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遇洛陽李主簿

淮上遇洛陽李主簿

《淮上遇洛陽李主簿》是唐代詩人韋應物所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以淮上眾多秋天意象為比,抒寫人生易老之慨嘆和孤獨寂寞之境況,末以日夕遇舊友作結,情深意長。全詩構意新奇,對仗工穩;情與景會,意境深婉。

作品原文


淮上遇洛陽李主簿
結茅臨古渡,卧見長淮流。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
寒山獨過雁,暮雨遠來舟。
日夕逢歸客,那能忘舊遊!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淮上:淮上,淮水邊,今江蘇淮陰一帶。李主簿:即李瀚,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拜洛陽縣主簿。主簿:官名,掌文案。
2.結茅:築廬,建居舍。古渡:古渡口,西澗有渡口。
3.人:作者自指。
4.遠來舟:指李主簿來訪。
5.舊遊:舊日的交遊,指作者昔日在洛陽時與李主簿的交遊。

白話譯文

隱居的茅屋臨近古渡口,可以卧見淮水在奔流。
窗里的人將漸漸老去,門前的樹木正衰落逢秋。
寒山上飛過一隻孤雁,幕雨中遠方飄來一葉小舟。
傍晚時遇到我這個歸客,怎能夠忘記舊日同游。

創作背景


韋應物於唐代宗大曆八年(773年)秋冬之間,曾南下江淮,準備到廣陵(今江蘇揚州)謀事。在廣陵盤桓了八、九個月,一事無成,唐代宗大曆九年(774年)秋天,懷著悵然若失的心情北歸,在淮水邊上偶遇過去在洛陽時的同僚李主簿,寫下了這首五律。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首聯寫李主簿隱居的環境。他結茅隱居於淮水邊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環境雖然清幽,但從古渡口的廢棄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復返,已暗含下聯時不我待、人將衰老的感慨,韋詩運筆的精緻細膩,於此可見一斑。
頷聯為傳誦千古的警句,人與樹相互映襯。意思是:樹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將老之人,面對著門前已衰之樹,聯想歲月流逝,壯志蹉跎,人何以堪?這兩句不僅頗為傳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頹的形象與凄涼的心境,而且寄寓著詩人自己悵然若失的情懷,蘊含極其豐富。
頸聯寫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裡見到的景象。表面上,這兩句似乎是隨手拈來,漫不經心;實際上,是賦比結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節,“獨過雁”比況李主薄孤獨、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應上聯之人老樹耿,又關合下聯之日夕逢歸,“遠來舟”牽引出下聯的“逢歸客”。真可謂細針密線、情景交融。
尾聯仍從李主簿這邊落筆,不說詩人遇上李主簿,而說李主簿在傍晚時遇上了一位北歸的客人,依然不舍舊情,仍然熱情接待。詩至此,便戛然而止,至於主客相會後的情景,便全留在詩外,需想象品味。
通觀全篇,詩人純從客位去描繪抒寫,詩中所突出的,是居於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與感受,而將詩人主觀的感受融化在客體之中。如此寫來,別有情韻。

名家點評

南宋詞人劉辰翁《韋孟全集》:深情語,不堪再讀。
清代學者譚宗《近體秋陽》:第八句養氣以出“遇李”題,作法老清,高貴矜重。
清代學者顧安《唐律消夏錄》:時遷運往,寓綢繆於十字者。杜少陵則雲“衣裳判白露,門巷落丹楓”,韋蘇州則雲“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香山則雲“樹初黃葉候,人慾白頭時”。其觸物關心,初無小異,而吐辭成句,且各極其致。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1年?),京兆長安人。少任俠,做過唐玄宗的三衛郎。永泰中,授京兆功曹,遷洛陽丞。歷任滁州、江州、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或韋江州。有《韋蘇州集》。詞存4首,見《尊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