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蚌
無尾目蛙科動物
石蚌為蛙類之一種,生長在深山等溝的溪流石縫之中,體大如蟾蜍,四肢肥胖,肉質較牛蛙為優,為雲南貴州山箐中之水產品,墨江產量較多,拿來用作清燉,配以蔥花、胡椒、食鹽、味精等佐料,即可食用。中國林蛙肉質細嫩,易為人體消化吸收,適合各種年齡的人,特別是體弱多病者及老人食用,具有很高的食補價值。經烹調能釋放出大量的肌溶蛋白及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因而味道香濃。
石蚌,屬大型野生蛙類,是我國華南丘陵山區特有的名貴種類。它體大肉多且細嫩鮮美,營養豐富,是目前所有蛙類中最具有風味特色和營養價值的蛙種,被美食家譽為“百蛙之王”、“蛙中皇后”。但近年來,由於環境污染、濫捕濫殺等諸多原因,不少地方石蚌已瀕臨滅絕。
石蚌(棘胸蛙)又名石雞,屬兩棲類、無尾目、蛙科、蛙屬。石蛙體形扁平,頭偏小,嘴寬且禿,與普通青蛙有很大區別。眼大凸出,夜間對著光線,似夜明珠般閃閃發光。前肢短粗,後肢長而粗大,趾間有蹼。石蛙的體色有好幾種,最常見的為黃褐色。成蛙一般體長10~20cm,體重250~350g,最大的可達500g。當餌料不足時會出現大蛙吃小蛙的現象。
其蝌蚪期食浮游生物,成蛙主要食昆蟲類。人工養殖可投喂蚯蚓、蠅蛆和配合飼料等。當溫度降至10℃以下時,石蛙開始潛於水底或水中雜草間冬眠。溫度回升至10℃以上時,冬眠結束,開始攝食活動。喜歡棲息于山溪、溝汊及其它陰涼、潮濕、安靜的地方。下雨前後愛跳躍,可跳80cm高,但馴養后則跳不高。石蛙的冬眠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2月,冬眠期應注意以下幾點:控制水位,以防天氣突變引起池水溫度劇變,池面蓋板,有助於水溫升高,池底應加厚落葉,以便於冬眠。
石蚌生長水溫為12~24℃,最適溫度為18~22℃。水源充足,水質清涼無污染,洪水不淹、旱天不幹,陰涼、潮濕、安靜的地方。池邊種樹遮蔭,落葉可供蛙隱蔽冬眠。
蛙卵不能在土池中孵化,以防蛙卵跌落池底被泥土覆蓋而造成胚胎死亡。孵化池面積不宜太大,一般4~5m2。池深80cm,水位控制在70cm。放卵密度為每平方米1000粒左右。孵化時間的長短受水溫、天氣的影響而稍有不同,天氣好孵化就快,反之則慢。一般2~3天可孵出蝌蚪。剛孵出的蝌蚪很小,呈舌狀,3~5天後變成頭大尾小的蝌蚪。剛孵出的蝌蚪怕激烈振蕩,要盡量保持孵化環境安靜。當餌料充足營養好水溫在19~21℃時,蝌蚪經40天左右長出前足,至70餘天變態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