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松

西昌學院黨委書記

彭正松,男,漢族,中共黨員,1964年5月出生,在職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現任西昌學院黨委書記。1984年7月畢業於南充師範學院生物系生物教育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8年7月畢業於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生物系遺傳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8年8月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獲農學博士學位。

1998年12月到蘭州大學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2000年12月出站。

1984年7月參加工作,在重慶市忠縣中學任教員;

1988年7月到現西華師範大學生物系任教,1999年晉陞教授。歷任生物系主任、生科院院長和科研處處長職務;

人物履歷


彭正松
彭正松
1984年7月畢業於南充師範學院生物系生物教育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8年7月畢業於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生物系遺傳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
1998年8月畢業於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獲農學博士學位。
1998年12月到蘭州大學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2000年12月出站。
1984年7月參加工作,在重慶市忠縣中學任教員;
1988年7月到現西華師範大學生物系任教,1999年晉陞教授。歷任生物系主任、生科院院長和科研處處長職務;
2004年9月任西華師範大學副校長;
2016年5月任西昌學院黨委副書記、7月任院長;
2018年5月任西昌學院黨委書記。

個人成就


從事植物發育遺傳學研究,承擔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教育部和四川省科技項目等多項,在國際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30餘篇,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堅持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指導碩士生二十餘年,在外校兼職指導博士生畢業多人;獲得過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二等、三等獎多項。曾獲得過“四川省優秀博士后”和“四川省十佳青年教師”榮譽稱號。
第八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
遺傳學學科學位點負責人;
兼職四川農大博士生導師;
四川省遺傳學會副理事長;
四川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
四川省細胞生物學會副理事長;
西南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主任
四川省優秀博士后;
西華師大首席教授;
西華師大優秀研究生導師;
南充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拔尖人才;
四川省傑出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並獲青年基金資助;
四川省普通高校十佳青年教師;
2009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4年,四川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2000年,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0年,與四川省農業科學學院作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申報的“人工合成小麥優異基因發掘與川麥42系列品種選育推廣”成果獲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2月 獲2009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完成獲獎項目)
獲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二等項一項。
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以及國家教育部重點項目和四川省傑出青年基金等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以第一作者在Euphytica, Journal of Agronomy & Crop Science, Hereditas(Sweden)等國際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研究論文12篇,在《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和《中國中藥雜誌》等國內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6篇,出版學術著作2本。

任免信息


2018年6月21日,西昌學院幹部大會在北校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會上宣布了《中共四川省委關於彭正松同志任職的通知》:省委同意彭正松同志任西昌學院黨委書記。

代表論文


國際期刊論文

12.Peng,Z.S., Petr Martinek, Kazumasa Kosuge, Tsutomu Kuboyama,2008, Genetic mapping of a mutant gene producing three pistils per floret in common wheat,J Appl Genet 49(2)
11.Zeng J, Peng ZS, 2008,Comparative research on alkaloid"s quantity among clone plants of
Pinellia ternata , Modern Applied Science, 2(1)
10.Peng ZS, CK Luo, P Cai, ZC Mao, CY Kang, J Yang,2007, Rapid Propagation of the Medicinal
Plant Pinellia ternata by in vitro Leaves Culture. Bulg. J. Agric.Sci., 12: 01-06
9.Peng . Z.S, J. Yang,S.H.Wei & J.H.Zeng, 2004 ,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mutation line producing three pistils in a floret. Hereditas(Sweden),108(4)
8. Peng Z.S.,J Yang, K.C. Zheng. 2003.Cytomixis in pollen mother cells of
new synthetic hexaploid amphidiploid (Aegilops tauschii×Triticum turgidum). Cytologia 68(4)
7. Peng.Z.S.2003.A new mutation in wheat producing three Pistils in a Floret. J. Agronomy & Crop
Science 189(4)
6. Peng Z.S., Z.X. Su, C.Yen, J.L. Yang. 2000. Effect of genes for supernumerary spikelets on the
node number and spike length of normal spike in bread wheat, Journal of Genetics & Breeding, 54(3)
5. Peng Z.S. , Z.X. Su, K.C. Cheng. 1999.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warf trait in tetraploid wheat
landrace “Aiganfanmai”. Wheat Information Service, 89
4. Peng Z.S. , C.Yen, & J. L. Yang. 1998. Chromosomal location of genes for supernumerary spikelet in
bread wheat. Euphytica, 103(1)
3. Peng Z.S. , D.C. Liu, C.Yen, & J. L. Yang. 1998.Crossability of tetraploid wheat landraces native to
Sichuan, Shaanxi, Gansu and Xinjiang provinces, China with rye. 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45(1)
2. Peng Z.S. , C. Yen, & J. L. Yang. 1998.Genetic control of supernumerary spikelet in the common
wheat line LYB. Wheat Information Service, 86
1. Peng Z.S. , C.Yen, & J. L. Yang. 1998.Genetic control of oligo-culms character in common wheat.
Wheat Information Service, 86

