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生活周刊
文藝生活周刊
《文藝生活周刊》(原《文藝生活周報》,http://zhoukan.cc)是一本專註於音樂、戲劇、電影、文化讀書、當代藝術領域的獨立雜誌。《文藝生活周刊》於2010年6月由兩個熱愛生活、熱愛文藝的年輕人創建,第一期發刊於2010年6月11日,並自2011年5月起,由每周發布調整為雙周發布。
《文藝生活周刊》(原《文藝生活周報》http://zhoukan.
誰說文藝一定是仰視45度的“小清新”? 誰說生活一定要沉悶單調地循規蹈矩?我們堅信每個人的骨子裡都是文藝的——無論你喜歡“當眾孤獨”的話劇、海納百川的音樂、凝固細節的電影膠片, 還是僅僅喜歡一杯茶和一本書的愜意溫情……或者貪婪點, 所有以上你都喜歡——藝術本就是零界限的——在無界的藝術里, 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文藝生活的角落。別被理想的獨樹一幟延怠了生活的腳步,也別被現實的冷若冰霜消褪去溫暖的色彩。樂享文藝, 思享生活——讓《文藝生活周刊》打通你文藝與生活的任督二脈!
每月1、15日。
IPAD版
http://zhoukan.cc
雜誌創立人米拉拉
微博http://weibo.com/milalanaomi
雜誌創始人袁野
司,好小酒,擅烹飪,偶爾吟詩作對兒,愛狗愛文字愛電影愛音樂愛這世間……現居成都。
微博:http://weibo.com/yelle
2010年6月11日 由米拉拉(負責編輯)和野豬的野(負責設計)共同創辦《文藝生活周報》第1期出刊。
2010年7月12日 《文藝生活周報》豆瓣小組建立。
2010年7月13日 本報第1個志願者騰空出世——空心亂晃(高曉倩)
2010年7月28日 本報與中國最大的非盈利國際藝術機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達成合作關係。自此,本報陸續與眾多主辦方達成良性合作。
2010年7月26日 正式發布“志願者招募”活動,響應人數眾多。
2010年7月30日 第7期出刊,新增“活動回顧/評論”和“活動優惠”版塊。
2010年8月6日 編輯團隊正式成立。“精品文藝指南版塊”開始結合“編輯推薦語”一起編輯成稿。
2010年8月13日 豆瓣小組人數突破1000
2010年8月27日 發起“高校宣傳委員”招募活動,為本報在高校的宣傳推廣奠定基礎。
2010年9月9日 第2季“志願者招募”活動展開,增加評論員、記者的招募。
2010年9月15日 《文藝生活周報》官網上線(http://zhoubao.cc)成為雜誌獨立發布的平台。(網路主管:屈鋒,現居成都)
2010年10月7日 第17期出刊,雜誌首次大幅度改版,力爭更為專業、方便閱讀、突出特色。
2010年10月17日 本報發起的“藝述劇社”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成立,並舉辦《戀愛的犀牛》劇本朗讀會。同時間,豆瓣小組人數突破2000。
2010年11月12日 《文藝生活周報》豆瓣小站上線
2010年12月10日 《文藝生活周報》及藝述劇社登上《藝術與設計》雜誌 2010年12月 第十二期 第一卷第132期 總第205期(文/阿笨)
2010年12月16日 《文藝生活周報》有幸首次邀請到中國最著名的音樂DJ有待開闢音樂專欄〈有待音樂私房菜〉
2010年12月17日 本報發起的“藝家舞社”在理工科技大廈排練廳成立。
2011年1月9日 本報2011新年聯歡會在麻雀瓦舍舉行,整台晚會長達5個小時,包括藝述劇社的首次匯演《一觸鍾情》,100多名觀眾到場,晚會圓滿成功!
