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楊度的結果 展開

楊度

代表作《湖南少年歌》

楊度(1875年1月10日-1931年9月17日),原名承瓚,字皙子;后改名度,別號虎公、虎禪,又號虎禪師、虎頭陀、釋虎。清末反對禮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湖南省湘潭縣姜畲石塘村人。

戊戌變法期間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改良派維新思想,反對帝國主義。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主編《中國新報》,發表《金鐵主義說》,主張君主立憲。同年楊度又寫《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施憲政程序》兩文,與梁啟超的《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一起上奏。次年,清政府將政治考察館改為憲政編查館,楊度任該館提調,參與沈家本主持的修律工作。宣統二年(1910年)清資政院會議期間,楊度指出中國必須在法律上消除家族的各種特權,國家和人民之間,是直接的權利義務關係,國家對人民要有“教之之法”和“養之之法”,國家要給人民以“營業、居住、言論等等自由”,人民“對於國家擔負責任”。這一名為“國家主義”實質上仍是“金鐵主義”的法律理論,遭到以勞乃宣為代表的守舊派的抨擊。從清末到民初反對共和革命,繼則參加袁世凱的復辟活動。他的君主立憲救國理論在實踐中處處碰壁,最後徹底破產。五四運動以後,工農革命運動使他看見了中國的未來。長期與李大釗等共產黨人接觸,世界觀也有了根本的轉變。1929年秋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他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經黨的批准,成為秘密黨員,為黨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1931年逝世。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祖先世代務農,到祖父楊禮堂參加李續賓湘軍,任哨長,正四品都司銜。大伯楊瑞生隨其父參軍,父子同在一營。在三河之戰中楊禮堂陣亡,楊瑞生死裡逃生。楊瑞生後來因軍功升為總兵,駐歸德鎮、朝陽鎮等地。他的父親楊懿生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務農,兼作吹鼓手,楊度是其長子,另有弟楊鈞(字重子),妹楊庄(字叔姬)。楊度十歲喪父,過繼給伯父。楊鈞善詩、文、書、畫、印,楊庄亦工詩文。楊瑞生駐歸德時招楊度和妹妹到其府中。十六歲改名為度,字皙子。伯父遷關外朝陽鎮時,楊度和妹妹回到湘潭
光緒十八年(1892年)楊度考取秀才。
光緒十九年(1893年)順天府鄉試舉人。光緒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會試均落第。會試期間恰逢公車上書,他亦附和,並認識了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等。還鄉,師從衡陽東洲船山書院一代名儒王闓運(壬秋,湘綺)。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楊度二十一歲時,王闓運親自到楊家招其為學生。師生關係之親密,楊度深受王闓運喜愛,並可以隨便開玩笑。王闓運在《湘綺樓日記》中常稱楊度為“楊賢子”。楊度在王闓運門學了三年,他醉心於王室帝王之術,這對他以後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楊鈞、楊庄也學在王門,楊庄后嫁與王家四子。同門還有夏壽田、八指頭陀楊銳、劉光第、劉揆一、齊白石等。後來因為時局的變化,楊度對新學也開始感興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新政,譚嗣同、熊希齡、唐才常、梁啟超在長沙時務學堂,蔡鍔(艮寅)、劉揆一、楊度同在一起聽課、討論國事。

