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縣誌

姬自修編輯的圖書

沙河縣誌乃是沙河縣官修縣級地方志。古人云:縣之有志,猶國之有史。古人又曰: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可見國人對編修史志之重視。修志是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方誌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資源。現存可見之《沙河縣誌》共有五部,分別修於明、清、民國時間。

舊志撰寫


沙河縣始置於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距今已1400餘年。然根據現有資料,沙河縣第一部縣誌卻創修於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是年沙河知縣姬自修奉命修志,他和儒學教諭王九秋、訓導李國士三人“考古今傳記,博採圖經志典,咨學士父老見聞,參以郡志,間附己意,據事直書”,歷三月乃成。根據記載,該部縣誌“分類為八,分卷為二”,可惜該書現已失傳。
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沙河知縣谷師顏在萬曆十七年縣誌基礎上重修《沙河縣誌》,重修之《沙河縣誌》國內已無存本,但在日本內閣東洋文庫有存本,近年北京圖書館從日本獲得該志的微縮膠捲。該志分上下兩冊,上冊包括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卷三田賦志、卷四典祀志、卷五官師志、卷六人物誌、卷七選舉志,下冊包括卷八藝文志。藝文志內容比較豐富,從字數上看約佔全書的一半。
沙河縣誌
沙河縣誌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沙河知縣談九乾以縣西界壤誤刊之事而奉直隸巡撫于成龍之命,赴縣西五指山、石盆、黃背岩等地實地考察,勘明界址,而後組織撰修了新本《沙河縣誌》。該志在體例結構上與明萬曆三十七年縣誌完全一樣,現僅在北京圖書館有藏本,河北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有膠捲。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巡幸河南返京途中,曾駐蹕沙河縣城北梅花亭,並賦詩畫梅,刻之石壁。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又遣侍臣赴縣西赫山九龍廟祈雨。乾隆二十二年沙河知縣杜灝認為乾隆駐蹕沙河及遣臣祈雨之事,皆曠世之恩典、沙河之盛事,遂重修《沙河縣誌》。該志卷首載有乾隆過沙河時的御制詩,凡例、圖考之後有正文十卷,卷一輿地誌,卷二建置志,卷三風土誌,卷四田賦志,卷五秩官志,卷六選舉志,卷七人物誌上,卷八人物誌下,卷九藝文志上,卷十藝文志下,卷之末為薈記。該志現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台灣及沙河市檔案館等地均有藏本。
沙河縣誌
沙河縣誌
清道光年間沙河知縣魯傑有感於自乾隆二十二年杜灝修志以後不過八十餘年,而繼杜灝為沙河知縣者已多不可考,更何況其他的人與事,遂決定增修沙河縣誌,歷時一年,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完成。魯傑續增之《沙河縣誌》分類“一仍杜志之舊”,內容上“只載杜志以後事實”,“惟杜志以前間有失載者,亦為補入。”該志分上下兩卷,上卷包括人物誌、輿地誌、建置志、田賦志,下卷包括秩官志、選舉志、藝文志、薈記。該志現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台灣等地及沙河市檔案館均有藏本。
民國年間也曾修《沙河縣誌》,但因當時時局動蕩,兼因財力原因,先後歷時竟逾十年。該志由邑人王延升任總纂,四位沙河縣知事、縣長均曾督修,最後於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付印成書。該書分為四冊,每冊三卷,共十二卷,卷一疆域志上,卷二疆域志下,卷三經政志上,卷四經政志下,卷五社會志,卷六物產志上,卷七物產志下,卷八文獻志上,卷九文獻志中,卷十文獻志下,卷十一志余上,卷十二志餘下。民國本《沙河縣誌》在全國主要圖書館及沙河市檔案館均有藏本。

新志撰寫


沙河縣誌
沙河縣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84年秋,根據上級指示,開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代志書的編修準備工作。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沙河縣改為沙河市。沙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在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鼎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支持幫助下,歷時十年,於1994年上半年編纂完成《沙河市志》。本次修志,動員人力之眾,收集資料之豐,編寫難度之大,經歷時間之長,都是歷次修志所不可比擬的。
新《沙河市志》於1994年12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並公開發行,在全國各大圖書館均可以比較方便地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