2011年2月10日 第33期,著名音樂人樊沖在本報開闢專欄,主要分享音樂在戲劇、影視等藝術領域內的創作。
2011年3月10日 本報獨立策劃的新版塊【書氧空間】上線,其中設有5個主題欄目,圍繞“讀書”話題與"愛書之人"做全面的溝通交流,並邀請到各路專欄作
家,獨立書店負責人,各文藝領域的“好讀”之人等為該版塊獻筆。
2011年4月15日 北京氧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同時《文藝生活周報》正式更名為《文藝生活周刊》,並取得法律保護。
2011年5月5日 本刊全新改版:由“每周發布的周報”改為“雙周發布的周刊”,以淡化報道和資訊的性質,增加閱讀的深度和提升內容的價值。
同時重新劃分結構,並設置“N頻道”等獨立欄目。在內容上,每期對談音樂人、戲劇、文藝事件等,並增設更多主題專欄。
2011年5月5日 本刊邀請到著名古典音樂傳播者、國家大劇院特聘講師、前《留聲機》雜誌中文版副主編高屹開闢古典音樂和原聲音樂專欄。同期邀請到前
中戲導演系主任林蔭宇教授,以及當今活躍的戲劇導演新勢力開闢戲劇專欄。
2011年5月20日 本刊IPAD和IPHONE版同步上線,支持免費訂閱!
2011年5月25日 本刊主編米拉拉和執行主編曹真接受搜狐口述傳媒的專訪。
2011年6月1日 本刊與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環球音樂合作,開闢環球古典專欄,推介和分享全世界最優秀的古典音樂人、唱片及音樂會。
(在路上...)
文藝生活周刊志願者團隊與DJ有待
志願者核心在翻看當期雜誌
樂享文藝,思享生活。
零軟文!挖掘真正有價值的文藝現象、分享真實文藝體驗!
推介精品高質量文藝活動
提升大眾的文藝鑒賞力
使“參與文藝,享受文藝”成為一種普世的生活方式
成熟的、有一定文化內涵的、熱愛生活的青年人和對文藝抱有好感的中年人。
音樂人、電影人、作家、戲劇、戲劇人、當代藝術家專訪
2011-51音樂節專題
樂評、戲評、影評、書評
音樂LIVE、講座、獨立電影交流會等文藝現場精彩回顧
文藝大事件、熱門文藝領地、文藝現象深度報道
精品好書推薦、原版書雙語呈現;優秀作家、獨立書店深度探索
最好的音樂現場、戲劇、講座、展覽以及獨立電影放映等預告、精度介紹
一年前, 米拉拉誤打誤撞辦起了這份文藝生活雜誌,一年後,她的團隊擁有超過30名核心成員和超過100人的志願者。一年前她的工作和文藝並無多少關聯,一年後,她和團隊所創立的“藝述劇社”目標話劇舞台。
她對雜誌行業並不熟悉,卻一直在堅持在學習;她對物質的要求並不很高,她的夢想樸實卻又堅定。從雜誌愈見成熟到“藝述劇社”的誕生成長,她一直在強調團隊的重要性,告訴大家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她說她進入文藝圈子裡最大的收穫是發現理想主義的圈裡人,而這種理想主義能凈化這個世界上很浮躁、很物質化的東西。
從以提供資訊推介為主的周報慢慢進化為以原創評論,行業意見領袖的專欄和專訪為主的周刊,《文藝生活周刊》經歷了怎樣的轉型,而這本雜誌的未來又在何方?
站在立夏的蘋果社區口,看不遠處CNR飛嘯而過,迷幻異常。木馬劇場正緊張的籌劃著新劇的舞台,喝著不加冰塊的乾薑水,我聽著米拉拉說著她和《文藝生活周刊》的故事。
IP: 能談談你創辦《文藝生活周刊》的初衷是什麼?
米拉拉: 我並不是為了辦雜誌而辦雜誌。一年多前我從日本艾回唱片人力資源崗位離職后,準備幫朋友做點事情,朋友(袁野)當時在做一個文化公司(斑馬森林),公司項目其中之一就是能提供在網站上定製書籍和日誌的服務。我當時生活比較單調,就是典型的兩點一線。有一次和朋友去尤倫斯聽一個中戲教授的講座,覺得非常好,之後就開始慢慢關注文藝類的訊息,然後每星期我從網上收集這些活動的資訊,再經過篩選,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發給大家。之後朋友就建議我在他的網站上以雜誌的形式發布,當然後來我們官網成立后,有了獨立發布平台。《文藝生活周刊》最早期的雛形只是資訊的篩選,而現在我們把資訊的內容淡化了,主要是以原創評論,行業內意見領袖的專欄和專訪為主。現在的雜誌每期會有3-4個專訪,有關音樂,戲劇和當代藝術等。也會強調現場回放,比如最近音樂節現場的這期(第45期),其現場的概念,就是希望讓大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IP:據我所知《文藝生活周刊》改版(總第45期)了,請問為什麼你們不再繼續做資訊類的雜誌?
