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翠花上酸菜的結果 展開
- 鄧超出道前主演的話劇作品
- 2016百年影業喜劇電影
翠花上酸菜
鄧超出道前主演的話劇作品
《翠花,上酸菜》是鄧超出道前主演的話劇作品,亦是2001年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8本科班學生的話劇,故事對白改編自部分《網蟲日記》內容。
![翠花上酸菜[2001年上映話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1/m711a78a7648147d84d446f4ccdcc61f8.jpg)
翠花上酸菜[2001年上映話劇]
![翠花上酸菜[2001年上映話劇]](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0/m50bf8ceabdb3e14b00d42030688a97a4.jpg)
翠花上酸菜[2001年上映話劇]
舊聞一
![導演田有良](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8/mb82b7e5d02373cd97d742f692f2544cf.jpg)
導演田有良
記者就此事採訪了《翠花,上酸菜》的導演、中戲教師田有良。據他介紹,《翠花,上酸菜》的內容確實和《第一次親密接觸》有雷同之處,但這絕不是有意抄襲。當初,在《網蟲日記》劇組的兩個中戲學生,也就是田有良所帶的那個班的學生,因為拍攝《網蟲日記》而沒有趕上中戲臨近畢業時的大戲,於是他們便把《第一次親密接觸》這齣戲當做功課交上去了。沒想到反響還挺好,於是便有了《翠花,上酸菜》後來的火爆。
田有良說,“這裡面確實牽扯到版權的問題。可能雙方有一些誤會吧,在溝通上有些問題,才產生了今天的分歧。但我希望該給多少版稅就給多少,按法律的規定來處理好這件事。”他介紹說,《翠花,上酸菜》的說明書上明確標明了這齣戲改編自《網蟲日記》。這是對原作的尊重。在北京兒藝演出時,也曾給過編劇版稅。後來這齣戲變成純粹的商演,找了個公司來運作演出的事情。公司按法律規定,把應給編劇的版稅留了出來,但可能是雙方在溝通上出了點問題,所以錢就一直放在那裡。田有良最後表示,希望雙方能妥善地解決這件事,也不希望雙方的感情因此而受到傷害。(2002年3月21日,記者白俊峰)
舊聞二
![原作者之一:俞白眉](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0/m60d2d85aec0f479ae4047627b8fb0c0f.jpg)
原作者之一:俞白眉
原告、作者之一俞白眉向記者介紹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據他說,《網蟲日記》原本是他與同伴米克共同創作的一部電視劇劇本,中戲學生曾參與過該劇的演出,後來中戲的學生因為要排年度大戲,於是改編了一下拿到學校里作彙報演出,沒想到竟然引起了轟動。
俞白眉表示,話劇《翠花,上酸菜》取材於他享有著作權的《網蟲日記》的第一集和最後一集,在商演時又沒有和他們打過招呼,更沒有付任何報酬,所以他只能以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據了解,《翠花,上酸菜》共計商演16場,80萬元的索賠平均下來正好是每場5萬元。(2002年6月30日《每日新報》)
鄧超自言--
![主演鄧超](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1/0/m10d71f9eee5253f9e994b1432f837428.jpg)
主演鄧超
通過這部戲,認識了很多這麼多年的好朋友,像俞白眉和小米,他們都是一群真正熱愛舞台的人,後來大家都分別去搞影視了,也開始做影視編劇,然後機緣巧合,這次又再度回來。舞台對於一個演員意義非凡,有些瞬間很難用言語來形容。那些和觀眾之間的互動,那些交流,我覺得是直給、直面的,而影視劇還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我最早的影迷應該是從《翠花》開始的,有看了6遍、8遍的觀眾,他們就是覺得開心。後來我的同學們也都一直在演這個劇,可能跟演出商有一些關係吧,還是希望他們能夠更良性地去做。比較開心的是,從八年前的一個學生作業開始,這個演出市場活了,好像每年都有這種賀歲話劇出現。這是很刺激的,話劇跟我們的電影工業一樣,百花齊放,類型化也更多了。(2010年3月)
![翠花上酸菜海報](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2/m42778d663cbafa881984ed0a5a17116c.jpg)
翠花上酸菜海報
![翠花上酸菜劇照](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f/m4fdc38183a66ed5b33e474c1eac3af02.jpg)
翠花上酸菜劇照
2001年歲末,一群中戲表演班的大學生的畢業大戲《翠花,上酸菜》橫空出世,鄧超作為主演一人分飾生旦兩角,這個沒有大手筆製作、沒有大明星撐台、沒有規劃炒作的小製作話劇,此後數年竟成為一個商業話劇的標桿,不僅在當時北京話劇舞台掀起了“惡搞”的第一波浪潮,更催生出五六個“翠花”系列作品(包括“翠花”系列“麻花”系列“韭菜花”系列)。儘管只是一台畢業公演,但《翠花》在問世之後的市場影響可謂“石破天驚”,火爆一時,風頭無兩,第一輪商演便破百萬票房,此後加演近二百場,轟動全國,之後八年,持續不斷加演,票房更是超過很多電影的全國總票房。該劇也因此被公認為北京商業喜劇的“鼻祖”,更有“中國第一笑劇”的稱號。事實上,當年《翠花》的靈魂人物鄧超在劇中驚人的喜劇天賦讓很多人讚歎。據說,當年導演英達就曾對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鄧超的才華髮出驚嘆,曾在會議上很鄭重地號召大家:“向鄧超學習!這以後是會在喜劇上開宗立派的人!”這部話劇超越了畢業大戲的範疇,不僅成為中國爆笑喜劇的開山鼻祖,也引發了話劇市場如何發展的深層面話題,“翠花,上酸菜!”更成為經典的流行語,可謂中國話劇界的傳奇。 2009年歲末,千呼萬喚中這場經典話劇重返舞台。這部經久不衰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不僅被公認為商業喜劇的鼻祖,也催生了話劇的商業化發展,推動從2001年至今商業話劇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老戲劇專家給予過“一個小話劇改變了整個大話劇市場”的評價。睽違舞台演出多年的鄧超亦參與部份場次演出,再度一人分飾生旦兩角,與部分“老翠花”人再度集結,再續“翠花”情緣,掀起京城話劇熱潮,並創造話劇票房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