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飄萍故居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徠邵飄萍故居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騾馬市大街魏染衚衕30號,是邵飄萍1916年後在北京的住所。邵飄萍故居就是《京報》館舊址。故居緊靠《京報》館樓南牆,為一兩進四合院。一進院正房、廂房各三間;二進院正房五間,廂房各一間。現故居及報館建築基本保持原貌。邵飄萍故居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6月1日,邵飄萍故居舊址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歷史沿革


《京報》1918年創刊,原址在宣武門外珠巢街,1920年遷至於此。
1984年,京報館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6月1日,邵飄萍故居舊址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

地理環境


邵飄萍北京故居位於宣武區東北部的魏染衚衕30號。魏染衚衕北起南柳巷,南到騾馬市大街,明朝時叫魏閹衚衕,傳說魏忠賢曾在此居住,清末改為現名。

主要展覽


精品專題展覽
1.“《京報》與京報館專題展”
2.“百年紅色報刊專題展”
3.“邵飄萍生平事迹專題展”。

建築特色


故居是座中西合璧的兩層小樓,大門口兩側是典型的歐式石柱,門口上方建有觀光陽台,這裡既是邵飄萍故居也是京報館舊址,小樓正門上方“京報館”三個大字就是當年邵飄萍親筆題寫的。傳說邵飄萍當年住在二樓北頭,他把向陽的房間都讓給普通編輯了。正是在這裡,邵飄萍立下了“必使政府聽命於正當民意之前”的誓言並成為“鐵肩辣手”的著名報人。
小樓坐東朝西,如今已經有些殘破了,樓后的小院里也建滿了臨時建築,我們只能從古舊的窗欞和斑駁的石柱上揣摩過去的歲月了。雖然離騾馬市大街只有幾步之遙,但這裡還算幽靜,小販的吆喝、孩子們的歡笑隨著微涼的春風傳來,一切都那麼生動。生活總是這樣,有些人和事常常是因了他的久遠,反倒讓人感覺到了他的存在,邵飄萍也是這樣。