留學日本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不顧王闓運的勸阻,瞞著老師自費留學日本,入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與黃興,即黃克強同學。受留日學生影響,思想日趨激進,和湖南留日同鄉楊篤生等創辦《遊學譯編》。半年後在結業會上,日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嘉納治五郎發表了貶低清國人的言論,楊度當場和他就國民性和教育問題激烈辯論。不久以“支那教育”為題發表在梁啟超的《新民叢報》上,由此在中國留日學生得到支持和讚揚。為了籌辦《遊學譯編》獲得經費支持,楊度被迫回國。隨後奉師命謁見了張之洞,受到張之洞的稱讚。
楊度人物像
楊度人物像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被保薦入京參加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初取一等第二名。一等一名是未來的北洋政府的財長、楊度的共事和政敵梁士詒。由於梁士詒這個名字被說成是“梁頭康尾”,而“康梁”因為戊戌變法,正為慈禧太后所恨,所以,梁士詒被除名。楊度受到牽連,又是“湖南師範生”,且在日期間有攻擊朝廷,策論中有不滿朝廷的言論,疑為唐才常同黨和革命黨,也被除名,並受到通緝。楊度避居家鄉,娶妻中路鋪黃氏仲瀛。不久,楊度再赴東京,入弘文學院學習。他的弟弟和妹妹作為湖南省第一期官費留學生早些時候(光緒二十九年)也留學日本。秋,楊度與梁啟超在橫濱相遇。10月感於“國事傷心不可知”,和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作《湖南少年歌》,發表於梁啟超《新民叢報》,其中有“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痛,絲毫權利人休取!”句(《湖南少年歌》全文)。此時楊梁“二人相與,天下之至好也。”
光緒三十年(1904年)轉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國憲政;與汪精衛同學。此時在日留學生愛國熱情高漲,保皇派、排滿革命派各自宣傳自己的主張。楊度主張憲政,不介入兩派論爭。他熱心國事、友善同學、才華出眾在中國留日學生中頗具聲望。蔡鍔在留日期間“與楊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楊度家吃飯。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被選為留日學生總會幹事長,后又被推舉為留美、留日學生維護粵漢鐵路代表團總代表。他帶頭請願,要求廢除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美粵漢鐵路借款續約,主張收迴路權自辦以維護國家主權,發表《粵漢鐵路議》。他以總代表的身份回國,根據他老師的對策,提出官紳籌款自辦。拜見張之洞,得到張之洞的支持。不久粵漢鐵路收回自辦,他圓滿完成任務,聲望大增。
他在東京和孫中山就中國革命問題辯論數次,“聚議三日夜不歇,滿漢中外,靡不備論;革保利弊,暢言無隱。”他不贊成孫的革命思想,但他將黃興介紹給孫中山,促成孫黃合作。不久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力邀楊度參加,他拒絕參加,願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堅持走君主立憲救國道路。

立憲活動

楊度手書
楊度手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並稱清國人“放縱卑劣”,留日學生群起抗議。楊度以幹事長的名義遞交抗議書。在留日學生中分為兩派,一派主張自辦學校,一派主張妥協。湘人陳天華憤然蹈海。作為總幹事長楊度被一些人指責辦事不力。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鎮國公載澤、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歐、美、日)考察憲政。為了交差,熊希齡赴日請楊度和梁啟超捉刀起草報告,楊度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和《實行憲政程序》(梁啟超寫《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由此博得大名。是年,清政府根據這個報告下詔預備立憲。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楊度在東京創立《中國新報》月刊,任總編撰,“不談革命,只言憲政”,楊、梁分道而行。他發表14萬字巨論《金鐵主義》等許多文章,宣傳君主立憲,主張成立政黨,召開國會,實行憲政。《中國新報》《新民叢報》《民報》幾成三足鼎立之勢。還組織政俗調查會(后改名憲政講習會、憲政公會),以設立民選議院為立憲運動的中心目標。同年梁煥奎范旭東籌備湖南憲政公會,有意擁楊度為會長。10月楊度回國,恰伯父逝世。12月成立湖南憲政公會,楊度為會長,起草《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請他的老師王闓運作過修改,並聯絡不少湖南名流聯名上奏,開清季國會請願運動之先河。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春,袁世凱、張之洞聯合保薦楊度,說他“精通憲法,才堪大用”,進京出任憲政編查館提調,候補四品(他僅有舉人功名)。袁世凱安排他在頤和園向皇族親貴演說立憲精義,極力主張開設民選議院。清政府關於“立憲”的文件多出於楊度之手。此時朝廷要搞“法治”了,號召王公大臣都要“學法”,於是,楊度被委任為高級“講師”,得以出入頤和園,為這些王公大臣們“惡補”法律常識,並開設了憲法講座。
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成立的“皇族內閣”中,楊度是統計局局長。楊度和袁世凱私交頗深,關係非同一般,又懷有知遇之感。他認定袁世凱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師。當攝政王載灃要殺袁世凱時,楊度竟敢拒不草詔,冒死論救。武昌起義爆發后,他來到袁世凱的故鄉,成為袁世凱的幕僚。宣統三年(1911年)任袁世凱內閣學部大臣。他感到袁內部受到排擠。由於他與孫中山、黃興和袁世凱都有密切關係,因而與汪精衛一起發起“國事共濟會”;他作為袁世凱的代表之一,負責南北調停。
民國元年(1912年)秋,黃興在北京極力邀請他加入國民黨,他沒有答應。後來胡瑛等又請他入黨,他提出除非國民黨放棄政黨內閣的主張,他才可以考慮。他還請他的老師出山,王闓運曾任國史館館長。

