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墨娟
費墨娟
費墨娟,幼名繩繩,女,陽新縣湋源口鎮堯治村人,陽新晚清時期著名女詩人。生於1869年1月(清代同治七年十二月),歿於1915年9月3日(民國四年七月二十四日),有《二如閣詩抄》手抄本傳世。1915年(中華民國4年),費墨娟因病逝於家中,享年46歲。
費墨娟其父費擔農,為優稟貢生,例授興國州候選教諭,家中藏書萬卷。費墨娟幼年早慧,酷愛讀書,經史皆通,尤長於詩,年方十五,才名遠播。其嫂石綉雲亦能詩會文,兩人閨中唱和,佳作頗多,傳為詩壇美談。1886年,費18歲時嫁於大冶羅橋張克誠村富商張坤軒為妻。張家亦是書香門第,儒雅之士往來甚多,費常與他們切磋詩藝,互贈詩文,影響遍及陽新、大冶、蘄春、崇陽諸縣。其詩集《二如閣詩抄》,一時爭相傳抄,流傳甚廣。作為一名晚清女詩人,費詩作之多,影響之大,造詣之深,實為陽新、大冶近百餘年來女詩人之翹楚,2009年湖北師院黃群建教授收錄、校注費詩389首,並以《二如閣詩集》出版。
費墨娟一生頗為勤奮,詩作甚多。據黃繼烈先生校注的《二如閣詩抄》和費墨娟嫡孫張汝震先生編輯的《薪傳集》二書統計,其傳世的詩詞文章共有200餘篇,其中絕大多數為詩歌。從創作題材、風格看,她的詩人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閨秀時期(1869—1886)。費作為一名書香門第的富家少女,身處深閨,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七歲時,父親讓她上家塾跟諸兄弟一起讀書。她天資聰穎,過目成誦,學業成績在諸兄弟之上,深受先生賞識。課餘時候,她除學習刺繡外,還學習琴棋書畫,因此多才多藝。據記載,費家有一個十分美麗的花園,名叫“過綠軒”。園中迴廊九曲,小亭翼然,松柏挺立,楊柳依依,春深桃花灼灼,夏至荷香滿池,秋天菊花盈圃,冬來梅花傲雪。費墨娟常常在這裡栽花種草,觀花賞月,讀書吟詩,她的許多靈感都來自這個樂園。她的早期詩作,風格浪漫,主要反映了她對學習的執著、自然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嚮往。她學習特別勤奮,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鍾殘漏盡五更天,綺閣吟詩尚未眠”(《聽蛙》)。平日里,除了上學讀書,她總是陶醉在大自然中,“靜看燕子啄香泥”,(《春日偶成》)“閑逐東風捉柳花”(《春日》),“攜琴獨自坐花陰”(《閨中雜詠三首》),“曲欄斜倚聽蟬吟”(《閨中雜詠》),處處流露出一個純情少女的閑適之情和天真之態。這一時期她的代表作是《花月吟》:
詩中句句不離花月,心思如白雲般純潔,如水晶般晶瑩,真是纖塵不染,樂而忘憂。這一時期,她有一個最稱心的詩伴,就是被她引為“第一知己”的嫂子石綉雲。石出身富家,受過良好教育,工詩能文。姑嫂二人志趣相投,心靈相通,朝夕相處,親如姐妹,她們常常談詩論文,聯詩作句,“窗下與君同刺繡,花前為我和新詩”(《寄懷阿嫂》),在石綉雲眼中,小姑費墨娟心靈手巧,冰清玉潔,她寫道:“冰壺滌筆不沾塵,綺閣閑吟得句新,借問小姑何所似?一窗明月是前身”(《贈小姑墨娟女史》)。少女時期的費墨娟,生活是甜蜜的,甜得有些發膩。由於閱歷有限,她的早期詩作精巧有餘而題材狹窄,開拓不深。
