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魂

漢語辭彙

亡魂徠,wáng hún,又稱鬼魂、亡靈、幽靈、幽魂,被一些人認為是死亡后所留下的的靈體。

台灣人稱遊盪在外的鬼為“好兄弟”,避諱直稱鬼;香港人則稱之為“污漕嘢”、“邋遢嘢”(污衊的東西)。

引證解釋


1、舊指死後的靈魂。
《後漢書·段熲傳》:“洗雪百年之逋負,以慰忠將之亡魂。”
晉·潘岳 《寡婦賦》:“亡魂逝而永遠兮,時歲忽其遒盡。”
唐·岑參《河西太守杜公輓歌四首》:塞草迎軍幕,邊雲拂使軒。至今聞隴外,戎虜尚亡魂。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我關著孝堂,召請亡魂,你兩個須守著門,不可使外人窺看,破了法術。”
戴望舒《祭日》詩:“今天是亡魂的祭日,我想起了我的死去了六年的友人。”
2、失魂。形容驚慌失措。
《南史·韋睿傳》:“睿以強弩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中,殺傷者眾。矢貫大眼右臂,亡魂而走。”
冰心《往事(二)》六:“與其徘徊著驚悸亡魂,不如索性縱身一躍,死心的去感覺那沒頂切膚的辛酸感覺。”

例句示範


1、竇娥雖死,亡魂猶在。
2、與其這樣驚悸亡魂,還不如奮力一搏。

歷史背景


鬼魂
鬼魂
在中國文化史上,商朝、周朝時期的中國人尚未產生長生不死的神仙觀念,也未有佛教宣導的輪迴轉世的思想,但當時的人也已經認為人死後會變成亡魂,並且生前的身份會在陰間延續。因此他們認為人死後的靈魂依然繼續關心影響人世之事,這導致占卜的流行,且有陪葬的觀念。
在西方文化中,由於很早就有崇拜死人的傳統,所以亡魂在人的思想概念中是存在的。從聖經希伯來語經卷(《舊約》)的記載可以看出,儘管古代以色列人並不相信鬼怪等,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告訴以色列人,人不該崇拜亡魂,但是古代亞細亞很多國家都有對亡魂的崇拜,通靈術也十分普遍。求問亡魂和各路神是各國交戰合約等的必走程序。
另外,亡魂存在的說法,在後期發展出來的印度教、神道教、伊斯蘭教,都能找到。

節日


有多個節日都與亡魂有關係,例如:清明節、中元節徠、萬聖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