追隨復辟

楊度照片
楊度照片
民國三年(1914年)袁世凱解散國會后,楊度任參政院參政。
民國四年(1915年)4月呈送《君憲救國論》。是年,在袁世凱政府學副大臣任內與孫毓筠、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嚴復等人共同發組織籌安會,任理事長。主張君主立憲,為袁世凱稱帝鼓吹。袁世凱對其恩寵有加,並親自賜匾題字,稱他為“曠代逸才”。洪憲帝制一出台,便遭到全國上下的唾罵聲討,在家鄉被罵為漢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啟超稱其為“下賤無恥、蠕蠕而動的嬖人”。
民國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凱逝世,臨死前大呼“楊度誤我!”。楊度寫下挽袁世凱聯:“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複斯言。”章太炎論洪憲帝制失敗之關鍵,有所謂三個人反對三個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啟超反對楊度。黎元洪繼任總統,發布懲辦通緝帝制禍首令,他列第一名。袁世凱死後,楊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門,在天津、青島外國租界閉門學佛,在出世、超脫的佛學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過去。以“虎禪師”為名寫了不少論佛的雜文和偈語。
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發動兵變,發生了張勳復辟,清廷邀請楊度入京參加,被他拒絕,他通電張、康“所可痛者,神聖之君憲主義,經此犧牲,永無再見之日。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髮入山,不願再聞世事。”他宣布披髮入山,學佛參禪。他認為禪的基本精神就是無我,提出“無我主義”的“新佛教論”。民國七年(1918年)被特赦返京。

加入中共

君主立憲失敗后,他的政治主張逐漸轉向民主共和。
民國十一年(1922年)陳炯明叛亂,他受孫中山委託,作為中山特使,通過夏壽田遊說曹錕(夏壽田此時是曹的秘書),制止吳佩孚援陳,幫助孫中山度過政治危機。孫中山說:“楊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諾言”(指東京時言)。
民國十一年(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國民黨。孫中山特電告全黨,稱楊度“此次來歸,志堅金石,幸勿以往見疑”。此後楊度在山東張宗昌那裡策應過北伐,張宗昌對楊度也言聽計從,只有楊度曾為新聞記者林白水求情時,張宗昌才答應。他開始和一些共產黨員交往,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在上海時通過孫中山認識了李大釗
楊度與長子楊公庶(右)、次子楊公兆(左)
楊度與長子楊公庶(右)、次子楊公兆(左)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北京設法營救李大釗、成舍我
民國十七年(1928年)寓居上海,佯以賣字畫為生,為杜月笙門下“清客”,為共產黨提供過不少情報。加入中國互濟會,捐助過一筆不菲的經費。楊度的最後的一篇文章是為杜月笙寫的《杜氏家祠記》。楊度認為杜月笙是俠而儒的人物:“予初聞杜君名,意為其人必武健壯烈,意氣甚盛;及與之交,則謙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嚮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民國十八年(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時,楊度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潘漢年介紹,伍豪(周恩來)批准,秘密入黨,與周恩來單線聯繫。周恩來離開上海后,由夏衍同他單線聯繫。曾有人譏諷他投機,他駁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機?”他的黨員身份鮮有人知,直到四十多年後周恩來病危時才公之於世。1975年冬,周恩來在重病和王冶秋談話時說,在重新修訂《辭海》時,對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他特別提到了楊度晚年參加共產黨一事:“他晚年參加了黨,是我領導的,直到他死。”

