剋扣

剋扣

剋扣,拼音:kè kòu,漢語詞語,釋義:為非法扣減應該發給別人的財物。用法:動詞、定語。出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解釋


1、非法扣減應該發給別人的財物。
2、扣減該付的財物,據為己有。

出處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四回:“剋扣一節,且不要說他;單隻領料一層,就是了不得的了。”
老舍《茶館》第一幕:“一份錢糧倒叫上頭剋扣去一大半,咱們也不好過!”
余秋雨《信客》這一下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
2. 扣除應該存有或給予的事物而據為己有。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至於那些謀挖這個差使的,無非為剋扣軍餉起見,其積弊更與綠營相等。
《中國歌謠資料·太平軍快到蘇州城》:“宦承恩,剋扣錢糧米獨吞。”
續范亭 《寄山西土皇帝閻錫山的一封五千言書》:“搜刮山西 人民的血汗,剋扣 山西 士兵的軍餉,做你們少數人的資本。”
洪深《趙閻王》第一節第一幕:“這又不是營長的錢,藏著不發,多半是存了剋扣軍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