米拉拉:資訊類的雜誌價值畢竟不大,現在網路十分發達,大家上網就能搜到很多資訊。目前的問題是篩選資訊是需要時間成本的,還有引導的問題,很多人並不知道怎樣挑選有價值好玩有趣的活動。我們是一群對文藝相當敏感的人,有自己的品味和強烈的直覺,我們知道什麼樣的音樂是好音樂,什麼樣的現場值得去玩,什麼樣的電影值得去電影院看。我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觀眾從來沒有看過話劇,在他第與話劇第一次親密接觸的時候,就受了市場上所謂的虛假宣傳影響看了一部很爛的話劇,或許他以後就再對話劇沒興趣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推介有質量的、精品的、不摻雜水分的東西給大家。所以我們正努力打造我們的話語權和權威性,或許將來我們還會辦一些年度排行榜之類的活動(笑)。同時我們會努力將真實的文藝體驗分享給讀者。
IP:我很好奇從你最初創辦這個雜誌,到現在有超過100位的志願者,你是怎樣運作的?
米拉拉:《文藝生活周刊》會給大家很大的自由度,讓大家去發揮,寫他們想寫的東西,我倒覺得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更打動人。我不是專業做雜誌、做媒體的,一切都在學習,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打破了一個框框,這樣我發現反而能走的比較順利。我覺的,有些時候,知道的越少,反而會更加勇敢。所謂“無知者無畏”吧!我的資源建立很多都是從採訪時開始的,雖然有些採訪對象一開始不原意接受採訪,但是一旦聊起來之後覺的我們非常認真和真誠,逐漸就成為了朋友,於是路子便一點點打開了。其實,我也一直希望我的志願者們在參與創作的同時能夠從雜誌這個平台中吸取養分。我和志願者感情很好,大家就像是一家人,我很感謝他們。
IP:在我看來運用這麼多數量的志願者模式是少見的,你是怎樣管理的?
木拉拉:《文藝生活周刊》有三十多位核心成員,然後他們再分別負責他們團隊的成員。本身雜誌並不是檯子越大越好,我主要管理這三十多位骨幹人員。
IP:《文藝生活周刊》目前是否已經開始盈利?
米拉拉:雜誌馬上就要走商業化,但商業化的前提是不影響做這份雜誌的初衷,還有它本身內容的純粹性,這個是我一定要保證的。
IP:這份雜誌辦到現在,你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有沒有遇到拿不到稿子的問題?
米拉拉: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很幸運。這本雜誌走到現在並不僅僅是我自己的堅持和志願者的幫助,我覺得重在溝通和交流,你知道別人想從這份經歷中得到什麼,而我能提供給他們什麼。我覺得永遠要有顆感恩的心。做雜誌從一開始就不能把它當成一種交換,因該把它看作一種合作。我會去挖掘、鼓勵和肯定優秀的撰稿人,給他們開專欄,或給與他們更多的自由度。對於拿不到稿子這件事,我覺得無論一個雜誌有多成熟,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文藝生活周刊》還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而影響到整本雜誌。而雜誌走到現在這個階段,我們會更多的去積累稿件,稿子永遠不怕多。
IP:你們的雜誌在改版前是周刊,這要求有足夠的信息量和一定數量的稿件的同時還能按時出版,這對於一份獨立雜誌來說是很了不起的。
米拉拉:在之前,雜誌每期只有一個專訪,一個有待老師的專欄,若干評論。有待老師基本沒有給其他雜誌做過專欄,因為他比較認同我“獨立雜誌”的理念,也一直都在鼓勵我,每期都會按時地發稿。專訪的話,我會提前兩三周完成,所以基本來說能達到預期。而專訪有時候多的排不下,從而現在增加到每個月大概有7-8個專訪在做。而雜誌的評論部分,則是分配給一個核心成員,一個月保證足夠的稿件。同時,專欄的主筆都很自覺地交稿。退一步說,我可以去網上搜優秀的影評,書評等,再和作者聯繫和溝通。
IP:請問你們的團隊是怎樣一個團體,是以學生為主還是文藝圈裡上班族居多?