國內期刊論文

1.彭正松,鄧曉皋,1991,乙醇對釀酒酵母酸化力的影響,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12(3):225-226
2.彭正松,任正隆,湯澤生, 1991,重疊穗大麥的核型與C帶帶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12(4):324-328
3.彭 正松,任正隆,湯澤生,1992,Co-r射線誘發大麥染色體重排的Giemsa C帶分析,核農學通報,13(6):251- 255
4.彭正松,任正隆,湯澤生,1992,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13(4): 13(4):280-285
5.彭正松,湯澤生,1993,南黃大麥染色體C帶分析,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14(4):306-309
6.彭正松,孫成仁,1993,北五味子的抑菌作用,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14(3):200-202
7.彭正松,湯澤生,1994,輻照大麥種子在不同濕度的空氣中儲藏的細胞學效應變化,大麥科學,1期,14-15
8.彭正松,萬永芳,1995,傘狀山羊草的C帶核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16(4):290-293
9.彭正松,石健,1997,野生二粒小麥的Giemsa C帶核型,海南大學學報,15(2):125-128
10.彭正松, 顏濟,楊俊良,1997,大穗小麥多小穗基因的染色體定位,種子,5期,5-8
11.王祖秀,彭正松,蘇智先,啤酒大麥染 色體Giemsa C帶核型比較分析,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18 (4): 305-310
12.陳慶 富, 彭正松,蔣華仁,1998,中國特有小麥中雜種黃化基因和提型胞質育性恢復基因的分佈研究, 廣西植物,18 (4):325-332
13.劉登才,彭正松, 1998. 圓錐小麥“簡陽矮藍麥”與 黑麥可雜交性的遺傳及在六倍體小麥背景中的表達,遺傳,20(6)26-29
14.彭正松1998. 四倍體小麥矮桿地方品種的C帶分析,種子,第1期,9-12
15.彭正松, 彭鈞, 王祖秀,1998. 圓錐小麥高親和種質的C帶核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19(3):239-243
16.彭正松, 顏濟,楊俊良, 1998,普通小麥多小穗基因定位,中國農業科學,31(5):82-84
17.湯澤生,彭正松,1999, 嘉陵江中游地區農業生產模式動態分析, 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20(2):109-116
18. 彭 正松, 湯澤生,周莉,1999,嘉陵江流域閬中、南部、西充三縣作物生產動態,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20(2):124-129
19.蘇智先,彭正松,1999,面向21世紀告示高師生物教育專業主幹課程體 系研究,四川 師範學院學報(自),20(1):78-81
20.彭正松,2000,一粒小麥小胞子發生過程中的細胞併合,四川師範學院學報(自),21(4):328-331
21.彭正松, 宋曉華,張敏, 2000,超數小穗小麥的細胞遺傳學研究。種子,第3期,3-6
22.王祖秀, 彭正松,何奕昆, 2000,三葉半夏Pinellia ternate雄配子敗育的遺傳分析. 作物學報 26(1):83-86
23.彭正松,王祖秀,顏濟,楊俊良,2000,多小穗小麥品系88F2185抽穗期的染色體效應。作物學報,26(2):231-234
24.彭遠英,彭正松,李宇,2002,植物B染色體傳遞的遺傳控制, 海南大學學報,20(4):366-370
25.曾建 紅,彭正松,2002,三峽庫區珍稀瀕危植物荷葉鐵線蕨的生物學特性及保護對策,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1(5):36-?
26.毛子成,彭正松,2002,半夏研究進展,江西科學,1期,42-45
27.高歡歡,李衛,彭正松,楊軍,鄭 國昌,2003,小麥減數分裂前期I細胞凋亡的檢測及其與細胞融合的關係,西北植物學報,23(1):86-90
28.魏淑紅,彭正松,夏玲,2003,狹葉半夏和普通半夏總生物鹼含量比較,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17(2):19-20
29.曾建紅,彭正松,毛子成,魏淑紅,2003,半夏生物鹼最佳提取條件的研究,中藥材,26(5):361-363
30.毛子成,彭正松,2003,半夏快速繁殖技術研究進展,中國中藥雜誌,28(3):193-195
31.羅成科,彭正松,2003,半夏組織培養一步成苗技術的研究進展,安徽農業科學,31(5):798-799
32.彭遠英,彭正松,喻可芳,2003,調亡細胞的超微結構變化,細胞生物學雜誌,25(5):280-282
