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楊念群的結果 展開

楊念群

楊念群

楊念群,男,1964年1 月生於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晚清名人楊度的曾孫子,晚清名人梁啟超的曾外孫。1988-1991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學習,獲歷史學博士學位。首批中國人民大學傑出人文學者特聘教授,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主徠要著作有: 《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2003),《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主編,2004),《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2005),《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並長期致力於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主要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和中國近代社會史的研究。

2017年4月,入選教育部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人物經歷


1981-1988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學習,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
1988-1991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學習,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5-1996年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高級訪問學者;
1997年為香港通風山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98-1999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中國研究中心任訪問學者。
2000年10月,赴英國倫敦參加“中國文化研究的新方向”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2年赴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任訪問學者。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人物成就


2017年4月,入選教育部2016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主要著作

著作
《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三聯書店1997年版
楊念群(喬子石20121026)
楊念群(喬子石20121026)
《甲午百年祭:多元視野下的中日戰爭》(主編),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
《空間·記憶·社會轉型-“新社會史”研究論文精選集》(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楊念群自選集》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楊度日記》,新華出版社2000年版。
《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三聯書店2003年版.
《昨日之我與今日之我——當代史學的反思與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譯著
巴林頓·摩爾《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與拓夫、張東東、劉鴻輝合譯),華夏出版社1986年版
《西方視野里的中國形象》系列譯叢(與黃興濤聯合主編),時事出版社1998年版

