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姿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張冰姿,女,1930年3月生,遼寧省瀋陽市人。(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1952年畢業於北大西語系,曾任西班牙文、英文和匈文翻譯,聯合國工發組織高級英文翻譯。1960年調入北京外貿學院,在英語教改中做出優異成績,在“文革”受到錯誤衝擊。以後以頑強的意志與疾病作鬥爭,寫下《溫哥華來客》(The Man from Vanvouver)、《出訪英倫》(Trade Mission to London)、《客商經驗談》(Businessmen Talking about Business)、《國際貿易熱點話題》(Briefing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Develop ment)和《電視外貿英語》(Business English on TV.),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電視台連續反覆播出,親自播講,頗受歡迎。曾去英國訪問,為BBC主持一年的英語節目,並三次作為訪問教授,赴美國Sf.Thomas大學講授《亞洲政治經濟》受到該校的高度評價。1997年被評為全國外經貿系統先進工作者。2004年6月18日逝世。
張冰姿
張冰姿教授
1995年,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中央電視台共同舉辦的“電視外貿英語”節目正式開播。銀屏上的主持人--一位已年過花甲的女性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她氣質雍容典雅,聲音甜美溫柔,英語標準地道。不少觀眾猜測她肯定長年生活在國外,而且有著不一般的生活背景。
張冰姿教授既不一般也一般。說她一般,是因為她確實沒什麼背景,她只是一名生長在中國,受教育於中國,執教於中國的普通的英語教師;說她不一般,是因為張冰姿確實是名人,在外經貿界,可能很少有不知道她的。她的不一般還在於她確實走過了一段曲折的人生道路,她用毅力和韌勁創造了成功的事業。當然,她確實也有著不一般的氣質,她即使年已花甲,仍有著少女的天真,她的聲音也是少女般地甜潤。外在的氣質來自內心的充實,來自永遠年輕和單純樂觀的心態。
她是英語教授,但因為患有嚴重的類風濕症,不能長時間站立,她不得不告別她所熱愛的課堂。疾病奪走了她的健康,卻奪不去她的精神。她在另一個更大的講台--電台和電視台--履行著教師的職責。
1952年8月,剛剛從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畢業的張冰姿,被抽調到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擔任翻譯工作。這是新中國首都承辦的第一個國際性會議,因此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參加會議的代表中有16位來自中南美國家,而新中國當時還沒有建立起西班牙語的翻譯隊伍,張冰姿和另外幾位英、法語翻譯便被挑去培訓西班牙語,兩周后便上崗為中南美代表當翻譯。張冰姿用聰明和頑強的毅力記住了1000句西班牙常用語,(意思是她沒有西班牙語基礎,而在兩周內通過背誦而當了翻譯,那麼一天就要記背一百句,兩周后就記了1000句。)在這另一種語言的白紙上描出了嫻熟的線條和漂亮的色彩。她要通過語言讓外國人從她身上看到整個新中國人民的精神風貌,看到新中國培養的大學生的風貌,看到東道國真誠的友好與熱情。她第一次感到了從事翻譯工作的自豪。她決心為國家擔當好和平使者、經濟文化使者的重任,她圓滿完成了這次西班牙語的翻譯任務。她也向自己證明了:只要付出艱苦的勞動,目標總能實現。
會議結束后,22歲的張冰姿正式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中國進出口公司的一名外事秘書兼英文翻譯。中進公司是當時經貿部下屬的中國唯一對資的進出口公司。建國初期,面對西方的封鎖禁運,每一筆生意的談判都相當艱巨,接待每一個代表團和業務談判都包含了嚴肅的政治鬥爭。為了讓自己儘快成長起來,她開始在實踐中學習:學習外交外貿政策、地區國別政策、外事紀律,學習外貿英語。她把別人喝茶聊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在很短時間裡,她就熟練擔起當時公司的主要翻譯工作。做為公司談判的“首席翻譯”,她在談判中以熟練的外語和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信條,準確地表達了我方談判者的意圖。為此,她多次在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中獲獎,被評為外貿部三八翻譯競賽紅旗手。