第二時期,貴婦時期(1886—1905)。費墨娟於18歲(虛歲)時嫁給大冶張克誠村張坤軒。張家耕讀起家,經商致富,富甲一方。婚後,兩人琴瑟和諧,感情彌篤,但費的生活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作為一個大戶之家的家庭主婦,她既要侍候姑翁,相夫教子,操持家計,又要接待各地慕名而來的文人雅士、遊學先生,事務纏身,勞碌不堪。她嘆道:“西風催我鬢如絲,俗累多多莫自持,為報故人知也未,如今不是在家時”(《寄懷阿嫂》)。儘管如此,她為人和善,謹慎處事,熱情好客,深得人心,廣有賢名。據《張氏宗譜·坤軒公及德配費夫人續傳》記載:費墨娟“勤儉苦節,慈善恭謙,遠慮多愁,愛人及物……故親串友,交遊之間,莫不嘖有賢聲”。但是作為一名詩人,費墨娟的目光,顯然不僅僅盯在家庭俗務上,她十分關心時政,大聲呼喚女權,渴望以身報國。這一時期,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一步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時期,時局極為混亂。中日甲午戰爭暴發,義和團運動興起,八國聯軍入侵,戊戌變法失敗,各種不平等條約簽訂,世事紛紜,民不聊生。費墨娟以一個詩人的敏感,所思、所感遠遠超出當時一般女性所能企及的高度,這使她的詩作有了質的升華。這一時期,她留下了大量的“感時”詩作。她擔憂:“縱觀世界起長愁”(《和怡萱女史感時》),“潮流震撼我心驚”(《感時》)”;她痛惜:“閨中難避興亡事,枯坐東窗痛生民”(《夏夜感時》);她困惑:“何緣覓得尚方劍?好替人間斬不平”(《自感》);她吶喊:“我是男兒當報國,匡君濟困亦扶危”(《留別阿兄》);她哀嘆:“獨愧此身閨閣里,錦葵空有向陽心”(《送黃星臣夫子》);她甚至熱望像花木蘭那樣,效命疆場:“花鈿從此兩離分,鐵甲金戈系戰裙,但得替爺能報國,一身那惜遠從軍”(《木蘭從軍》)。這一時期,她的代表作是《感時》:
從詩中,我們深深體味到一個女詩人憂國憂民的憤懣之情和無路請纓的無奈之苦。當然,詩人畢竟不是花木蘭。在那個年代,一個飽受封建禮教束縛、毫無女權可言的女性,要走出深閨,投筆從戎,簡直是異想天開的事情。
第三個時期,寡居時期(1905—1915)。1905年,費的丈夫張坤軒壯年早逝,她從此以柔弱之肩、多病之身獨自支撐門第,教兒育女。而此前他的父親費擔農和她的嫂子石綉雲均已去世,此後她連娶兩個兒媳均先後夭折。家庭遭此重大變故,對她精神打擊很大。在她的詩中,再也聽不到少女時代夢囈般的絮語,再也看不到青年時期壯懷激烈的豪情,一下筆,就是濃郁的傷感情調。這一時期,她留下了大量的懷歸、悼亡之作,悲痛之情流於筆端,讀之令人唏噓。她這樣寫道:“凋殘花柳景全非,憶昔傷今淚暗揮”(《秋日游過綠軒有感》),“知己可憐零落盡,不堪回首少年場”(《重陽又感兼懷阿嫂》),物是人非,黯然神傷;“荒郊一望草芊芊,無限酸辛到眼前,未識芳魂何處去,空揮雙淚灑寒煙”(《過阿嫂墓》),生死兩隔,辛酸迷惘;“醒也凄涼,夢也凄涼,月照簾波人不見,空留蛩語咽空房(《悼亡詞》),孤苦無奈,肝腸寸斷。過度的悲痛傷心,使她心灰意冷,逐漸看破紅塵。她在《鷓鴣天·暮春》詞中充分表達了劫後餘生的滄桑之感:
一片傷心對落紅,可憐春盡雨聲中,
簾前飄拂常憎燕,檐下啁啾最惱蜂。
休怨雨,莫愁風,繁華大抵易成空,
無端觸目消魂處,飛絮飛花滿院東。
在《悼亡(乙己歲作)》中她更是傷心欲絕:“今生命薄不逢辰,百劫千磨是此身,心絕萬緣無別念,早歸泉下伴亡人”。一代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從此琴韻絕響,在人事和病魔的雙重摺磨下,1915年費墨娟與世長辭。
