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威斯計劃
專業術語
道威斯計劃(DawesPlan)是專業術語,拼音為dào wēi sī jì huà,是一戰后協約國提出的解決德國賠款問題的方案。由於德國財力枯竭,加上戰勝國爭奪德國賠款的矛盾,德國按《凡爾賽和約》(巴黎和會)支付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與政治中難以解決的糾紛。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協約國於1924年制定了該德國賠款支付計劃。
道威斯計劃Dawes Plan
道威斯計劃
根據英國提議,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於1923年11月增設兩個專門委員會,一個研究平衡德國預算和穩定德國金融之方法,一個調查德國資本外流情況並設計引回的方法。兩個專門委員會以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為主席。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國代表組成的國際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研究德國賠款問題。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擬定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倫敦會議(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參加)討論並通過,同年9月1日生效。
該計劃企圖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
主要內容是: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8億金馬克(摺合1.9億美元)以穩定其幣值,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的情況下,規定德國賠款年度限額,即由第一年(1924~1925)10億金馬克開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1928~1929)增至年付25億金馬克;德國支付賠款的財源來自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發行110億金馬克鐵路公債、50億金馬克工業公債;德國的金融外匯、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徵收事務受國際監管。在賠款問題上以後如發生糾紛,一律交由仲裁委員會解決,任何一國不能單獨對德國實行制裁;由私人銀行向德國輸入資本,幫助德國復興。美國摩根公司答應向德國提供道威斯計劃所需的貸款。德國以法、比兩國從魯爾撤軍作為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
1924年8月16日,計劃被雙方接受。
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
1928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
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
道威斯計劃
1921年3月4日,共和黨人沃倫·G·哈定就任美國29任總統,並宣誓美國決不捲入外國的紛爭。4月12日,哈定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說,美國“將不參加國際聯盟”。但同時,這位總統又保證,他的政府將與那些想組成一個他認為非政治的國家聯合體,以及想使慘遭蹂躪的歐洲國家復興的外國政府合作。這就是說,哈定政府的所謂“不捲入”和“不參加”,不過是要以美國的方式對歐洲施加影響罷了。因為他們知道當時美國還不具備控制“國際聯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國已具有的影響力,不參與歐洲事務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道威斯計劃”產生的美國大背景。
作為解決德國賠償問題的方案,“道威斯計劃”的產生及其得以實施還有更具體的背景。眾所周知,“計劃”不僅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了德國繼續賠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而且也使美、法等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鬥爭以及相持狀態得到了大大緩解。再一個問題就是20年代德國對協約國的戰爭賠償問題和戰後協約各國對美國的戰債償還問題聯繫在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洲各國欠美國的戰債共達103億4千萬美元。其中英國為43億,法國為34億,義大利為16.5億美元。雖然《凡爾賽和約》規定英、法等可以從德國得到戰爭賠償,但同時要償還美國的債務。所以主張將賠款和戰債問題聯繫起來討論。
1920年5月,英、法兩國政府首腦發表聲明,主張同時一筆勾銷對美國的戰債和對德國的賠償要求。當德國財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已無力償還協約國的賠款,英、法等在德賠款問題的矛盾也日趨尖銳之時。