文化活動


相關人物

邵飄萍(1884--1926),名振青,筆名飄萍,浙江金華人,新聞記者。民國五年(1916),應《申報》社長史量才之邀來到北京,擔任《申報》駐京特派記者。民國七年(1918)夏末辭職,10月5日在前門外三眼井38號創辦《京報》。原址在宣武門外珠巢街,1920年遷至於此。1919年8月《京報》被查封,被迫出走日本,受聘於日本大阪《朝日新聞》。民國九年(1920)重返北京,9月20日《京報》復刊,並集資在魏染衚衕興建新報館。此報切中時弊,文筆犀利,鋒芒直指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邵飄萍故居
邵飄萍故居
民國十五年(1926)“三一八”慘案發生后,因同情國民軍和郭松林倒戈反奉,4月24日,在這裡遭奉系軍閥政府特務的圍捕,兩天後被奉系軍閥殺害。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邵飄萍是“具有熱情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
邵飄萍,是《京報》的創始人,近代著名新聞工作者。創辦《京報》,宗旨是宣傳進步思想,反對封建軍閥制度,客觀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等進步思想。他大力提倡新聞救國,利用報刊來喚醒人民的覺悟。1926年遭反動軍閥殺害。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邵飄萍是具有熱情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
出生地
百年小學校內藏著一個紀念館
邵飄萍出生地紀念館期待“重讀”
在新聞先驅、一代報人邵飄萍的出生地———浙江省東陽市南市街道紫溪村,有一座百年小學———飄萍小學。遺憾的是,從1986年建館至今,外界很少有人知道飄萍小學內部還有一座紀念館———邵飄萍紀念館。
作為東陽最早的邵飄萍紀念館,邵飄萍出生地的紀念館,如此鮮為人知,值得人們深思。
小學校藏著飄萍紀念館
4月26日,是一代報人邵飄萍犧牲紀念日。4月22日,我們來到邵飄萍的出生地———東陽市南市街道紫溪村採訪。據《邵飄萍傳略》記載:1886年,邵飄萍出生在紫溪村“御史第”的一間老房子內,出生后不久因生計艱難,當年臘月,父親帶著家人遷到金華。7歲那年,父親邵桂林把飄萍從金華帶回紫溪,讓他在家鄉上了一年的私塾,接受家史、族史教育,一年後返回金華。14歲那年,邵飄萍考上秀才,父親邵桂林將他領回紫溪祭祖、開賀,在邵氏宗祠設宴。邵飄萍在宗祠里向列祖列宗像叩頭,從此可以每年領一兩百公斤稻穀的養賢租,邵桂林做主讓堂嫂許氏享受,以報養育之恩。
邵飄萍出生地現已成為東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走進老房子所在的“御史第”,庭院內芳草萋萋,老房子大多破舊不堪,“邵飄萍出生地”的紀念碑邊堆著一捆柴禾,門前用樹枝做架曬著許多衣服。
英烈寂寞可見一斑。
不過,讓人驚喜的是,在村邊的飄萍小學,還保存著邵氏宗祠主體部分,這座宗祠如今也已成了東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宗祠后相當於昔日後堂的所在,已經建成了小學教學樓,教學樓一樓居中就是飄萍紀念館。紀念館門側,張掛著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原館長羅章龍題寫的對聯:“亢齋革命先行侶,千秋紀念邵東陽。”儘管已過去20多年,字跡依然清潤。紀念館共有3間教室大小,居中一間擺放著邵飄萍的半身塑像,玻璃櫃內陳列著邵飄萍用過的遺物;另外兩間主要陳列邵飄萍的有關圖文資料。細數一下,邵飄萍從幼時就讀到從事新聞活動直至英勇赴難的圖文資料共有200多幅。紀念館平時顯然遊蹤稀疏,開門就可聞到一股略帶潮濕的氣味。飄萍小學校長陳勇天說,除非有重大活動或清明節時來人參觀,平時中間這間就關閉著,旁邊的圖文資料陳列室由於兼作學生活動室,倒是一直開放,但館后民房隔得較近,擋住了空氣流通,採光也不好,因此辦館條件相當簡陋。
在徠館內我們有幸看到了邵飄萍的遺物。陳勇天說,邵飄萍遺留下來的東西本來就不多,作為邵飄萍出生地的紀念館,這裡憑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係保留了6件遺物,其中最珍貴的是一副對聯,堪稱“鎮館之寶”。“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難風雨故人來。”這是邵飄萍於庚申(1920年)除夕寫給祝文秀的一副對聯。雖然已經過去了88年,但對聯依然保存完好。另外5件珍貴的遺物分別是兩把摺扇,上面都有邵飄萍的親筆題詞,一把是送給祝文秀的,一把是送給“松齡賢弟”的;一個小鬧鐘,看上去小巧入手卻很沉;還有一個小碗和一頂禮帽,都是當年邵飄萍用過的東西。
看著這些珍貴的資料,再翻看牆上掛著的“來客登記冊”,發現裡面簽名寥寥可數,記者不禁深思:飄萍小學內有這麼一座高水準的飄萍紀念館,怎麼會乏人光顧呢?
紀念館是學校教育
飄萍紀念館建成后,紫溪村“兩委”就委託小學管理。為此,學校做了不少工作,除了日常的保潔之外,三任校長都將了解邵氏事迹、宣傳邵飄萍事迹作為重要一課,並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好紀念館。陳勇天說著拿出一本華德韓所著的《邵飄萍傳》,這本書已不知經多少人翻閱以致顯得相當陳舊。陳勇天說,自從他於2004年8月從大聯小學調到飄萍小學擔任校長后,這本書就成了他的必讀書。他將此書反反覆復看了三四遍,裡面很多地方都畫上了紅線。“以前在大聯小學的時候,我就經常帶學生到這裡參觀,舉行活動,比如說入團宣誓等等,不過當時對邵飄萍的生平不是很熟悉。”如今,陳勇天和另外兩位老師已成了紀念館的義務解說員,那些自己整理的解說詞都已深深地印在腦海中,只要有客人來,就可以隨時講解。
據介紹,飄萍小學新生入學所上的第一課,就是了解邵飄萍事迹。故而每個學年開始的時候,學校就組織學生尋訪邵飄萍遺跡,參觀邵飄萍紀念館,瞻仰邵飄萍塑像,讀《邵飄萍傳略》、《一代報人邵飄萍》等史料,學習邵飄萍為振興中華,堅持真理、追求光明、抨擊邪惡的愛國精神。學校組織學生開展“三比三學”活動:與邵飄萍比童年,想想我們現在該怎麼做,學習小飄萍勤勞善良、認真刻苦的精神;與邵飄萍比理想,想想自己長大后準備幹什麼,學習飄萍爺爺能說敢拼、堅強不屈的偉大精神;與邵飄萍比奉獻,想想自己有什麼不良習慣,學習革命烈士先人後己、一心為國的崇高精神。
2007年4月,學校還編印了校本教材《愛我飄萍》,每周開展校本課程。校本《愛我飄萍》不僅是南市街道最佳校本,而且是東陽市僅有的四五本精心編印的校本之一。2008年4月,《愛我飄萍》在東陽市小學校本課程教材開發與實施經驗交流會上展出。
同時,學校還成立了小記者團,將紀念館作為活動基地,通過小記者的活動與校本課程,讓紫溪的後人永遠不忘邵氏功績。據不完全統計,自2004年下學期至今,學校報道組和小記者團在東陽市級及以上報刊上發表新聞報道和作文共185篇,其中金華市級及以上的有28篇。從校本課程中可以發現,紫溪走出了好幾位新聞記者,從中央級媒體到地方媒體都有。
紀念館也是南市街道與南馬等地學生活動的主要場所,像清明節掃墓、團員宣誓等等,這裡會有一陣暫時的熱鬧,但更多的時候是寂寂無聲。

保護措施


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確定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2021年6月1日,西城區李大釗故居內,響起嘹亮的歌聲。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包括邵飄萍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