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台魏家莊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北園鎮轄村

黃台村徠有黃台山莊、黃台魏家莊兩個自然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魏氏族人由直隸棗強縣遷至黃台山下落戶,遂成村落,以姓氏取村名“魏家莊”;同時期,黃台山上也形成村落,即黃台山莊。1959年,兩個自然村組建為黃台大隊。1983年撤銷生產大隊建制后,改稱為黃台村。1986年,黃台新村按規劃建設集中居住區,村民逐步拆除舊舍遷入新居。

社會


黃台村屬沿黃地帶。解放前,全村2000多畝土地多是春旱秋澇的鹽鹼澇窪地,大多數人家過著窮困的生活。建國后,糧食產量逐年增長,1964年後,引小清河水種植水稻成功,產量大增。由於工副業發展較慢,農民生活改善不大,1977年,全村仍有半數農戶靠國家救濟。1978年開始改善種植結構,走農、工、商一體化全面發展的路子。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同時成立農業服務隊,投資100萬元,購置農業機械,興修水利。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建起奶牛場、養雞場、醬油釀造、豆製品加工廠。1978年,黃台村建成一座年產500噸雙氧水的化工廠,安排勞力150名。從此,結束了黃台村無工業的歷史。1979年後,村辦企業迅速發展,集體經濟逐年發展壯大。至1990年,黃台村糧食總產量41.5萬公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1.2萬公斤;全村各業總收入過億元,純收入達1784.3萬元,人均收入1567元。1984年,投資24萬元,改建村辦小學校舍,以後每年撥款3萬元改善辦學條件。還投資30萬元,先後選送100多人到大中專院校培訓。
黃台魏家莊
黃台魏家莊
1989年,黃台村與山東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聯合開辦企業管理、財會兩個中專班,有110名企業負責人、管理人員和職工參加學習。到1990年,先後投資200萬元,建起了託兒所、幼兒園、幸福院、衛生院;實行了村民退休制度;建起了福利包裝廠,為60餘名殘疾人安排了工作,並幫助他們建立了小家庭;補貼600萬元,幫助村民建起了720座式樣別緻的二層樓,使95%以上的人家搬進新居;投資40萬元,建起1處佔地38畝的“黃台村公園”

地理環境


黃台村位於濟南市天橋區北園鎮東北部,黃河以南,小清河以北,距鎮政府5公里。東臨歷城區洪家樓鎮、華山鎮,西接北園鎮柳雲村、徐家莊村、李家莊村、獅子張村,南隔小清河與板橋村、沃家村、楊庄村相鄰,北與天橋區大橋鎮相連。
黃台村地處黃河平原帶,地勢平坦。東西最大距離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2.2公里。全村佔地總面積300公頃,其中企事業單位佔地106公頃,交通用地33公頃,水域面積10公頃,耕地面積20公頃,其餘為住房和非耕地佔地面積。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玉米。

交通


該村地處濟青、濟聊、濟德高速公路及104、220、308、309國道交匯點,歷山北路穿境而過,南依清河北路,東臨大橋路接二環北路,北靠黃河公路大橋,道路四通八達。

人口民族


2000年,全村共有987戶,總人口353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現有魏、李、劉、王、孫、趙、周、高、姚、姬、蓋、梁、景、韓等138個姓氏,其中以魏、李兩姓最多。村中常住人口中99.9%為漢族,有少量回族人口。

經濟


建國初期,農村經濟總收入9萬元,1978年78萬元,2000年12億元,人均純收入60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經濟總收入之比為0∶30∶70。2000年,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6億元。

獲得榮譽


徠該村是全省乃至全國聞名的富裕村,全省首批收入過億元的村莊之一。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列全市第二名。1984年黃台村被濟南郊區區委、區政府命名為第一批“區級文明村”。1985年被濟南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村”。1991年被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