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原住民

澳洲原住民

澳洲原住民(Indigenous Australians),是澳大利亞土著人(Aboriginal Australians)和托雷斯海峽島民(Torres Strait Islanders)的總稱,是歐洲人殖民之前,居住在澳大利亞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族群的後代。最早居住在澳大利亞大陸和其附近島嶼的民族。自歐洲人來澳定居至今,仍有澳洲原住民居住在澳洲。

澳洲原住民泛指所有世代居在澳洲,擁有傳統土地的澳洲原住民,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離岸島嶼和托雷斯海峽群島。他們也被稱為澳大利亞土著(Aborigines);托雷斯海峽位置澳大利亞大陸最北端與新幾內亞之間,該島的原住民也稱為托雷斯海峽島民(Torres Strait Islanders)。

澳洲原住民的語言分為十二個語系和五種孤立語言。

定義


澳洲原住民
澳洲原住民
“澳大利亞土著”這一個詞包含了非常多不同社群。這些社群擁有極不相同的物質文化、習俗、語言、科技和居住環境。然而,這些民族又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且被視為相近的民族,因此許多澳大利亞傳統或本地的社群,共同擁有一樣的族群認同--“澳大利亞土著”。

語言


澳大利亞土著有至少五百種語言(多已經或接近成為死語)、澳式英語、澳大利亞土著英語、托雷斯海峽群島方言、Kriol等。

人口


澳大利亞土著人口:Indigenous Australians
總人口:458,920
分佈:
新南威爾士:134,888
昆士蘭:125,910
西澳大利亞:65,931
維多利亞:27,846
塔斯馬尼亞:17,384
首都特區:3,909
其他地區:233

健康狀況


約45萬澳大利亞土著的平均壽命,男性約59.4歲,女性約65歲,比一般澳大利亞民眾平均少了17歲之多。

土著居民


塔斯馬尼亞原住民曾經是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島上的土著居民。在1803年英國殖民者侵入前,島上的原住民估計有約3000-15000人。有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是歐洲人帶來的疾病,而並非是原先所想的屠殺,導致了純種土著人的滅絕。Geoffrey Blainey在1830年寫到“當然疾病是導致土著人數量驟降的主要原因,但是戰爭與屠殺同樣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另外一些歷史學家將“黑人戰爭”看作是有記錄以來最早的種族屠殺行為。
在1833年時,由澳洲總督George Arthur贊助的George Augustus Robinson勸說剩餘的200名土著向政府投降,並保證為他們提供食物跟住所。這種保證當然是謊言,Robinson的真實目的是將土著人從塔斯馬尼亞本土遷走,因此利用了土著人想跟家人跟族人團聚的急切心理。因此剩餘的原住民被遷至弗林德斯島,並且在此後的數年間由於疾病而繼續人口銳減。到了1847年,剩餘的47名倖存者被遷到牡蠣灣,其最後一名男性死於1869年,而最後一名女性特魯加尼尼(en:Truganini)死於1876年(她的骷髏被陳列在霍巴特博物館,後來其遺骨於1976年遵從其遺願火化,並撒在德‧恩特列卡斯托海峽當中)。歷史學家、科學家和人類學家一致認為塔斯馬尼亞原住民作為民族已經滅絕。塔斯馬尼亞島上還有一些原住民的混血後裔存在。塔斯馬尼亞原住民的語言和多數文化已經失傳。
目前為止所有的塔斯馬尼亞原住民語言都已經失傳,最近幾年學者們在試圖重建這些語言。今日的塔斯馬尼亞島上仍然有數千名土著人跟白人的混血後代,這些後代的母系祖先在19世紀被巴斯海峽附近的白人定居者和捕海豹的船員誘拐,有些女人被殘酷的毆打虐待,另外一些則是自願與白人定居者結為伴侶,並為他們繁衍後代。今天的塔斯馬尼亞混血兒在外觀上已經看不出土著人的特徵,並且土著人的文化和語言也幾乎全部失傳了。

著名人物


凱茜·弗里曼(Cathy Freeman),澳大利亞田徑運動員。於悉尼奧運會在同胞面前首先完成400米衝線,勇奪金牌並留下難忘的動人片段。費曼的成績超卓,全年賽事未逢敵手,一直穩守400米世界排名第一位。
伊文·古拉貢為前WTA單打世界第一女子網球員,曾奪得4次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1974、75、76年和77年12月)、2次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1971、80年)、1次法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1971年)等共68個WTA單打冠軍。

維權歷史


澳洲原住民
澳洲原住民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憲法生效,此後只能通過公投修改。
1938年1月26日,澳大利亞國慶節當天,“哀痛的一天”抗議在悉尼舉行。在此前的幾年裡,土著領袖也一直在為爭取投票權和國會議員席位而奮鬥。
1965年12月17日,全國的澳大利亞土著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均獲得投票權。1962年時,他們僅獲得聯邦選舉的投票權。
1967年5月27日,澳大利亞進行公投,超過90%的投票者同意將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算入人口普查之中。
1995年2月6日,澳大利亞土著及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ATSIC)在堪培拉召開第33次會議,提出報告呼籲憲法改革。
1998年2月2日,制憲會議在舊國會大廈舉行,討論是否將國家改為共和政體以及在憲法序言中承認土著居民。
1999年11月6日,改為共和政體和序言承認土著居民的提案公投結果為否決。
2000年5月28日,土著和解委員會發起步行活動,呼籲聯邦政府公投修改憲法承認土著居民。超過十萬人步行穿越悉尼海港大橋,支持土著居民。
2007年10月16日,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大選前承諾再次當選后將舉行公投,支持修改憲法承認土著居民。時任反對黨領袖凱文·陸克文也承諾不管大選結果如何都將支持公投。
2008年2月13日,時任總理陸克文在國會上發表講話,對澳大利亞過去實行白澳政策給土著居民帶來的傷害表示正式道歉。
2013年2月13日,國會通過一項法案,正式承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是澳大利亞的第一代居民。時任總理朱莉婭·吉拉德和時任反對黨領袖托尼·阿博特發表講話支持這一法案。
2015年3月27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82%的人支持修改憲法,破除種族歧視。
2015年7月6日,澳總理托尼·阿博特、反對黨領袖比爾·肖滕與約40位土著代表召開峰會,推進公投修改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