1922年8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亞瑟·貝爾福向法、意等六個協約國發出照會——即著名的“貝爾福照會”,提出英國“準備放棄對德國賠償的一切未來權利和對戰債償付的一切要求。只要這一放棄成為一項使此重大問題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的……總計劃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國一同作廢棄戰債要求的努力。
12月26日,法國操縱的巴黎會議決定對德國實施制裁之時,29日美國方面發出了“參與”的信號。這一天,美國務卿查爾斯·埃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對美國歷史學會發表重要演說,指出應由一個“公正的”國際專家委員會來研究德國的賠償問題,包括對德國的償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計。並且表示,美國公民將會參加這個委員會的工作。
1923年1月11日法,比軍隊佔領魯爾後,英、法在德國問題上的矛盾更加尖銳,德國也停止了對英、法等國的賠償。乘此機會,10月11日美國總統柯立芝對報界聲明,休斯的紐黑文演說所表述的立場仍然有效,同時也反對將戰債與賠款聯繫起來討論。英國贊同組成專家委員會重新討論德國的賠償問題。為了迫使法國就範,英國聯合美國對法國施加各方面的壓力,致使賠委會於1923年10月15日在巴黎宣布C·G·道威斯和歐文·D·楊格為調查德國財政情況的美國專家,后組成了道威斯領導的專家委員會。
道威斯計劃
“道威斯計劃”除對德國今後的償付額及償付辦法,款項來源和擔保等作了規定外,要求協約國向德國提供第一批約8億馬克(約合2億美元)的貸款,作為第一年償付的主要部分;將賠償轉換外匯的工作交由一個專門的兌換委員會承擔,不再由德國政府負責;改組德意志銀行,擺脫國家控制,發行新馬克,建立一半人由外國人參加的總理事會,確保銀行法規得到尊重;不應存在本計劃建議之外的一切外國經濟控制或干涉等。
道威斯計劃實行
計劃實施后,德國資金奇缺的問題得到解決,加上從美國得到大量物質裝備和技術幫助,其經濟趨於穩定和恢複發展;法、英等收到一些賠款;同期,美國經濟逐步高漲繁榮,為歐洲提供資本的同時也擴大了進口,使歐洲經濟整體趨於穩定。
歐洲雖經歷一戰,但原有資本集中情況和生產目的並未改變,原有人之道依然按原方向損不足而奉有餘,因此沒有出現高利潤率的基礎。相反,一戰和戰後危機還促進了資本的壟斷和集中,而道威斯計劃也起了類似作用,如在德國,90%的貸款落到各大公司及企業中,它的實質則更象是把德國變為美、英獲取利潤的殖民地。當然,這種殖民地的性質與當時的其它殖民地不同,而是類似於二戰后對待發展中國家的新殖民主義形式,但其實質是一樣的,就是要從這些地方獲取利潤彌補國內利潤不足,其結果也是一樣的,是不可持續的,其貸款在不改變生產目的的前提下是難以收回的。實際上貸給德國的債務最終就沒有收回。
由於上述原因,德國經濟只是在大量外資和技術等輸入下才等以振興。到1927年,隨著人民貧困化的加深和工業中固定資本更新的基本完成,國內市場已難以繼續擴大,國外市場(利潤)也難奪取,消費品工業生產每況愈下,整個工業發展速度大為降低。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來臨前,德國又要求延緩支付賠款(事實上已停止了),即使在相對穩定期,整個工業生產能力也僅利用60%~65%,年平均失業人數達150萬~200萬人,比英國嚴重(宋則行,P99),這是由其生產目的未改變造成的。
道威斯計劃的制訂表明,《凡爾賽條約》的條款並非不可修正的,同時也反映了美國的巨大影響力。當法國打算抵制這一計劃時,休斯對法國官員說:“這是美國的計劃,如果你們拒絕這一計劃,美國就不會再管了。”法國實際上是在美國的壓力特別是金融壓力之下被迫同意削減德國的賠款的。道威斯計劃的制訂和實施解決了因德國賠款問題引發的糾紛,大大緩和了歐洲的局勢。它是德國和協約國之間通過平等協商達成的協約,而非強加給戰敗者的“城下之盟”。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一戰後有助於歐洲和平的真正的“和約”。
“道威斯計劃”實際上結束了由法國及其由它控制的賠委會在德國賠款問題上的支配作用,確立了以美國為主的多國支配機制;其次,為美國私人資本流入德國和有效地從其他協約國收回戰債創造了條件。據記載,1924年9月至1931年7月,德國共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約合27億美元),而同期德國從美、英等國得到的貸款約為210億金馬克(約合50億美元),其中美國向德國提供的是22億5千萬美元。也在同一時期,美國從各協約國收回了約20億美元的戰債本息。這樣,一批又一批的美元從美國流入德國,再以賠款的形式流入協約國,最後又以戰債形式流回美國,形成了一個循環。再次,“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是法國外交的一次失敗,而美國則顯示了它在歐洲事務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實際“能力”。同時也表明了美國參與歐洲事務的獨特性和慾望。最後,“道威斯計劃”事實上從經濟上扶持了德國。它對戰後德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倫敦會議的召開和道威斯計劃的實施,使美國政府越發看重美國經濟力量的影響力和金融槓桿的有效性,並試圖以此推行美國的安全觀念,促進歐洲國家的安全合作,實現歐洲的政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