偏此地多猿,猿聲凄異其哀轉之聲,正好與人臨於險境時之不安心聲相“接火”,相“撞擊”,於是在心靈的火花閃現時,就不能不產生驚懼之情,從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難。此其第一層義。猿聲如果偶爾有之倒也罷了,而偏此地多猿,猿聲此起彼伏,又是“空谷傳響”,回聲相盪,由此及彼,至於“泠泠不絕”或“哀轉久絕”。入耳者,竟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聲聲敲擊著舟行者的心。這就隨之而更增加了凄楚,更加體味到行路之難。此其第二層義。猿鳴一聲已是不忍聽,兩聲則更不能忍,至於三聲四聲,聲聲不絕,此情此境,雖鐵石之心,亦不能不為之淚沾裳矣,從而產生“懷士”之心,後悔何為而遠離家鄉,遠離親人,涉險至此!兩歌皆就猿聲和人淚取象,既切其地的特點,又合行人、漁者之心境,融意於象,唱出此歌,而讀者大透過其象而得求其意。歌不言三峽行路之險之難,和行人、漁者之悲凄心境,但其“意”已自在其中矣。兩句十四字,文簡而意豐,含蓄深婉,詩意雋永,誠難得之民歌佳作。
巴東三峽巫峽長
巴東三峽巫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