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

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

卡魯奔鄂倫春語意為“有寶藏的地方”。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大興安嶺北部西坡的得耳布爾林業局康達嶺林場施業區內,距局址55公里,由額爾古納河一級支流——得耳布爾河流域及其四條支流兩側發育的沼澤濕地和卡魯奔山林共同組成,總面積6773.42公頃,其中濕地面積5587.22公頃,濕地率為82.49%。濕地公園內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分為河流濕地和沼澤濕地兩個濕地類,包括永久性河流濕地、草本沼澤、灌叢沼澤、森林沼澤四個濕地型。根據國家濕地公園功能區劃的理論與原則,結合濕地公園資源分佈特點,將濕地公園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及管理服務區五個功能區。

2018年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被評選為“中國森林旅遊美景推廣地———森林健康養生50佳”。

2020年12月25日,通過2020年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驗收。

位置境域


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大興安嶺北部西坡的得耳布爾林業局康達嶺林場施業區內,距局址55公里,由額爾古納河一級支流——得耳布爾河流域及其四條支流兩側發育的沼澤濕地和卡魯奔山林共同組成。地理坐標為東經120°42'4.90"-120°29'16.14",北緯50°37'27.93"-50°47'16.14",東西長14.93公里,南北寬18.61公里,總面積6773.42公頃,其中濕地面積5587.22公頃,濕地率為82.49%。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濕地公園地處草地與森林過渡帶,地貌條件分為高原邊緣山地森林草甸景觀、高原森林草原景觀和山地森林草原景觀,物種的遞變明顯。自然景觀高低錯落有致,濕地、河流分佈均勻,珍稀物種及野生動物種類繁多。

氣候特點

濕地公園屬於寒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短暫而濕熱,日溫差大,大風日數少,春季較旱,夏季多為雨季,年平均氣溫為-6.7℃,年最高氣溫35℃,年最低氣溫-53℃。年平均降水量為337毫米,年最大降水量為584毫米,年最小降水量為280毫米,雨水多且集中在6月至9月,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614小時,無霜期年平均為80天,最長無霜期112天,長年主導風向為西風,冬季主導風為西北風,夏季主導風為西風,平均風速1.6m/s。

水文

卡魯奔山
卡魯奔山
濕地公園內主要水體為得耳布爾河及其四條支流(第二瓦卡利其溝、牧羊場地營子溝、第二列斯元科溝、第三列斯元科溝),得耳布爾河在濕地公園內流程約為25公里,橫貫整個濕地公園。

資源情況


濕地資源

濕地公園內濕地總面積5587.22公頃,濕地類型分為河流濕地和沼澤濕地2個大類,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澤、灌叢沼澤和森林沼澤4個小類。

動植物資源

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
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內河流、沼澤、灌叢和森林、山地、丘陵、河谷交錯分佈,濕地生態系統完整,生物多樣性在這裡得到充分體現。有高等植物93科216屬491種,有脊椎動物22目51科189種。

開發建設


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
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將以濕地現有的自然資源條件為基礎,輔以適當的人工恢復措施,將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成為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濕地景觀資源豐富、科普與科研設施完善、文化底蘊深厚、生態旅遊條件優越的國家濕地公園。

生態價值


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
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處於國家水源涵養重要生態功能區,是寒溫帶針葉林向呼倫貝爾草原的過渡帶,擔負著額爾古納河水源補給和水生態安全的重任,是呼倫貝爾大草原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交通線路


卡魯奔山,鄂倫春語為“有寶藏的地方”,海拔1400米,位於內蒙古大興安嶺得耳布爾林業局康達嶺林場施業區三幹線45公里處,距拉布達林、室韋公路20公里,距局址55公里。
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
內蒙古卡魯奔國家濕地公園
自駕路線:額爾古納市出發沿201省道前往室韋方向,行駛60公里到達上護林,向前行駛3公里拐彎走上康公路得耳布爾林業局方向,18公里處即可到達卡魯奔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