做一個好翻譯,就是她當時樸素的信條。而一個“好”卻絕不抽象。1956年,正在中國駐匈牙利商務處工作的她,經受了一次考驗。那年10月,發生了匈牙利事件,周總理身肩重任來到布達佩斯。張冰姿在總理要記者招待會上擔任翻譯。她跟隨總理的車駛過布滿坦克和荷槍實彈士兵的街道,這時的她只有一個念頭:保衛總理,翻譯決不出半點差錯!那天晚上,幾千名記者和外國駐匈使節雲集,世界幾億雙眼睛注視著中國總理周恩來。總理鎮定自若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張冰姿把各國記者中友好的、懷疑的、甚至挑釁性的提問迅速地翻譯給總理,當中有俄語、英語、匈牙利語和西班牙語,再將總理的回答忠實準確無誤地翻譯給在場所有人。世界聽到了新中國正義的聲音。她為有機會為總理當翻譯感到非常激動和神聖。親身感受到總理那麼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使她將所有的業務技能全部發揮出來。回國后,周總理對張冰姿的工作大為讚賞,要求駐外使館的翻譯們都能像她那樣業務精湛,掌握多種語言,適應外交的需要。
1960年,張冰姿從匈牙利回國。由於出身問題,她離開了工作8年她深愛的翻譯崗位,被調到北京外貿學院任教。但她卻再一次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執著毅力,在一個神聖的領域開拓出又一片令人羨慕的肥田沃壤。
失去談判卓,走上講台,30歲的張冰姿發現自己所面對的已不是唇槍舌劍的談判對手,而是一張張年輕、求知的面孔,她立刻就愛上了她的學生們,愛上了她的新崗位。她決心用自己的知識,用自己的愛,把他們造就成為國家的又紅又專的人才,讓他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她發瑞,校園對於她同樣大有可為!性格中充滿激情的她這時似乎發現自己擁有了最合適的事業舞台,她立志做個好教師。
一個好教師絕不抽象,要有奉獻精神,要一切為學生,要一步一腳印去做,不要想今天剛澆了水,明天就收穫果實。一個班20人,讓每個人都能把外語說好,掌握好,這是她要完成的任務。她感到教學與翻譯的不同在於,雖然都是說英語,但談判時不考慮語法、語調是否標準,而教書卻特別需要規範和地道,她感到了自己教書基本功的欠缺,於是又開始在干中學習。她重視向校內外專家學習行之有效的經驗。要強的性格,使她決不滿足於一般,而是做什麼都要最好和更好。
1964年初,北京外貿學院開始外語教學改革,院領導在她的班蹲點。她採用的獨特的教學方法實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年半的時間裡,初步摸索出一條中國人較快學習外語的新路子:她的實驗班學生進教室不能說一句中國話,一律講英語,念書時嘴裡不能打一點兒磕絆,背書要掐表,一分鐘背250個字,500字的課文要在2分鐘內背完,凡是沒有背完的重來,直到合格為止。在學《格林風》教材時,她要求學生每篇課文至少要聽300遍,直到熟爛於心口為止。這種方法效果明顯,實驗班成績突出,二年級去廣交會實習做翻譯,外商以為他們是從英國留學回來的。這些學生後來都成為外交部、外貿部、對外友協、駐外使館的優秀骨幹。
張冰姿的教學法引起中外專家的極大關注,北京的各院校組成專家團來觀摩。美國教學專家亨利·柯恩先生專門撰寫了長達萬言、題目為《張老師的教學法》的論文,讚譽張冰姿教學實驗班是取百家之長,走自己的路,集各種教學法的優秀組合,是他所見的最生動的方法。張冰姿的實驗證明:中國的外語教學並不遜於外國。當時的部領導評價這一外語教學實踐說,這個試點路子正,方向對,效果好。
正當張冰姿在教育園地里創造性地耕耘,收穫勞動果實時,“文革”開始了。美好的實驗田被摧毀,她本人的健康受到摧殘,她從此再也不能自如地活躍在講台上了。但她的樂觀,她所獨有的激情從未因各種政治的風暴,生活的逆境而泯滅。“文革”結束后,她看到自己教過的學生們成為國家改革開放時代外貿戰線的優秀骨幹,她感覺欣慰和充實,她從更深的意義上感受著教師這個職業的歡樂:“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是她這時的寫照。拖著病體的她決心繼續耕耘!失去了談判桌,又失去了講台,但多年從事談判和英語教學的經驗是一份寶貴的財富,她要把國家給予她的這筆知識的財富再回報給社會。當時類風濕症被稱為不死的癌症,幾乎沒希望了,但她用特殊的意志和樂觀壓倒了生理上的病痛。她的事業之舟將再次起航,哪怕今後的路途更加艱難,她不惜付出加倍的努力和代價。