米拉拉:各佔一半吧。在我核心的團隊里有相當一部分是已經有工作的人,年齡在22,23歲,比較年輕。他們當中學新聞和中文的學生居多,也有畢業后不是這個圈子的,他們抱著記者夢,很享受寫稿子的過程。同時,我很開心的是,能夠幫有些人發現他們做記者做編輯的潛力。
IP:談談你們的“藝述劇社”吧,從獨立雜誌里延伸出來的劇社並不多見。
米拉拉:我們雜誌想在以後做很多的活動,比如“讀書會”,“獨立電影會”等等。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舞社,後來因為舞社受眾面比較小便解散了。做劇社的目的是想打開周刊的知名度,同時由於我和團隊核心的興趣所在,因而周刊的重點是在音樂、話劇部分。雜誌話劇版的編輯一直以來都有成立這樣一個劇社的想法,我們就在豆瓣同城發招募,開始就這雜誌的小名氣來做雜誌,而慢慢互相依託。劇社平時活動主要是讓更多的人了解什麼是排練,什麼是念台詞,什麼是形體。劇社裡有很多中戲的學生在參與,也有很多喜歡話劇的人。劇社在去年聯歡會上獲得了好評,也打算做一個戲在“非非戲劇節”或戲劇季上去演出。
IP: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強人為了夢想而努力著,常常付出大大多於回報。
米拉拉:自從我接觸這個圈子之後,最大的收穫是我發現做文化藝術類圈的人很多是理想主義的,而這種理想主義能凈化這個世界上很浮躁、很物質化的氣場,我認為這種環境需要這些理想主義的人來凈化。我不會強調這些為了夢想在執著的人,我覺得每個人都會長大,面對現實。人一定要經過這個階段,這樣才能根正,走得越來越廣。我覺得我身邊的志願者和團隊們,只要真正去做過,被洗禮過,那他們在將來做事情時的眼界和心態都會很好。因為在這個社會裡能做到不用去計較付出與回報的人,會在未來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東西。將心比心吧。
IP:能談談你在做這份雜誌之後的生活和工作狀態是怎麼樣的?
米拉拉: 雖然會特別的累,但我感覺很幸福。每到出刊的時候, 我基本上都會熬通宵。一般白天11天起床,不出門的話會一直工作到晚上,忙起來顧不了吃飯,喝水甚至上廁所。我偶爾會給自己放鬆,和大家一起去參加一些活動,那個時候覺得在這個圈子用更直接的方式去接觸到幕後的人員,會覺得自己獲得了很多東西。我本人對物質生活要求並不高,我覺得活得挺開心的。我目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讓雜誌良性的運轉起來。
IP:你最早是如何知道獨立雜誌這個概念的?
米拉拉:我做事情不會圍繞一個概念去做。我最初完全不知道媒體是幹什麼的,我在做雜誌之前,我很少看雜誌。我對雜誌行業里所謂的術語都不太清楚,獨立,也是人為做出來的概念。我在慢慢地做,完全憑著感覺和直覺去做,因為沒有任何的限制,玩著雜誌就做出來了。到後來覺得辦雜誌需要理論上的東西來支撐,我就在今年春節開始讀一些書,我發現其實我走得這條路也許是正確的,我玩出來的東西可能比我看書看出來的東西更有意思。
知道“獨立雜誌”是去年11月份和有待老師做訪談的時候,我們聊了三個多小時,他說他是第一個中國獨立電台主持人,我問他什麼是獨立,他說他不屬於任何一個電台,沒有電台會告訴我在內容里需要怎樣做,你的雜誌也是獨立雜誌,一切獨立的東西堅持下去都會有出路,他一直都在給我鼓勵。
IP:有些出乎我的想象,畢竟很多人都是先對獨立雜誌感興趣以後才開始創立自己的雜誌。
米拉拉: 我憑直覺做了這份雜誌, 到後來太多的志願者給予我希望,我到了這個階段,說實話是為了他們而做,我很難放下。我後來開始找工作,可一直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朋友說是因為我從心裡就放不下這份雜誌。每當我有想法找工作的時候,就有人出來跟我說你一定要堅持下去。很多事情在感動我,否則我以後會後悔的。說獨立雜誌到底有多大的魅力,我現在也看不出來,但我很享受其中的東西。
IP:現在有不少年輕人創立自己的獨立雜誌,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就放棄了,你是怎麼看待這個現象的?