主要論文

1985年
楊念群著作
楊念群著作
《蔡鍔與梁啟超關係初探》,《雲南社會科學》1985年第6期《歷史研究要用結構分析法》《文史知識》1985年第12期
1986年
《楊度佛學思想與後期思想轉變》《求索》1986年第6期
《從佛學到唯物史觀棗楊度思想轉變探源》《未定稿》1986年第7期
《打破和諧棗杜維明先生儒學第三期發展駁議》《青年論壇》1986年第1期
1987年
《溝通歷史與未來的橋樑》,《讀書》1987年第3期
《傳統文化與中國近代史學》,載張立文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論文集》1988年
《近人代中國知識分子參政的三種模式》,《廣州研究》1988年第2期
《孫中山與梁啟超歷史觀比較論》,《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
《儒學的地域化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人格的二重取向-兼論兩個地域文化群落的比較研究》,《走向未來》第三卷第四期,1988年12月
1989年
《佛教神秘主義:<大同書>的邏輯起點,《廣東社會科學》1989年3月號
《兩個軸心的失落與五四文化選擇》,《中國論壇》1989年5月號
《知識群體的失落與傳統理性的復歸棗五四悖論研究》,《廣州研究》1989年第6期
1990年
《有形的與無形的》,《讀書》1990年第4期
1991年
《知識分子改革中國的模式》,《二十一世紀》1991年第6期
《書生襟抱本無垠》,《讀書》1991年第1期
1993年
《地域文化衝突的近代縮影-時務學堂之爭再評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2月號
《權力凝聚的象徵-湖湘書院與區域文化霸權》,《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第3期
1994年
楊念群作品
楊念群作品
《楊度和帝王之學》,《二十一世紀》1994年2月號
《感情歷史的詮釋:停滯的帝國與中西文化的比較觀》,《中州學刊》1994年2月號
《梧桐三味》,《讀書》1994年第11期
《宗教功能的本土化詮釋-楊慶坤“中國社會中的宗教”讀後》,《中國書評》1994年11月號
《空餘高詠滿江山》,《讀書》1994年第4期
1995年
《我看曾國藩現象》,《二十一世紀》1994年12月號,1995年。
《甲午戰爭前後中國知識群體類型的演變-一個知識社會學的考察》,載甲午百年祭=知識出版社1995年1月版
《士大夫的流產變革》,載許紀霖等主編:《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
《“市民社會”研究的一個中國案例:有關兩本漢口研究著作的論評》,《中國書評》1995年月號
《近代中國研究中的市民社會-方法及限度》,《二十世紀》1995年12月號,又載張靜主編:《國家與社會》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楊念群
楊念群
《近代“嶺南文化中心說”典型述論》,《現代與傳統》(第九輯),(嶺南美術出版社1995年版《思想與學術豈能如此二分:就九十年代學風質疑於朱學勤、陳少明兩先生》,《中國書評》1995年7月號
《構造非儒的縱橫家形象》,《中國書評》1995年12月號
1996年
《“應然態民主觀”的觀代範本-評鄧小軍新著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6年11月號
《在神秘叫魂案的背後》,《讀書》1996年第8期
《晚清今文經學崛起的社會史理路:讀艾爾曼新著》,《二十一世紀》1996年4月號
1997年
《儒學內在批判的現實困境:余英時現代儒學論簡評》,《二十一世紀》1997年4 月號
《禮物交換的本土精神》,《讀書》1997年第2期
《西醫傳教士的雙重角色在中國本土的結構性緊張》,《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7年5月號
《學術空間與權力話語》,《讀書》1997年第6期
《唯理主義的社會改造設計和文化傳統》,《中國社會科學季划刊》1997年8月號
《歷史記憶之鑒》,《讀書》1997年第11期
《基層教化的轉型:鄉與中國治道之變遷》,《學人》(第11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地方感”與西方醫療空間在中國的確立》《學人》(第12輯),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998年
《想象中的真實 真實中的想象》《博覽群書》1998年第1期
《徠社會福音派與鄉村建設運動的理論與組織基礎》,《道風山漢語神學學刊》1998年春季號
《論維新時代關於“習性”的構想及其意義》,《浙江社會科學》1998年第5期
《我為什麼選擇了走向邊緣?》《開放時代》1998年10月號
《從知識/權力的互動關係看書院功能的演變:以湖湘書院為例》,
《中國書院》(第二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觀及其蠻性遺留》,《學術思想評論》(第四輯),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楊念群談“儒學地域化”概念的使用》,《中華讀書報》1998年7月1日
《什麼是思想的原創性》,《中華讀書報》1998年9月2日
《知識論與歷史研究》《中國書評》1998年2月號
1999年
《女人會說話嗎?》,《讀書》1999年第1期
羅威廉《晚清帝國的市民社會問題》(與鄧正來合譯),載《國家與市民社會》論文集,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
《常識性批判與中國學的困境》,《讀書》1999年第2期
《為中國的十八世紀立“傳”》,《中華讀書報》1999年6月2日
《福柯:思想界的恐怖分子》,《好書》1999年7、8號
《蘭安生模式與民國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的空間的轉換》,《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4期
《傳統到底是怎麼了?》《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1999年9月28日
《歷史研究如何人類學化?》,《中華讀書報》1999年9月28日
《中國視野里的西方思想》《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1999年11月16
《東西思想交匯下的中國社會史研究棗一個問題史的追溯》,《學述思想評論》(第7輯)遼海出版社2000年版
2000年
《北京"衛生示範區"的建立與城市空間功能的轉換》《北京檔案史料》2000年第1期
《我們時代的"文化英雄"》《讀書》2000年第8期
《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範式轉變與中國史研究的現實處境》《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001年
《“辜鴻銘現象”的起源與闡釋:虛擬的想像抑或歷史的真實?》
《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
華北青苗會的組織結構與功能演變
《中州學刊》2001年第3期
從“資治”到“反思”:中國社會史研究的新轉向
《天津社會科學》2001年第4期
2002年
過渡期歷史的另一面
楊念群作品
楊念群作品
《讀書》2002年第6期從科學話語到國家控制:纏足由美變醜歷史進程的多元分析
《北京檔案史料》2001年第四期
2003年
《中國現代史學傳統的變異與整合》,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壇200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報告2002》,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後現代思潮在中國》,《開放時代》2003年六月號。
《防疫行為與空間政治》,《讀書》2003年7期。
《防疫的空間政治學》《現代思想》(日本)2003年7期
《理論旅行狀態下的中國史研究:一種學術問題史的解讀與梳理》載《新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梁啟超的“過渡時代論”與“過渡期歷史觀”的構造,《史學月刊》2003年第六期
2004年
《儒學作為傳統中國“意識形態”合法性的歷史及其終結》,載趙汀陽主編:《年度學術2003:人們對世界的想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民國初年北京地區“四大門”信仰與“地方感覺”的構造-兼論京郊“巫”與“醫”的近代角色之爭,載孫江主編:《事件記憶 敘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為什麼要重提政治史?《歷史研究》2004年第3期
地方性知識,地方感與跨區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6期。
當代中國歷史學何以引入中層理論,《社會觀察》2004年11月。
Disease Prevention,Social Mobilization and Spatial Politice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Volume 11,2004,Fall
The Eatablishment of Modern Health Demonstration Zones and the Reguation of Life and Death in Early Republican Beijing,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and Medicine,Number22,2004
2005年
《何謂“東亞”?
——近代以來中日韓對“亞洲”想象的差異及其後果》
《大東文化研究》(韓文)2005年6月
《醫療史,“地方性”與空間政治想象》,載黃東蘭主編:《身體 心性 權力》,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楊念群
楊念群
在近作中,楊念群提出,近代以來的各種防疫行為並不是單靠純粹醫學的眼光所能解釋,它的表現形態常常與空間政治的安排方式有關。清末醫療機構呈現出逐步從慈善系統中獨立分化出來的趨勢,其功能運作也逐漸讓位於基層社會組織。所以容易在一般人眼中造成社會自主空間逐步擴大的印象。但這樣的印象解釋不了何以在現代國家全能主義領導方式下,大規模的防疫行為得以相對有效地貫徹到了基層社會。我的看法是,應該在具體的歷史與現實情境下靈活看待國家與社會之間所構成的張力關係。在近代中國實現全面轉型的情況下,全能主義的領導策略顯然在防疫的社會動員能力上起著主體協調與支配的作用,但我們無法否認,這種社會動員如果不和基層文化傳統中的若干因素相銜接並吸取其養分,就無法發揮正常的運轉功能,即使在相當不正常的社會環境如“文革”期間也是如此。現代醫療行政體系一旦與國家制度的有效運作相結合,固然可以在防疫行動中發揮主導作用,然而這種行政控制的形式在基層尤其是鄉村地區實施時如果不能與傳統意義上的民間關係網路建立起合理的聯繫,那麼這種衛生行政的有效實施必然是有限的。
2013年
《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鬱悶》本書是歷史學者楊念群的專欄隨筆集結。書名雖為“生活在哪個朝代最鬱悶”,作者之意並不在於討論歷朝歷代之得失,而是由歷史跌宕開去,雜議藏匿於史書中的歷史暗面,以及耳聞目睹之當下種種怪現象。
在作者看來當下社會的種種病症,並非晴天霹靂,憑空而來,而回溯歷史有如霧裡看花,絕非教科書所灌輸的那般簡單清晰。歷史上稱盛世者所在多有,若細究起來,所謂“盛世”,並不等於升斗小民的幸福生活。拿康乾盛世而言,雖曰國力強大,遠人來朝,但也是文字獄最盛之時,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思想規訓及控制,終導致文人思想集體自宮,萬馬齊喑。生活在那樣的“盛世”,不免會有些鬱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