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成立於1959年4月,其前身為昆蟲研究所紫膠站。1963年曾改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南動物研究所,1970年劃歸雲南省后,改名為雲南省動物研究所,1978年重歸中國科學院,恢復原所名。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圍繞“一三五”發展規劃,確定了立足西南及東南亞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凝練了“重大疾病靈長類新型動物模型創製與新葯研究”、“基因組進化的理論突破”、“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近緣種基因資源發掘”等三個重點突破方向。

截至2017年底,昆明動物所設有36個研究團隊,共有各類在崗職工442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40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高級實驗技術人員59人。

歷史沿革


大事記
時間/名稱隸屬關係
1958年12月-1962年2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62年2月-1966年5月
中國科學院西南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西南分院
1966年5月-1968年12月
中國科學院西南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西南分院
1968年12月-1970年3月
中國科學院西南動物研究所革命委員會
中國科學院
西南分院
1970年3月
雲南省動物研究所
雲南省指定昆明市農水組代管
1972年4月-1976年10月
雲南省動物研究所
雲南省文衛組科技辦公室領導
1976年10月-1978年3月
雲南省動物研究所
雲南省科委
1978年3月-1984年4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雲南省科委
1983年12月-1984年4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84年4月-1987年7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87年7月-1992年5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92年5月-1996年7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1996年7月-2000年10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2000年10月-2005年4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2005年4月-2009年5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2009年5月-2009年8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2009年8月-2012年3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2012年3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教場東路32號園區綜合樓
教場東路32號園區綜合樓
截至2014年底,昆明動物所共有在職職工425人。其中科技人員182人、科技支撐人員190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34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53人。共有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5人,“青年”入選者4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19人(新增2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選者91人(新增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0人。
截至2017年底,昆明動物所設有36個研究團隊,共有各類在崗職工442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40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高級實驗技術人員59人。共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7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5人,萬人計劃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施立明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張亞平青年:趙旭東、焦保衛、陳勇彬、羅雄劍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姓名研究方向姓名研究方向姓名研究方向張亞平分子進化與基因組多樣性研究王文基因起源周巨民表觀遺傳與基因調控鄭萍哺乳動物胚胎髮育徐林學習記憶姚永剛疾病機理遺傳學與進化醫學宿兵比較基因組學施鵬進化與功能基因組學毛炳宇神經系統的發育機制與演化羅雄劍神經精神疾病馬占山計算生物與醫學生態學賴仞天然藥物功能蛋白質組學胡新天非人靈長類感覺、運動及其整合陳勇彬腫瘤信號轉導曹毅分子與實驗病理學陳策實腫瘤生物學梁斌脂類代謝與疾病焦保衛發育的印跡調控與進化趙旭東腫瘤幹細胞生物學李家立表觀遺傳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張亞平王瑞武陳策實施鵬徐林王文宿兵毛炳宇姚永剛賴仞科研部門園區及綠化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共有研究團隊34個;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科學家小組、3個聯合實驗室、1個研究中心、其他研究中心4個、2個野外台站。2018-2019年研究所官網顯示,設有動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4個專業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動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工程6個專業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和基礎醫學專業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並設有生物學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共有在學研究生317人(其中碩士生153人、博士生164人)、在站博士后20人。