20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使各行各業煥發了生機,張冰姿迎來了她事業的新機遇。受學校委託,在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業務人員的幫助下,她與幾位外國專家編寫出商業英語教材《溫哥華來客》,用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商報》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共同主辦的英語廣播節目,她本人擔任主持播講。
這回張冰姿要面對的是一個社會的大課堂,她柔美純正的英語由電波傳送到東西南北。她看不見學生,但她時時像在教室一樣感受著學生一雙雙求知的眼睛。教師的幸福感又回到了她身心。這是一片新時期英語教學的新天地。當時外貿英語與改革開放的聯繫之緊密,它的舞台之廣闊,可以說得天獨厚,它是經濟貿易專業與外語專業的結合,而這兩個方面在文革前我國幾十年高等教育中都相對欠缺。她的講座這兩個方面的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
在教材中,張冰姿著重介紹了建國初期涉外工作的每個重要環節,並把英語學習寓於其中。她還不忘邊傳授業務知識邊介紹我國老一代外貿工作者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職業道德風範。這個節目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當年就收到聽眾來信萬餘封。這個節目榮獲經貿部一等獎。
1987年,她有機會被派往英國一所大學做訪問學者,當年她已57歲。她回憶說:“在這所大學的講演結束后我問旁邊的人‘我說的是英語嗎?’因為我在這之前還從未到過英語國家,不能肯定人家是否能認可我的英語。”她想告訴今天的年輕人的是:不出國也照樣能學好外語。
這一年,英國BBC公司希望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他們推薦一位製作教育節目的外語顧問,他們將開闢對中國的廣播。中央台回答說:“你們需要的這個人就在英國。”他們推薦的正是張冰姿。張冰姿被請去主持了79個英語節目,而當時在BBC的門口站著一長隊的求職者。她的節目縷播不衰,她還做了現場直播。西方人對剛剛開放的中國抱有很多疑問,她在直播中不管碰到什麼樣的問題,也不讓別有用意的提問者從她嘴裡聽到一句不利於中國的話。一些英語聽眾打來電話說:您讓我們認識了一個真實的中國。
回國后,她以訪英的這段經歷為線索,寫下了又一部新教材《出訪英倫》,並再次在中央台播出。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1995年的統計,《溫哥華來客》和《初訪英倫》兩本書共播放了11次,收聽人數達幾百萬。該台科教部主任評價說:張冰姿教授的《溫哥華來客》和《出訪英倫》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英語教學的“主打”和“保留節目”。英國BBC教育部主任來華時,特地向電台索取這些教材,他希望這個節目對他們製作商業英語有所借鑒。這也說明中國也能做出好的英語節目。
張冰姿不願停頓,因為時代的腳步總在向前。九十年代的對外經貿比八十年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外貿英語的教學當然應與時代同步。1991年,張冰姿看到,隨著外貿體制改革深入,全國各地很多企業擁有了外貿經營權,但他們大都缺乏做外貿的經驗,他們渴望學習;而她有責任讓他們少交“學費”,較快地學到各國在貿易、經營和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她覺得自己可以做一件工作,即:把在中國的外國客商經營管理上成功的經驗介紹給中國人。
在幾個總公司及貿促會的推薦和幫助下,她與在京的19家最大公司的總裁和首席代表進行了交談,讓他們介紹各自的經營訣竅。根據這些談話,她整理彙編成冊,在《國際商報》刊登的同時在中央台播出。這個欄目和節目又產生了較大反響,聽眾和讀者紛紛來信說從中了解了如何讓企業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如何從小公司發展成大企業,等國外的經驗。
