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
對大學進行排名評價的民間機構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科學學所)是國內最早對各大學進行排名評價的。自1987年至1989年,該所共發布了三個民間的大學排行榜。
1、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不是官方機構,他完全是一個民間機構,是民間事業單位;
2、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不隸屬於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他跟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沒有關係。
1、1987年9月13日,科學學所以美國費城科學情報研究所公布的《科學引文索引》(SCI)為數據源,在《科技日報》上以《我國科學計量指標的排序》為標題,公布了對我國87所重點大學的排序。這個只有1項指標的大學排行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誌著中國學者從此開始了對本國大學的定量排名研究。
2、1988年1月25日,在聽取了各方意見特別是部分工科大學的意見后,科學學所又增加美國工程索引公司的《工程索引》(EI)為數據源,在《光明日報》發表了《用科學指標評估高校科研水平》和《科學教育必須面向世界--從科學計量排序結果看我國高校科研的某種封閉性》的文章,對我國20所重點綜合大學和20所重點工科大學按1983~1985年被SCI和EI收錄的科技論文數分別排名。該排名實際是對上述《我國科學計量指標的排序》的補充。
根據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內部學術刊物《學壇》上的署名,中國第1、2個大學排名的第一作者是中國科學學界的先驅者趙紅州研究員。
3、1989年11月,科學學所"高等學校比較研究"課題組以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高等學校比較研究"課題組的名義,在國家教委主持的"全國高校科研管理討論會"上,發布了《我國重點高等院校科學計量多項指標排序及其分析》的論文。並在《學會》雜誌1990年第2期全文發表。該文以國家教委科技司編的1985~1987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彙編》為數據源,選用其中的國外及全國刊物論文、專利批准、國家級獎等三項指標對全國86所重點大學進行了分類排序。這是國內首次採用多項指標的大學排名。
根據署名,中國第3個大學排名的第一作者是蔡言厚教授。
武書連作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組長(系事業單位課題),他主導了該課題組的工作。大家知道,大學的排名涉及到一個很龐大的系統的工程,到如今仍然沒有官方的籠統的大學排名,大家可以參考的是教育部關於一級學科的排名。武書連任職的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沒有網站,沒有公司地點,它對我國數百所大學,數十個學科門類進行了大規模的排名。
“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掛靠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大家可能會想它所在的機構應該很權威,因為科學學研究所應該隸屬於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其實不然,可以鄭重地說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並不是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的下屬機構,二者沒有任何關係,大家可以參考人民日報的報告:
當記者就此向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核實時,院辦一位工作人員在查閱資料后告訴記者,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下轄的各研究所中沒有科學學研究所,所有研究所的負責人名單中也沒有武書連其人。隨後,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張乃劍秘書長在電話中肯定地說: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是事業單位,沒有科學學研究所。(人民日報 2009年5月6日 第11版)
武書連投奔了這樣一個機構,它的作品出版機構將擁有一個掩人耳目的名字,這無非是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這其中可能有他曾經工作於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的經驗,那就是對於大學排名這樣的工作,好的機構名字可以大大的增加結果的信服度。
再談“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大家又會想到教育部某某課題組等,其實不然,武書連給它的機構起了這樣一個掩人耳目的名字無非再次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讓我們相信他的數據是官方數據。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的大學排行榜的評價指標都與規模和總量掛鉤,只要大學一合併,規模一大,排名就上升。只要看看每所大學合併前後名次的變化,就可以證實。可以通過擴大規模來彌補水平和質量的不足,也就是可以“用數量來彌補質量”,這就是該所大學排行榜的最大特點。
一流大學的職責是培養精英和學術大師,既然是精英,必然是少而精的,怎麼可能大批量生產呢?不可能是大而全的。規模肯定不能太大,學科也不能太多,誰都沒有能力把所有學科都搞成世界一流啊?所以規模大、學科全的大學不可能成為一流大學,尤其是頂尖一流大學。
而一般普通的二流、三流大學,甚至不入流的大學,職責是培養大量的普通應用型實用人員,必然要求是數量多,專業多,以滿足社會的大量各種需求。所以就要求規模大,學科全,招生多,適合建巨無霸大學。
用評價一般大學的標準來評價一流大學,只會起副作用。所以,我國以前的大學發展已經走入了誤區,與世界大學發展的普遍規律背道而馳,不相符合。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的排行榜呼應某些高官提倡的大學合併潮,為大學合併搖旗吶喊,推波助瀾;反過來,該排行榜也得到了這些高官的幕後支持和扶持,所以才無所顧忌地大肆招搖撞騙,國內新聞媒體也迫於官方的壓力,也只好轉載,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和誤導。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科學學研究所的類官方稱呼讓它逐漸聲名遠揚,同時它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大家可以參見
作為民間機構,製作大學排行榜需要自謀資金維持生存和發展。不過,也正因為此,對於大學排行榜的規範和監管,更顯得迫切。因為,一旦有了利益關係,無論這種利益關係是以什麼名義出現,都會影響公正性和公信力,誤導公眾。
對大學排行榜,社會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大學排行榜的製作過程和運作模式,了解大學排行榜只是商業產品,存在不公正的可能性,清楚排行榜製作機構本身的商業性與逐利性,破除對大學排行榜的盲目迷信和追逐。
同時,雖然這一領域不適合由政府部門主導,但也不意味著政府可以缺位。准入機制的建立、機構利潤率的限制和商業運作行為的規範等,都離不開政府部門的作為。
我們追蹤這一事件,並不是為了討論大學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因為這屬於學術範疇,存在不同意見是正常的。我們只是擺出更多的事實,讓身為這些排行榜“局外人”和“消費者”的普通公眾,更好地認識大學排行榜;同時,也為了呼喚一個更為規範、更加客觀公正的高校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