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泛大陸的結果 展開
泛大陸
古大陸
在進行基礎地質調查的同時,地質學家還在考慮地質理論方面的重大前沿問題。例如,地質學家近兩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在10~13億年前,地球上只有唯一的一個大陸,叫做羅迪尼亞泛大陸。這個大陸存在的時代,比魏格納1912年提出的潘加聯合古陸的概念提早了大約7~10億年。
大陸漂移說認為,晚古生代時期全球所有大陸連成一體的超級大陸。中生代以來逐步解體,形成現今的大陸、大洋。
羅迪尼亞泛大陸是由許多很古老的陸塊漂移拼合在一起的。它的形成過程被稱為格林維爾事件。後來,羅迪尼亞泛大陸又開始分裂,各個陸塊四散漂移。到了大約5.7~5.5億年前時,先後從羅迪尼亞泛大陸漂離出來並散布在南半球的陸塊又陸續聚合成另一個大陸,叫做岡瓦納古陸。它是由本21的南極大陸、非洲、南美洲、印度次大陸等單元構成的。岡瓦納古陸的形成過程稱為泛非事件。
羅迪尼亞泛大陸的其餘部分則叫做勞亞古陸,這是由加拿大地盾、格陵蘭地盾、波羅的海地盾(包括科拉半島)和西伯利亞地台(俄羅斯地台)組成的。巨大的岡瓦納古陸當時大約位於南極點到南緯30之間。到1.5億年前的時候,岡瓦納古陸又分裂瓦解,其中的印度板塊甚至遠渡重洋,碰撞在古歐亞大陸上,形成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
全球六大板塊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順把地球的岩石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塊全部侵沒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個板塊上,既有大陸也有海洋。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人在這些大板塊中又分出一些較小的板塊,例如,把美洲板塊分為北美洲板塊和南美洲板塊;從太平洋板塊中分出東太平洋板塊;從亞歐板塊中分出以中國大陸為主體的東亞板塊等等。所有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軟流層之上。
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後,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 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
今天北冰洋的加拿大海盆是0.8億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由於板塊擴張而開始出現的,而歐亞海盆更年輕,才剛剛0.53億歲。那麼羅迪尼亞泛大陸和後來的岡瓦納古陸為什麼會裂解?岡瓦納古陸在其5億年演化歷史中,是否在2~3億年前曾與勞亞古陸又一次聚合成潘加聯合古陸?它們是怎樣一步步分裂、漂移,又聚合,並最終形成現今地球的海陸格局?地質學家甚至進一步追索更早的聯合古陸是怎樣形成的,聯合古陸以前的幾十億年歷史中,地球又是個什麼樣子,他們的,思索進而一直延伸到地球的形成,天體的演化,甚至宇宙的本質。
假想的原始大陸,也叫泛古陸。源出希臘語pangaia,意為整個陸地。由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Alfred Wegener)於1912年提出,作為其大陸漂移學說的一部分。根據這個學說,盤古大陸由大陸的硅鋁層(花崗岩類)組成,這一層同地函頂部一種密度較大的物質(玄武岩)所謂硅鎂層者保持均衡。據推測這個原始大陸約佔地球表面積的一半,周圍是原始太平洋。三疊紀(約2.45億~2.08億年前)時盤古大陸開始解體,裂開的斷塊勞亞古陸(Laurasia)即今日的北半球,而貢德瓦納古陸(Gondwanaland)即今日的南半球。此兩古陸漸漸漂移分開,並形成大西洋。
盤古大陸的分裂現以板塊構造學(plate tectonics)加以解釋。此理論認為地球的外殼(或岩石圈)是由一些相對移動,並在其邊緣發生分裂、輻合或彼此滑移的大而堅硬的板塊所構成。盤古大陸在某一分離的板塊邊界處裂開,並在大陸下方發展成裂縫。當大陸的兩斷塊被拉得更遠時,來自岩石圈下方軟流圈的熔融岩質即向上流動填滿了這空處,造成今日的大西洋盆底。
現今地球有七塊大陸,更早的六億五千萬年前,相當於地質時代的埃迪卡拉紀(震旦紀)時,曾形成一次超大陸,這個大陸在一億年後開始分裂,在泥盆紀時,由於大陸間彼此的碰撞,約在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地球上的陸地又相連在一起,此時相當於地質時代的三疊紀,科學家將之稱為盤古大陸。盤古大陸經過三個階段的分裂,形成現今大陸的分佈情形。
第一階段:距今一億八千萬年前,侏羅紀中葉。
第二階段:由於今北美東岸,非洲西北岸和大西洋中央的火山活動,將北美推向西北方。
第三階段:南美和北美的分離,形成墨西哥灣,南極和馬達加斯加邊界的火山活動,使西印度洋逐漸生成。
由於板塊運動不斷地進行,地質學家預測大陸將會再度形成一個超大陸,這個超大陸被稱為終極盤古(Pangea Ultima),預測在二億五千萬年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