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為外經貿事業注入新的活力。張冰姿看到世界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集團化以及跨國公司全球化的趨勢,將影響中國外經貿的發展,看到中國在最惠國待遇、復關、市場准入、知識產權、反傾銷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她感覺經貿領域的領導和業務人員應該具有一種大經貿的視野。她借外經貿部國際司、中國貿促會等提供的方便,借外國專家和外交界人士來訪的機會,參加各種研討會,向他們索取經驗、看法和觀點,精彩處直接錄相採訪。根據採訪內容,陸續登在《國際商報》上,並彙編成冊出版了《國際貿易熱點話題》一書。時任經貿 部部長李嵐清同志為這本書寫了序。
這本書轟動了經貿界,很久后,大家仍在談論張教授這本書的價值:“復關”好比是一場戰役,早在戰役開始幾年之前,張冰姿就為此製造了鋒利的武器。
從身材苗條、青春蓬勃的青年翻譯、青年教師,到銀絲縷縷、身柒疾患的知名教授,在張冰姿的事業道路上,人們看到的是“成功”、“成功”、“成功”;而她自己寫下的卻是“努力”、“努力”、“努力”。兩個詞,一個是結果,一個是過程。人們更多地看到的是張冰姿輝煌的結果,而很少看到她奮鬥那艱辛的過程。
1994年,經貿大學要與中央電視台聯合拍攝一部30集外貿英語教學片,這對我校是第一次。張冰姿那年已經64歲。由於多年生活道路艱辛,多種疾病纏身,體質虛弱。但她還是擔當起這個任務。她想,她還可以編寫劇本,做主講人,利用朋友請人來做演員拍攝。
64的張老師由於多年的勞累和生活道路的艱辛,身患多種疾病,體質非常虛弱,類風濕常年折磨著她,可是她不服老,不向疾病低頭,勇敢地挑起教材編寫、電視腳本的編寫和節目主持人的重任,她不為名利,看重節目質量,目的只有一個:為國這培養更多的懂外語的外經貿人才。
拍攝高質量的外貿英語教學片,選定拍攝場地很關鍵。1993年冬,攝製組為找不到合適的場地而焦急。張老師主動帶攝製組找場地。她頂著寒風,忍著雙腿的疼痛,帶著攝製組四處奔走,登門求助,先後到過國貿大廈、京廣大廈、IBM公司、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信大廈等,直到導演滿意為止。看到播出後節目的漂亮背景,誰又能想象到張老師在人們摻扶下爬樓梯找場地的另一個畫面?
在選擇節目的演員問題上,張老師說,我們要找那些口齒好,發音純正,而且本人從事過外貿工作的外國朋友來擔當,這樣才會使節目更真實。她主動承擔起選演員的工作。她人緣好,朋友們都非常願意幫助她,而且都不要報酬,外國朋友對她更是信賴,他們還主動找到別的朋友來幫忙。在情景會話中,這些演員動作自然熟練,語言純正地道,受到觀眾的好評。在節目第三十講--模擬仲裁廳的表演中,三位仲裁員都是我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的在職仲裁員,而且就是在仲裁委員會的仲裁廳拍攝的。節目真實可信,使參加學習的人實地參加了一次國際貿易仲裁活動,許多電視同仁也都為這場精採的的仲裁活動叫絕,在稱讚中只有導演和攝製組的同志們知道,這個節目浸透了張老師的心血。
節目製作完成後,張老師又將全部節目字幕逐句審看,提出了十多處修改意見。她說,我們要教學生們規範的外貿英語,不能有錯字,發音和語調要標準,否則就是誤人子弟。她的認真,深深打動了製作組,將錯誤細心改過來,保障了節目的高質量。
錄音過程中,張教授家的小保姆因病離去。她失去了幫手,身體狀況更差。錄音完成後,她已經十分疲勞了。在錄音室到電視台東門口一百多米的距離,她是扶著導演艱難走完的,中間休息了三次。
這個片子拍攝成功。拍完時,她一下不能動了,不會走路了,下不了床,不能翻身了,只能坐輪椅了。校領導,各同事們都打電話問候,來家看望。最讓她感動的是她的學生們也千里迢迢地來了,他們都非常心疼她,有的立即去街上買葯,有的馬上拿出上萬元來並且說要養她一輩子。這些,讓她感到非常溫暖,她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教師,過著一般人的生活,可是精神上卻是如此地富有。看到當年的學生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她更是感到由衷的高興。精神的力量支撐著她,她覺得自己不能躺下,她還有餘熱可以發揮。在醫生幫助下,在先生的護理下,1995下半年,她甩掉輪椅和拐杖,可以自己走路了。
張老師學術精深,思想品德高尚。她多年來從事外貿英語教學,雖因身體原因無法站在學校的講壇上直接面對她深愛的學生,卻用另一種方式通過電波遠距離地為全社會做著貢獻與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