米拉拉:我覺得做什麼事都要有耐心,從一開始做這件事就要知道你是對讀者,對幫助你的人是負有責任的。我不到最後一步是不會放棄的,如果說我沒有什麼理由就半途而廢了,這會對我的志願者們很打擊,他們可以以後永遠不會再做這件事情了,永遠不會去無私的幫一個人。我覺得不應該這樣,應該讓大家看到整個的過程,就算到最後我失敗了,但大家應該都理解,我們都努力過,就不後悔了。
IP:很多年輕人對於辦好獨立雜誌這件事有些迷茫,怎麼走商業模式,怎麼去經營。
米拉拉:這種情況就像在不合適的時間遇到不合適的人。我覺得辦獨立雜誌還是得當你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時候再考慮,辦雜誌的確很燒錢。此外,辦雜誌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是不可估量的。我覺得做一件事要對的起自己,不要一開始就想著賺錢。如果一開始就考慮盈利,那你從一開始就會痛苦,路往下會越走越窄。我從一開始做雜誌就處於很無知的狀態,沒有聽別人的話,做著玩,到後來發現原來還是有路的,因為我已經打開了資源,加上身邊很多圈子裡有經驗的朋友在出謀劃策,在很多方面在幫助我。
IP: 說說《文藝生活周刊》的讀者群吧。
米拉拉:有三部分。一部分就是文藝青年,無論他是20歲28歲,還是40歲48歲,只要有這個情懷都可以去看。
第二種是他有文藝情懷,但是工作是文藝一點也不沾邊的,除了下班和朋友去吃飯,看電影,逛街,泡夜店不知道還能幹什麼。我希望幫大家找到一個出口,告訴大家,北京有著全中國最好的講座最熱的戲劇最酷的獨立電影和最大牌的藝人來這裡做現場,你可以感受另外一個精神的世界,這個世界很包容,不會嫌你貧窮,不會有那麼多門檻,很多活動甚至是免費的!還有一類是對文藝懷有好感的一類人,他們可能是30多歲到40多歲的商務人士。所以我認為我的讀者群是年輕人,是對藝術有判斷力的,有些內涵,具有思考力的年輕人;以及對文藝懷有好感的中年人。
IP:現在《文藝生活周刊》除了在網路、豆瓣上推廣,還有哪些宣傳方式?
米拉拉:我們有很多推廣模式,除了網路,圍脖,豆瓣等線上推廣外,我們還在IPAD和ipone里做免費訂閱,另外很多線下的活動也是很好的宣傳渠道。比如這次我們和KAMA愛音樂節合作,幫他們做戲劇和電影元素的策劃,我們在音樂節上也會有很大的曝光率。
後記:《文藝生活周刊》把生活中的藝術帶給了年輕人,也同樣鼓舞著更多的年輕人去尋找藝術中的生活。而在我看來,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去細心的感知它,你永遠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劇社在熱力貓俱樂部排練
招募人員(全國範圍):
A 文藝活動現場記者、評論員:
1 音樂現場(LIVE、音樂節、演唱會等)
2 文化藝術類講座/沙龍(讀書會、文藝名人對談等)
3 電影放映+座談會(電影放片會、首映禮、主創人員到場交流等)
4 大型展覽現場(一般是群展、大型展覽現場、藝術節等)
5 影評人員,擅於寫獨立電影、實驗電影、文藝電影、經典電影、紀錄片等評論
6 戲評人員,包括寫戲劇、歌劇、舞劇、崑曲等類型的戲劇評論
B 愛書人(愛逛書店、愛讀書、愛寫書評、專欄作家等)
C 電影或相關專業學生、從業者
D 美編 (熟練使用INDESIGN設計軟體)
E 編輯、校對、審讀人員
F 宣傳部
《文藝生活周刊》志願者大家庭
擅長宣傳推廣、文案策劃及活動執行等工作
對傳媒、文藝領域具有高度的熱情、人正心善。
具備一定的文字、文案能力
對文化藝術領域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審美能力,關注其行業動態。
文化產業管理、新聞、傳播、傳媒等相關專業在校生或從業人員優先。
報名請加志願者群QQ:62428834,與"路痴"聯繫。
(驗證請寫:第4季志願者)
《文藝生活周刊》全體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