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渾濁

小便渾濁

小便渾濁,病症名,出自《素問玄機原病式·熱類》之中。

簡介


● 英文名稱:Turbid Urine
● 又稱:尿濁、便濁、赤白濁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症:脾腎虧虛證、膀胱濕熱證

古籍摘選


● 夫痟腎,小便白濁如脂者,此由勞傷於腎,腎氣虛冷故也。(《太平聖惠方》)

名詞解釋


● 尿液渾濁不清的表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小便渾濁,顧名思義是指小便渾濁不清,屬於尿質異常的範疇。

診便原理

● 小便的排泄,雖直接由膀胱所司,但與腎的氣化、脾肺的轉輸肅降和三焦的通調亦關係密切,通過觀察及詢問小便的次數和時間,以及小便的量、色、質、氣味、便時感覺和伴隨癥狀等,不僅可以直接了解水液代謝功能,而且還是判斷疾病寒熱虛實的重要依據。

癥狀表現

● 小便混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脂膏。

主病

● 脾腎虧虛證:小便渾濁,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氣短乏力,納呆,腰酸肢冷,頭暈耳鳴,潮熱盜汗,餘瀝不盡,大便稀溏等。
● 膀胱濕熱證:小便渾濁,尿頻、尿急、尿痛,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小腹脹悶,發熱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紅苔黃膩,脈數等。

病因病機

● 小便渾濁多因脾腎虧虛,清濁不分;或濕熱下注,氣化不利,不能制約脂液下流所致。
● 年老體弱,臟腑虛弱,脾腎虧虛;或大病久病之後,脾胃受損,腎氣虧虛;或先天稟賦不足,脾胃虛弱,腎陽不足,均可導致脾胃虛弱或命門火衰。脾胃虛弱,不能腐熟水谷、運化水濕,積穀為滯,濕滯內生,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腎虛固攝無權,封藏失職,精微下泄。
● 過食肥甘油膩食物,脾失健運,釀濕生熱,或某些疾病後期,濕熱余邪未清,蘊結下焦,清濁相混,而成尿濁。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