33.湯澤生,彭正松,2003,遺傳學在生物科學專業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4(3):356-359
34.魏淑紅,彭正松,2003,半夏類藥材研究概況,中藥材,11:828-
35.曾建紅,彭正松,2004,半夏不同採收期總生物鹼含量的動態變化研究,湖北林業科技,1期(127):1-5
36.魏淑紅. 彭正松. 夏玲,2004,半夏類藥材紫外光譜聚類分析,生物技術,14(1):38-40
37.羅成科. 彭正松. 蒲利民,2004,髮根農桿菌介導的藥用植物遺傳轉化,生物技術,14(1):58-61
38.楊軍,彭正松,李衛,高歡 歡,鄭國倡,2004,煙草花粉母細胞細胞融合過程中細胞骨架的超微結構觀察,雲南植物研究,26(3):329-337
39.楊軍,彭正松,王祖秀,夏玲,2004,髮根農桿菌對苦馬豆轉化及 植株再生的初步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自):25:304-307
40.曾建紅,彭正松,2004,不同採收期半夏生物鹼含量的變化規律,中南林學院學報,24(4):109-112
41.曾建紅,彭正松,宋經元,馬小軍,魏淑紅,羅雍成,2004,半 夏總生物鹼含量的動態變化,中藥材,27(7):471-473
42.彭遠英,彭正松,胥 曉,2004,梔子組織培養一步成苗,園藝學報,31(4):476
43.楊軍,彭正松,李衛,高歡歡,鄭國昌,2004,煙草花粉母細胞細胞融合過程中微絲 的免疫定位觀察,西北植物學報,12期
44.嚴賢春,蘇智先,廖詠梅,彭正松,2004,生態農業旅遊的農民培訓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自)25(2)
45.魏淑紅,彭正松,2004,半夏群體性狀變異類型研究,江蘇農業科學,4:37-39
46.嚴賢春,胥曉,彭正松,蘇 智先,景望春,2004,四川卧龍攀緣植物及在園林中的應用研究,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26(6):675-680
47.楊俊保、彭正松,2005,多倍體植物的表觀遺傳現象,遺傳,27(2):335-342
48.李海濤、湯澤生、彭正松、程國忠、劉平、趙燕,袁海雲,2005,航 天誘變鳳仙花SP1代多分孢子現象餓回歸分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33(3):79-80。
49.羅成科、彭正松,2005,半夏疏鬆愈傷組織誘導的研究。西華師範大學學報(自),26(1):37-43。
50.朱秀志、彭正松、向成華,2005,SNPs分析技術及 其在小麥遺 傳育種中的應用研究。天津農業科學,11(1):12-15。
51. 嚴賢春、蘇智先、胥 曉、彭正松、唐小 平、羅輔燕,2005,丘陵區生態農業旅遊的垂直景觀生態研究,生態學雜誌,24(7):790-794。
52.嚴賢春、蘇智先、彭正松、胥 曉、唐曉平,2005,嘉陵江流域坡耕地生態農 業旅遊垂直景觀模式,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3期
53.曾小群,彭正松,楊軍,楊俊寶,2005,半夏不同居群的出苗情況的研究,安徽農業科學,33(8):1141-1142
54.楊俊寶,彭正松,楊軍,趙梅,2005,黃連屬植物研究進展,安徽農業科學,7期
55.李俊,彭正松,2005,刺激劑對植物細胞懸浮培養的影響,廣西植物,25(4)341-348
56.彭遠英,彭正松,宋會興,2005,中國春小麥背景下長穗偃麥草光合相關基 因的染色體定位,中國農業科學,38(1):2182-2188
57.李俊,魏會 廷,楊武雲,彭正松,2005,抗條 銹、抗 穗發芽六倍體合成小麥Cereta/Aegilops tauschii 783的SSR標記分析,植物分子育種,3(6):810-814
58,姜立春,彭正松,2005,B染色體研究進展,吉林師範大學學報(自)3期
59. 楊軍,彭正松,湯澤生,謝 晉鶴,周紅,2005,衛星搭載對抱子芥葉片葉綠素、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 西華師範大學學報(自),4期
60.楊俊寶; 彭正松; 趙梅; 李俊,2006,一種 從小麥干種子中快速提取DNA的優化方法(英文),西華師範大學學報(自),27(1):48-52
61.楊俊 寶; 彭正松; 趙梅; 曾小群; 蔡鵬;,2006,半夏RAPD分子標記反應體系優化,安徽農業科學,34(2);217-218
62.魏會廷; 李俊; 楊武雲; 彭正松; 楊 烈,2006,利用SSR標記分析“川麥42”和“川麥43”的遺傳差異,西南農業學報,19(2):117-181
63.蔡鵬; 彭正松; 羅成科; 魏淑紅; 楊軍,2006,三葉半夏組 培 苗生長情況調查,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2):16-19
64.朱秀志; 向成華; 彭正松; 楊俊 寶; 羅成科,2006,峨眉含笑基因組DNA提取及RAPD反應體系的優化,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9(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