國家重點實驗室: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動物博物館外景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和雲南省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與雲南省共建的“動物生殖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畜禽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科學家小組: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小組、德國馬普青年科學家小組聯合實驗室:生物資源與疾病分子機理聯合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生態學與環境保護中心、中國科學院-雲南省人民政府西南生物多樣性實驗室其他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昆明靈長類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生命條形碼南方中心、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實驗動物中心、中國科學院昆明生物多樣性大型儀器區域中心設備展示野外台站:無量山黑冠長臂猿監測站、昭通大山包野生動物野外觀測站設施資源•設施設備截至2009年底,研究所科研裝備總值已近億元。昆明生物多樣性大型儀器區域中心承建任務第一階段建設完成後,該所單台套價值一百萬的儀器設備,從原來的八台(套)增加到近三十台(套),大型設備總值增加了近四千萬元。在“十一五”期間,該所的科研裝備數量得到了大幅增長,大型設備數量也快速增加,常規科研設備基本實現了更新換代。200萬以上大型儀器裝備總值4000餘萬元。部分儀器設備BRUKER Tensor-27傅立葉變換中紅外光譜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全自動旋光儀圓二色光譜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儀液相-離子阱色譜質譜聯用儀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串聯質譜聯用儀三扇型磁質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X射線單晶衍射儀超導核磁共振波譜儀膜片鉗系統(patch clamp)Pipeline pilot-實驗科學計算模擬與信息管理系統數據統計模擬整合系統綜合醫藥信息系統超速離心機 Optima L-100XP大容量高速冷凍離心機 Avanti J-26XP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ND1000藥物分子構效分析模擬系統•館藏資源截至2013年11月29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圖書館計算機與國內外網路互通,具有多種途徑可直接在網路上檢索中國國內外多個大型文摘資料庫,並提供科技文獻查詢、複製、全文傳遞、定題服務等多種服務方式。同時擁有中外文科技圖書4萬冊,中外文科技期刊1777種20萬冊,購買了多個國內外全文資料庫。合作交流院地合作園區鳥瞰效果圖2014年3月20日下午,清華大學幹細胞與該所再生醫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沈沁教授應腫瘤生物學實驗室陳策實研究員邀請,到所做學術交流。2013年4月21日至26日,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生部組織遺傳資源與進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雲南省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的相關專家一行分赴湖南省中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重慶市西南大學、重慶師範大學訪問。2012年11月9日,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館到昆明動物博物館交流訪問。同時,該所是雲南省動物學會、雲南省昆蟲學會、雲南省細胞與生物學會、雲南省免疫學會的掛靠單位。國際合作截至2014年,昆明動物所共有45批54人次前往2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合作。接待中國國外來訪學者52批103人次。新爭取國際合作項目8項,主辦了3個國際研討會並承辦了“第七屆中德前沿科學研討會”。在“國際兩棲爬行類生命條形碼計劃(Cold Code)”、院“中非中心”以及推進東南亞合作等方面取得良好進展。截至2017年12月,昆明動物所聘用來自美國、英國等全職外籍研究人員8人,3人獲中國科學院國際人才計劃支持。昆明動物研究所與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組織等建立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關係。科研成就科研成果•科研任務承擔花紅洞園區新建檢疫房2014年,昆明動物所共有在研項目455項(包括新增項目106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2項、主持課題11項(新增1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課題1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3項;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9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1項,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5項,NSFC-雲南省聯合基金重點項目6項(新增1項),優秀實驗室項目1項,重大研究計劃8項(新增1項),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5項(新增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面上項目65項(新增10項),青年項目37項(新增12項);主持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1項(新增1項)、項目3項(新增2項)、課題11項(新增8項),院前沿科學重大突破擇優支持3項(新增3項,其中項目1項,課題2項),院重點部署項目5項(新增2項),院科技服務網路計劃(STS計劃)1項(新增1項),院長基金特別支持項目1項(新增1項),院科普項目3項(新增2項),院地合作項目1項(新增1項),儀器設備功能開發技術創新項目1項,院信息化專項1項(新增1項)。•科研獲獎情況2014年,該所發表論文319篇,其中SCI論文246篇,影響因子大於9的24篇,影響因子5至9的37篇。“基因組多樣性與亞洲人群的演化”獲國家自然二等獎1項;“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遺傳易感分析”獲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中國群體慢性氣道疾病的遺傳機理和藥物反應研究與應用”獲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申請專利21項,獲授權24項;出版專著2部。