裋褐

裋褐

裋褐是漢服的一種款式,又稱“豎褐”、“裋打”、“短褐”。以勞作方便為目的的便服。與常服和禮服相區別。

解釋


裋褐
裋褐
“短”通“裋”,“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

詞語解釋


裋褐
裋褐
粗陋布衣。古代多為貧者所服。
“褐”:麻料、獸毛編織物。所以,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獸毛編織的粗布上衣。
短褐亦引申為貧苦人、勞作裝、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褲)。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說、戲曲中稱短打。短褐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
《列子·力命》:“朕衣則裋褐,食則粢糲,居則蓬室,出則徒行。”
蕭登福《列子古注今譯》:“許慎注《淮南子》云:楚人謂袍為裋。《說文》云:粗衣也。又敝布襦也。又云:襜褕短者曰裋褕。有作短褐者,誤。
《荀子》作‘豎褐’。楊倞注云:‘僮豎之褐’,於義亦曲。”
漢·賈誼《過秦論中》:“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
唐·韓愈《馬厭谷》詩:“土被文綉兮,士無裋褐。”
清·惲敬《三代因革論八》:“如冠服之度,求其行禮樂可也。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其不同者也。而民之裋褐何必同。”
裋褐又被稱呼為短打,而作為衣服的短打,這裡有幾種解釋。
主流觀點認為,短打就是“裋(shù)褐”,又稱“豎褐”、“短褐”,是古代漢服的一種。這裡的“短”不是長短的意思。“短”、“豎”、“裋”3字同音,都讀作“shù”。“短”通“裋”,“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褐:麻料、獸毛編織物。
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獸毛編織的粗布上衣。短褐亦引申為貧苦人、僕役的勞作裝、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褲)。
唐·司馬貞索隱》:“裋,一音豎。謂褐布豎裁,為勞役之衣,短而且狹,故謂之短褐,亦曰豎褐。”;“短音豎。豎褐,謂褐衣而豎裁之,以其省而便事也。”唐·顏師古註:“裋者,謂童豎所著布長襦也;褐,毛布之衣也。”《史記·孟嘗君列傳》:“而士不得短褐。”《漢書·貢禹傳》:“家貲不滿萬貫,妻子糠豆不贍,短褐不完。”《史記·秦始皇紀·論》引賈誼句:“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集解》引徐廣句:“‘裋’一作‘短’,小襦也,音豎。”
另一種觀點認為:“短褐”作為百姓方便活動、居家休閑、勞動服裝或武術軍服(作訓服)穿著,但不宜在禮儀場合穿著。短打(“短褐”)屬於乾淨利落的休閑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