費墨娟作為晚清時期陽新、大冶及鄂東南地區風靡一時的女詩人,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她用詩的語言為我們記錄了封建社會末期一位普通女性的悲劇命運,讓我們了解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代知識女性的喜怒哀樂,看到了一個俠骨柔腸的全新女性形象。她的詩詞風格傳承了“易安遺風”,感情真摯,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意趣高雅,隨處流露出一種女性的輕柔細膩和溫婉多情,今天讀來,仍然馨香拂面,親切感人。
斜陽風送笛聲柔,鬥草歸來戲綵球。
獨立湖心亭子望,煙中一葉採蓮舟。
綠楊枝上囀流鶯,曉夢驚回曙色清。
高卷珠簾人乍起,一窗香送賣花聲。
一鉤新月上窗欞,團扇輕搖出畫屏。
自笑痴情猶未改,也隨弟妹撲流螢。
閑來薄暮倚荊扉,水滿平湖白鷺飛。
四面溪山皆畫本,一鉤新月送人歸。
鍾殘漏盡五更天,綺閣吟詩尚未眠。
一陣暗香風送到,梅花窗外雨綿綿。
綉餘結伴下妝台,姊妹花看次第開。
吟到綠陰深處去,新詩應帶晚香來。
停了金針日色微,倦來欲睡掩朱扉。
多情卻怪天邊月,透入寒窗照綉幃。
茶經畫譜亂成堆,才罷金針句又裁。
忙裡不知春去也,捲簾時有落花來。
爐香銷盡一燈殘,颯颯秋風入戶寒。
幾度高吟眠未得,鐘聲催月上欄桿。
蘭湯浴罷自從容,卸卻花鈿鬢影松。
堂上雙親安未問,階前獨步露初濃。
清風引興琴三弄,佳句吟成酒一盅。
好景欲描描不得,漸看明月照青松。
驪歌一曲夢催殘,憶昔程門立雪寒。
問道誠時傳道易,受恩深處報恩難。
西風長笛離亭晚,連雨孤舟別路漫。
願得明年春訊到,再隨諸弟赴騷壇。
流螢幾點度簾旌,燒盡沉檀碧篆橫。
好句每從愁里得,幽情多向靜中生。
拋殘畫譜尋詞譜,聽慣蟲聲雜鳥聲。
薄暮欄桿斜倚處,清光最愛月初明。
四面風號助嘯歌,關山迢遞近如何?
三年歸省原非早,一月離群已覺多。
人為愁牽拋綉譜,詩從別後冷吟窠。
幾回欲寄相思字,目斷天涯雁未過。
橙香陣陣逗窗紗,秋氣宜人睡味嘉。
好夢乍驚風過竹,疏簾半卷月當花。
白添兩鬢思親老,紅遍千林感物華。
惆悵光陰同逝水,始知反哺不如鴉。
風雨瀟瀟晝漏遲,故園遙望路參差。
離懷難遣當今日,好景空教憶昔時。
窗下與君同刺繡,花前為我和新詩。
別來無限相思意,特寫雲箋寄故知。
紫蟹霜肥橘柚香,一年容易又重陽。
登高怕作思鄉賦,展卷難歌陟屺章。
晚雨半簾寒乍到,西風滿徑菊初黃。
那堪弟妹都遙隔,欲插茱萸淚兩行。
人生莫負好花天,月下閑吟興悄然。
幾度看花花灼灼,者番步月月娟娟。
年年但願花容艷,夜夜常陪月色妍。
安得花開明月在,與花同醉月同眠。
長空飛雁影漫漫,輾轉無聊怯夜寒。
半壁蟲吟斜月冷,一爐香裊篆煙殘。
多因遣悶常貪醉,每為攜琴獨倚欄。
寂寂深閨知己少,高山流水向誰彈?
蟲韻風聲添寥寂,新寒初透簾前。無情日月又經年。黃花香滿徑,不覺已秋天。記得故園歡聚處,而今回首依然,雪泥猶認舊因緣。衷情何處訴,和淚托雲箋。
一片傷心對落紅,可憐春盡雨聲中。簾前飄忽常憎燕,檐下盤旋最惱蜂。休怨雨,莫愁風,繁華大抵易成空。無端觸目消魂處,飛絮飛花滿院東。
難將消長問陽陰,舉目金甌感莫禁,
除弊恨無三尺劍,抒懷聊借一張琴。
普天誰獻平戎策,綺閣猶懷報國心,
身是女流空有志,出師二表且長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