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風順

陸風順

徠陸風順(男)是江蘇金湖人,2002年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畢業后在廣東東莞做過高中語文代課老師,在縣廣播電台做過記者,法人權益報社特約采編,業餘作家。現在浙江省陽光企業國際有限公司任部門經理,主要作品有《陸風順散文集》《童年軼事》,評論《真摯的母愛,偉大的平凡》《向新世紀挑戰》《呼喚白求恩》,散文《母親的手》《慈溪映像》《只要有夢,東湖的明天會更好!》《行走的愛》《烏鎮遊記》等等...在全國及地方刊物發表各類散文及小說作品數百篇。

成長經歷


陸風順
陸風順
與江蘇作家陸風順對話時,他不斷重複一句話——“做人還是真實一點”。他的筆下,有真實的金湖人城市生活,有了一部描寫在金湖童年生活的《童年軼事》。知道生活不容易。陸風順說自己出生於農村。從小父親就去世了,自己就跟著母親去做農活。
陸風順記憶最深的便是水稻收割的季節。每當水稻收割的時候,他和母親就要早早起床,趁著天不熱趕到田地割水稻。當時還沒有機械收割,水稻一成熟,全靠人們用鐮刀收割。“到了上午,身上都不知道出了多少次汗。”陸風順稱,汗水一次次地打濕衣服,再在陽光中一次次地蒸干,留下來的,只有衣服上那一片片的雲朵。
在水稻收割的季節,對於庄稼人來說,晴天最是難得。“每次去收水稻,最盼望的就是晴天。”陸風順笑說,雖然晴天收割很曬,但是曬糧食的時候,農村人還是盼著晴天。
陸風順
陸風順
正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干過很多農活,所以陸風順深深懂得生活的不易。他的目光,一直關注著平民的生活。“我在小區里,經常打招呼的是門口的保安、環衛阿姨等,出了門,也會跟那些擦鞋的、跑摩的的人聊天,我覺得,素材都是來源於生活的。”陸風順覺得,文章都從生活中來,關鍵是看寫作者怎麼去挖掘。所以,在陸風順的作品中,多為平民生活百態。

創作觀.


陸風順
陸風順
從事寫作十多年的陸風順認為,一個人,一生總要有所追求,這種追求,或許能夠超越物質追求。而對於他來說,文學便是自己的追求。“物質的追求是為生活,而對於文學的追求則是體現價值的一種方式。”對於喜愛文學的陸風順來說,寫文學作品,是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自己的價值更多地體現在文學創作方面。“喜歡上文學后,活法不同。觀念不同,活法不同。”
徠雖然陸風順現在工作很忙,但是這樣一個醉心於寫作的人,卻時時忘不了閑來無事時舞文弄墨。雖然沒有時間寫小說,但是他總是擠時間寫散文。從最初為了練筆寫散文,至今陸風順已經漸漸嘗到了寫散文的“甜頭”。寫散文以來的四五年間,他在寫散文時已覺得得心應手。“不過我寫得較少,而且都是把東西放在網上,也在雜誌、報紙發表了。”陸風順輕聲說。
陸風順
陸風順
懂得平民的生活,關注平民的生活。在陸風順的眼中,人,無論坐在哪個位置上,都要保持真實。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保持真實,平等對待才是相處之道。
陸風順
陸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