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艦隊炮擊下關事件

四國艦隊炮擊下關事件

1864年8月,英、法、美、荷四國軍隊從橫濱出發,於九月初抵達下關,9月5日攻擊下關海峽沿岸炮台,欲使長州藩屈服,打擊攘夷派的事件。長州藩一度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但9月8日各炮台被攻陷后被迫提出議和,14日簽訂條約,長州藩同意賠款,並允許外國軍艦自由通過下關海峽,被摧毀的炮台不再修復和重建。

背景


19世紀中期,日本仍是在幕府統治下的封建國家。進入50年代后,美、俄、荷、英、法等列強打開了日本的國門,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使日本面臨深重的民族危機。於是以愛國武士為主的倒幕派打出了“尊王攘夷”旗號,打算推翻幕府,驅逐洋人,發生了多起排外行動。1863年6月,長州藩向通過下關海峽的美國商船“彭布羅克”號開炮。

時間


7月上旬,又炮擊法國軍艦“建昌”號和荷蘭軍艦“密托沙”號,英、法、美、荷四國要求幕府處罰長州藩並賠償損失,但幕府無力約束長州藩。7月中旬,美國軍艦“懷俄明”號炮擊下關炮台,法國海軍在下關登陸。1864年(元治元年)8月,英、法、美、荷四國組成合艦隊(共有軍艦17艘,炮288門,士兵5000人)從橫濱出發,於九月初抵達下關,9月5日攻擊下關海峽沿岸炮台,企圖使長州藩屈服,打擊攘夷派的事件。長州藩一度進行了激烈的抵抗。

結果


1864年(元治元年)9月8日各炮台被攻陷后被迫提出議和,14日簽訂條約,長州藩同意賠款,並允許外國軍艦自由通過下關海峽,被摧毀的炮台不再修復和重建。以禁門之變、第一次征伐長州和這一事件為契機,長州藩的尊攘派暫時退卻,採取恭順政策的俗論黨掌握藩政權。一部分尊攘派認識到以“名分論”的“尊攘論”是不能對抗外國的軍事力量的。於是以高杉晉作為中心的討幕派成長起來。今天,在巴黎傷兵院大門旁側,還陳放著當時被法國繳獲的一個炮身,並列陳放的還有中國和法國造的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