獲獎展示(部):獲獎年度獲獎名稱主要完成人獲獎類別獲獎等級2012年輕新基因起源和遺傳進化的機制研究王文,楊爽,周琦,蔡晶,李昕國家自然科學獎22011滇池金線䰾的人工馴養繁殖研究楊君興、潘曉賦、李再雲、陳小勇、崔桂華、張汝斌雲南省科技進步獎32011生物醫學實驗動物精子超低溫冷凍保存的研究司維,季維智李亞輝(雲南農業大學)雲南省自然科學獎32010真獸類若干類群的分子系統學研究張亞平、於黎、羅靜雲南省自然科學獎12010新基因起源和遺傳進化的機制研究王文、楊爽、周琦、張越、趙若蘋、俞海菁 蔡晶雲南省自然科學獎12010雲南兩棲爬行動物分類區系及其適應性進化楊大同、饒定齊、劉萬兆、利思敏、呂順清雲南省自然科學獎22010靈長目幾個類群代表物種的染色體塗色研究佴文惠、楊鳳堂、王金煥雲南省自然科學獎32009吸毒人員瞳孔快速檢測鑒定儀馬原野,楊明鶴,高運弘,曾濤,黃亞坤,萬濤,施雲濤雲南省科技進步獎32009吸血蜱與其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賴仞,楊海龍,梁建國,張克雲,李建許,李東升雲南省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類)22008抗HIV藥物研發關鍵技術建立及其應用鄭永唐、楊柳萌、王睿睿、張高紅、王雲華 歐陽東雲、王媛媛雲南省科技成果獎(科技進步類)12008雲南省HIV毒種庫建設及分子流行病學研究鄭永唐雲南省科技成果獎(科技進步類)32008靈長類核移植與幹細胞的研究季維智、牛昱宇、楊世華、李天晴、王淑芬 和協超、唐向輝、謝雲華、陳永昌、紀少琿雲南省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類)22008兩棲動物活性多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賴仞、張雲、李建許、張亞平、鄭永唐、徐學清、楊海龍、李文輝雲南省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類)12007Y染色體多態性慾東亞人群的起源、遷徙和遺傳結構的研究宿兵國家自然科學獎22007牛、羊胚胎工程產業化技術體系研發及應用蘇雷、季維智、文際坤、趙家明、馬曉寧 和協超、和占星、王姝瑭、王鵬武、徐松 楊玉梅雲南省科學技術獎22007中國人群氧化抑制物遺傳多態性與COPD關係研究張亞平、孫昌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32007基於少數民族DNA庫的疾病基因及人群起源的分子遺傳研究宿兵雲南省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類)12006尖吻蝮蛇毒凝血酶的臨床前基礎研究肖昌華、李建雲、楊連璽、何麗芬、楊懷林 楊建珍、冉永祿、葉文娟等。雲南省科技成果獎(技術發明類)32006鱇魚良白魚的人工馴養繁殖研究楊君興、顧和生、陳銀瑞、李躍先、李再雲 周能、劉明昌、劉吉祥、劉元增雲南省科技成果獎(技術發明類)3學術期刊雪山精靈--滇金絲猴《動物學研究》創刊於1980年,是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動物學類學報級雙月刊。以報道國內外動物學主要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新進展、新技術和新方法為主。入選“2014中國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2014中國精品科技期刊”。該刊2000年榮獲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三等獎;2001年被新聞出版總署選入中國期刊方陣;2006年在雲南省新聞出版局舉辦的雲南省第二屆優秀期刊評選活動中獲得了最高獎勵——優秀期刊獎。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一直被列為動物學類核心期刊;在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年度報告(2007)》中,本刊影響因子為0.809,5年影響因子0.938,他引總引比0.94,h指數11。先後被Biological Abstracts(《生物學文摘》)、Zoological Record(《動物學記錄》、Chemical Abstracts(《化學文摘》)、Abstracts of Entomology(《昆蟲學文摘》)、PЖ(俄羅斯《文摘雜誌》)以及《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等中國國內外有影響的文摘檢索類機構所收錄。 《動物學研究》刊物入選“2017中國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7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獲得“2016-2018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B類資助。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研究所凝練了“重大疾病靈長類新型動物模型創製與新葯研究”、“基因組進化的理論突破”、“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近緣種基因資源發掘”等三個重點學科突破方向。昆明動物所是198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設有4個專業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6個專業二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並設有1個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流動站:生物學博士點(二級學科):動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碩士點(二級學科):動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工程教學建設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該所研究生先後獲2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0篇中科院優秀博士論文,6人次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100多名研究生獲院級各類獎勵。新獲國際人才交流項目4項,3名留學生獲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在2014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簡稱“院優博”)評審工作中: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明的博士學位論文“精神疾病的遺傳學分析與功能研究”和姜雨的博士學位論文“酵母、眼鏡蛇和綿羊的基因組與轉錄組分析”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在2011年度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評審中: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沈永義、張國捷、蔡晶的博士學位論文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研究生畢業主要去向是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大多成為科研、教學骨幹。文化傳統形象標識所徽所徽1、該研究所所徽整體以綠色為主,代表其尊敬自然,愛護環境的的科學態度。2、所徽外圈分別由研究所的中英文名組成,內圈為一個猴子的圖像,一方面表現其關愛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理念,另一方面,表現出其研究的方向主要在動物領域。優良傳統中國科學院院風:唯實、求真、協力、創新中國科學院優良傳統:科學、民主、愛國、奉獻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所長:姚永剛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沈華副所長:賴仞副所長:施鵬副所長:廖雷青 歷任領導第一任所長第二任所長第三任所長第四任所長第五任所長劉崇樂潘清華施立明季維智張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