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法隆寺五徠重塔建於公元607年,其時在我國正處於隋代。寺內的金堂與五重塔也反映了我國這個時期的木結構宗教建築的模式。五層寺塔的底層與上面的三層的平面有三間見方(底層10.84米),第五層為兩間。塔內有一中心柱,由地平直貫寶塔頂。塔的總高度為32.45米,其中相輪等高約9米。各個層面的寬度不大,層高也小(底層柱子高只有3米多,二層柱高僅1.4米),但出檐很大(底層出4.2米),所以看上去它就象幾層屋檐的重疊,越往上越小,給人一種輕忽飄逸的飛翔之勢。儼如一隻從天而降的大鵬鳥,它的翼翮還未來得及收起。
【名稱】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類別】建築
【年代】公元7世紀
中國的寺塔建築也隨著佛教傳入日本。7世紀初,在日本奈良所建的法隆寺(公元607年初建),即是現存日本最古的南朝式木結構佛教建築群之一。寺內其他建築有金堂、中門、迴廊和本圖所欣賞的五重塔。該寺的布局、結構以及形式無不受到我國南朝時期建築的影響。如寺內的金堂與五重塔,分別坐落在中軸線的東西兩側。金堂原在北迴廊之外,即藏經殿的后側,此種布局在日本稱作百濟式。直到1949年那場大火以前,寺內所有建築物都屬早期的原物(雖在公元708年被火毀過),現有的已是重建的了。其餘如藏經樓、傳法堂、食堂和東院的夢殿,均為8世紀前半葉的遺物。這裡所要鑒賞的五重塔已不復存在,但它的
日本法隆寺徠中門
在圖2中,是法隆寺的中門,作為金堂,它共有兩層,底層面寬五間,進深四間(18.36×15.18米),二層各減一間。歇山頂,用稜柱而不用虹梁。出檐寬闊(下層出5.6米,柱高約4.5米),由於二層檐柱在底層金柱之上,收縮較大,故出檐顯得很深。這座金堂與五重塔上的斗拱,通常外檐都用雲拱,雲斗,形式不很嚴格,且多系單拱,不用重拱,用偷心造而不用計心造。這是後來日本建築上的斗拱特點。其角椽不作扇形排列,仍然平行,只把后尾固定在角樑上,這在日本的建築結構上,也沿用很久。
日本法隆寺
佛教傳入日本約在公元7世紀中葉,這時日本的社會還是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在以後的兩百年間,日本為求國家統一和鞏固大豪族的封建等級制,便大量吸收中國的封建典章制度,包括文化和藝術。所以法隆寺及其五重塔已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早的物證。此寺現坐落的地址是奈良縣斑鳩町。
法隆寺中的五重塔類似樓閣式塔,但塔內沒有樓板,平面呈方形,塔高31.5米,塔剎約佔1/3高,上有九個相輪。是日本最古老的塔。屬於中國南北朝時代的建築風格。塔的特色是底層到頂層的房檐的遞減率高,第五重頂層房檐的一邊只有底層房檐的約一半左右。第一層內部東西南北四面各自安置著稱作“塔本四面具”(國寶)的塑造群像,其中80尊塑像為國寶。東面是“維摩經”中文殊菩薩與維摩居士問答的場面、北面是釋迦涅槃、西面是分舍利即印度諸國王分配釋迦遺骨的場面、南面是彌勒之凈土。北面為釋迦圓寂而悲傷的佛家弟子像尤為出名。塔內部嚴禁進入而且光線不足、塑像的鑒賞十分困難。五重塔內部也有壁畫但剝落嚴重,如今別處保管為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