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搗衣的結果 展開

搗衣

潘庭堅古琴曲

徠《搗衣》 ,古琴曲。傳為唐代潘庭堅作。歷代古琴譜庫中有二十七曲記載關於“搗衣”的古琴曲。例如《秋院搗衣》、《秋杵弄》等都是關於搗衣的古琴曲。

歷代琴譜記載


琴之界歷代古琴譜庫琴譜撰刊年代琴曲簡介
真傳正宗琴譜1589清商調 凡十二段
天聞閣琴譜1876姑洗調 凡十二段
枯木禪琴譜1893清商調 凡十二段
太音希聲1625姑洗調 凡十二段
五知齋琴譜1721淸商調 凡十二段
焦菴琴譜1868清商調 凡十二段
蘭田館琴譜1755凡十二段
悟雪山房琴譜1835太簇均宮音 凡十二段
自遠堂琴譜1802商調宮音 凡十二段
琴學初津 1894秋院搗衣又名秋杵吟 南呂均宮音 凡十二段
琴苑心傳全編 1667秋杵弄 即搗衣 清商調 凡十二段

琴曲解析


背景解析
《搗衣》,古琴曲。傳為唐代潘庭堅作。秋涼時節,家家婦女都為親人趕製冬衣,為此需要搗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搗衣》。樂曲表現了婦女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楊掄《太古遺音》分析其樂曲內容是:“始則感秋風而搗衣”,“繼則傷魚雁之杏然”,“終則飛夢魂於塞北”。
曲情為唐代漢族受異族侵凌,戍卒在邊隅守衛,其妻在河畔搗衣時,思念其親人而怨恨戰爭的情感。曲調慷慨激昂,首尾一氣呵成,一展女兒英雄之情而不失其正,為富有民族性之音樂。

琴曲出處


《枯木禪琴譜》中記載:
唐潘庭堅所作,傷閨怨也。曲意凄慘,音節哀思,始則感秋風而搗衣,對明月而惆悵,旣則嗟鴻鱗之信杳,悲征戎之苦寒,終則飛夢魂於塞外,訴離別之情懷。一種孤鸞寡鵠之思流露冰弦,須用意作之。
《真傳正宗琴譜》中記載:
按斯曲,乃唐人潘廷堅所,傷閨怨也。蓋言戍婦䖏幽獨之中,而夫戍邉隅,賢勞王事,是以聞蟲鳴,覩螽躍,覯蕨薇,而未見君子,則憂從中來。故古詩有雲,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壻覔封矦。蓋此意也。而潘君搗衣之曲,又模冩情狀,志趣高逺,怨而不怒,有風人之義焉。始則感秋風而搗衣,對明月而徘徊。既則傷魚鴈之杳然,悲羈旅之寥落。終則飛夢魂於塞北,敘離思之參商。而又恨鎖春山,涙溢秋水,一行書,千行涙,只欲衣先於寒,寒後於衣,而功名富䝿。贅之楮末。蓋惟知篤夫婦之義,而等名利如土梗矣。其中吟韻蕭條,氷弦凄慘,有孤鸞寡鵠之態雲。

琴曲原文


《太音希聲》中琴曲記載:
第一段 感時興思秋風起,碧雲飛,胡草萋萋胡馬嘶。徵人邊塞,妾守在深閨。鴛鴦被冷羞金猊,把那玉關望斷信音稀。寤寐反側思君也,惟盼五更雞。寒到君身妾搗衣,搗衣搗衣復搗衣。愁聞孤鴈過,聲嘹嚦,惜羣離。
第二段 對月情懷寶瑟空閑,哀顏暗度易星霜。惆悵望天將瞑,明月上東山。秋寂寂,雲樹茫茫,冒昏黃,晝夜裏費思量。憶別時,經幾度寒暑,心獨苦而兩處系柔腸。巫山巫峽,朝雲暮雨,無夢到高唐。桃源仙路杳,何處問劉郞。
第三段 音信杳然凝眸,不見青鸞信。何曾有黃犬音,自沉吟。無端仙籟,吹落江城。月澹澹,露冷冷,歌殘樊素,病淚西傾,夫重封侯。妾視輕,寄一行書信,天涯何處覓形蹤,令我悔恨無窮。
第四段 遙悲旅況胡月冷千峰難辨。情思難禁。月圓月缺,照人孤另。黃花時節,碧雲天獨擁寒衾。展轉不知身入夢,愁那他鄉旅邸無親,相結誰是同心。
第五段 時變授衣向西樓搗衣,樓前有流水比相思,無了無期。只見秋風禾黍,徵人未有衣。鴻雁過樓頭,幽人寂寂。又見鷺群洲畔,芳草凄凄。何日里,將軍歸故里,方得破愁眉。
第六段 夢遶邊關搗衣搗衣復搗衣,搗到更闌夜分時。片時在枕上魂飛,度關山。忽到邊城,又到帝畿。自嘆良人生別徒傷悲,鳳皇台上憶簫吹。簫聲冷落樓台,鴈字來稀,秋水清徹骨,難禁那螅蟀,啾啾唧唧在窓西,孤騖傍雲飛。
第七段 歷敘離愁中笄分,托終身,重三句,只韋布家風敢厭貧。羽檄暮從西府出,君身朝向北梁尋。鴛鴦被冷芳心結,雙鳳釵閑,空憶洞房春。想得春來夏又,山頭火暎,寒潭水幽,畫角迎風,斷續樓頭,離情無限,都逐水中流。
第八段 竊嘆參商壯士揮戈向朔方,兩處各參商。病魂終夜尋消息,良遇隨更自主張。湘水豈能流妾恨,楚雲徒爾為君忙。竚立凝眸望,落月寒光滿屋樑。
第九段 塞北凄涼只見銀花盡落,又聽促織悲鳴。砧聲何急,離思難禁。徵人入虜深,甲中蟣虱,單絮連生,發上胡霜,想已星星。妾身未得那明花帳,邊月徒勞照錦衾。良夜每爭玄鶴夢,斷魂常賦白頭吟,誰為釋羽林。
第十徠段 恨壓春山夫君,迤里受降城,悶倚西樓,玉燕橫橫。鎖鑰不開魂萬裏,邊疆纔到月三更。斷霞流水添行色,殘杵清鍾雜櫓聲。九天寒氣逼人醒,鎖盡眉峰,數盡殘更。廣陵消息無憑,十年笑語嗟空生。無限事,玉關情,煙杪暮砧頻。
第十一段 遠寄征袍搗衣搗衣復搗衣,搗到更深月落時。臂弱不勝砧杵重,心忙惟恐那搗聲遲。妾身不是商人妾,商人射利東復西。妾身不是盪子婦,寂寞孤房為誰守。砧聲急,淚如雨,搗衣復搗衣,衣成矣。收拾寄寒衣,莫教衣到遲。
第十二段 勒勲麟閣 妾夫為國戎邊頭,黃金鎖甲跨紫騮。從渠一去三十秋,死當廟食生封侯。如此別離尤不惡,年年為君搗衣與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