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社
移風社
移風社演職人員共一百八十餘人,演員一百一十餘人。分“中路秦腔班”、“西路秦腔班”。中路秦腔班主要演員有:卓正義(鬚生)、王彥坤(凈)、周登雲(凈)、董化清(旦)、華啟民(凈)、王景民(鬚生)、王益民(小生)等。西路秦腔主要演員有:孫雙錢(鬚生)、張德民(鬚生)、王益民(丑)、魏甲合(凈)、杜周寶(旦)、呂貴(雜角)、趙瓜兒(凈)等。演齣劇目為中西路秦腔流行的傳統劇一百八十餘本。有群眾熟知的“西府秦腔”傳統劇目“四駒八圖戲”,“六逼宮戲”,“三廉戲”等,又有“中路秦腔”流傳來的《葫蘆峪》、《轅門斬子》、《五典坡》、《牧羊卷》等。兩大戲班演出時有分有合,各具特色。民國二十三年十月在王景民、程東源的主持下,於戶縣秦鎮招收了段育民、李五中、張學民等第一批學員,共五十餘人。培訓方法為:先練三個月基本功,繼而分門別類,定師帶徒。
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中路秦腔”演員大部分回家。為此,劇社進行整頓,解散“中路秦腔班”,剩餘演員充實加強“西路秦腔班”,擴建“藥王洞”戲樓為專用舞台,購買地基、修建住宅,將原“風易社”更名“移風社”。民國三十年,王景民、程東源在戶縣、寶雞一帶招收賀振民、史生民、屈生民、李毓華等三十名學員,藝名均以“中華民國”四字相連而稱道。民國三十四年,賈宗義任鳳翔縣商務會會長,兼任“移風社”名譽社長,鄭子良任社長。翌年,鳳翔城關鎮鎮長關亞齋為第三任社長,程東源任副社長。“移風社”內部管理分“總務股”、“交際股”、“戲務股”、“會計股”、“樞務股”等八大股。經營管理是以賬份為基礎,採用季薪或月薪的方式,不足部分則由董事會補充(即由商行抽股攤派)。“風易社”更名“移風社”后,僅剩七十多名演職人員,主要活動於鳳翔及周圍鄰縣,於戰亂中維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中國共產黨風翔縣委員會接管“移風社”,改建為“鳳翔縣群眾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