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
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
徠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由原市十二中和市四中組建而成,市十二中的前身是長春第一所官辦學校--“養正書院”,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有“長春第一校”的美譽。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是市教育局2007年的重點建設項目,也是長春教育2007年事關民生的12件實事之一。市委常委、副市長鄭文芝在動工儀式上說,這所學校的建成,將消除鐵北地區長期以來沒有示範性高中的歷史,使北部40萬居民的孩子能夠就近接受比較優質的基礎教育。
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
學校2007年暑期開始招生,年招生規模為16個教學班,學生800人。養正高級中學已經於4月28日開工建設,10月份交付使用。
養正高級中學首任校長為孫永強。2010年由於工作調度,養正高級中學校長一職由張勁松代替,孫永強校長調往長春市希望高中。
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
養正高中由原長春市第十二中學與原長春市第四中學組建而成,之所以定名為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
養正高中正門
其次,“養正”源於《易經》,就是施以正確的教育,包含對品行、道德、學業等各方面進行正確的教化引導,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深邃的教育思想。
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
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
新學校雖然是整合十二中和四中兩校的教育資源,但不是簡單“1+1”,在整合十二中與四中兩校優秀教師的基礎上,教育局將面向省內外招聘名師到學校任教,組建一支各學科都有名師引領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把新學校打造成設施一流、師資一流、管理一流、質量一流的省級示範性重點高中。2012年8月,該校畢業生、不滿16歲的范姜國一高分(538分)考入重點大學,不到18歲已經出版6部暢銷書,是國內知名的少年作家,中央電視台《中國周刊》上榜人物。
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
當徠年書院四周有圍牆環繞,院內有榆、柳、梧桐、丁香等,一到夏天,這裡綠蔭蔽日,鳥語花香。
養正書院
1958年8月,學校更名為“長春市第十二高中”,文革后更名為“長春市第十二中學”。
2007年,長春市為了均衡教育網點分佈,解決鐵北沒有優質高中的問題,將長春市第十二中學與長春市第四中學整合成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並新建校舍,致力於打造一所吉林省示範性重點高級中學。
長春市第四中學也有百年校齡,歷史悠久是兩校的共同特點,養正高中是對長春教育發展史的傳承。
如此,養正中學不僅是校齡長,而且也是數易校址。當年的養正書院位於今西長春大街95號,現在的西長小學。東北淪陷后,該校舍被“新京特別市公署”佔用,學校遷至樹勛街。1937年校舍遷至南嶺,即今天的長春市一中專,后又遷至附近(今吉林大學朝陽校區東區,曾經的長春市地質學校)。解放后,先遷至平陽街今長春市委黨校處,最終於1958年8月遷至平泉路,直至2007年被整合成養正中學最後遷移。
由李金鏞創辦的養正書院是長春市第一所官辦的學校,它開創了長春文化教育的先河。從1883年—1888年五年期間,李金鏞還為長春地方做了很多實事、好事。在他離任時,長春百姓攀轅挽留,感激他為本地做的好事,稱讚他是關外的“李青天”。離開長春兩年後,李金鏞在黑龍江的漠河病逝,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朝廷把李金鏞的事迹付國史館立傳。長春百姓也為了表達懷念之情,就在他創辦的養正書院西側修建了李公祠。
從歷史上看,養正中學見證了中國近代的發展歷程,無論是滿清、民國,還是東北淪陷時期。學校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了大批的愛國志士和建設者。1919年“五·四”運動席捲長春,全校學生熱烈響應,發起了“提倡國貨,挽救滅亡”的反帝愛國運動。1951 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學校五百多名學生投筆從戎,赴朝參戰。著名軍事戰略家李際均中將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
學校的教學質量在社會上一直享有極高的聲譽。1959年高考升學率名列全省第三,1966年前十二高是全市僅有的兩所獨立高中之一。改革開放以後,又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一百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養正書院變成了西長小學,孩子們童真的面容掩映在朗朗的讀書聲時。如今只有院內的這株百年古樹,依然在見證著這裡發生的點滴變化。
2020年11月16日,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三批國防教育特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