最後時光

楊度晚年根據孫中山的建議,準備撰寫的《中國通史》,做了許多準備,並寫好了大綱,然歲不與人未完成。
民國二十年(1931年)6月杜月笙在浦東的家祠落成,楊度寫了一篇《杜氏家祠記》,請鄭孝胥書寫,作為他們兩人的賀禮;此外,楊度還寫了一篇《杜氏家祠落成頌》,勒石立碑。杜月笙十分依重楊度,請其擔任落成典禮文書處主任,楊度感恩知遇,在人來客往,川流不息的辦事處,他朝夕忙碌,事必躬親,很為朋友盡責;杜月笙也很關心楊度,知他鴉片癮奇大,特囑人預備一副煙具,一張煙榻,好讓其忙中過癮。但終究近六十歲的年齡,又有肺病、胃病在身,楊度忙累之後,舊病複發,回家兩個多月後,便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了。逝世后安葬在萬國公墓(今宋慶齡陵園)。周恩來、潘漢年前往弔唁。

主要成就


內憂外患之下,清政府終於走上預備立憲的道路。對楊度和梁啟超而言,這是一條實現“憲政救國”之夢的途徑。楊度撰寫了《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實行憲政程序》兩文,又請梁啟超代寫《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在此基礎上,五位大臣們再加工、潤色,上呈慈禧,奏請立憲。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9月1日清廷正式頒布仿行憲政的上諭,確立君主立憲為國策。一時間,海內外立憲派人士都躍躍欲試,希望能在這場新政中發揮作用。兩位幕後代筆人當然愈發“捨我其誰”了。楊度和梁啟超都認為組織新政黨、推動大清政治改革的時機到了。兩人頻頻會面或書信往來,同樣身懷政治抱負的熊希齡也到了日本,3人在神戶進行組織政黨問題的商討,把醞釀中的新政黨命名為“憲政會”,預設本部於上海,由楊度出任幹事長。初步討論新黨的綱領:尊崇皇室,擴張民權;鞏固國防,獎勵民業;要求善良之憲法,建設有責任之政府。並擬定在國內爭取政界要人和立憲名流加入。
楊度自辦《中國新報》,擁有了自己主導的輿論宣傳陣地,又與方表、陸鴻逵等人在東京組織“政俗調查會”,並自任會長。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7月梁啟超和徐蔣二人合作組成政聞社,而楊度發起成立了憲政講習所。他聯絡湖南士紳在長沙成立憲政講習會湖南支部,並上書清政府請開國會,開創了先河。在楊度的領導下,憲政講習所活動頻繁,以“開國會”為號召向政府請願的辦法,更使其聲勢浩大。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月憲政講習所更名為“憲政公會”。6月,經清廷民政部批准,憲政公會成為合法組織。楊度隨即召開評議會,重新修訂章程,確立宗旨為“確立君主立憲政體”,他本人出任改選后的常務長。各地支部紛紛成立,聲勢盛極一時。

個人作品


輓聯

挽王闓運師:曠古聖人才,能以逍遙通世法;平生帝王學,只今顛沛愧師承。
挽黃克強: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弛,肝膽至今推摯友;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蔡松坡:魂魄異鄉歸,於今豪傑為神,萬里江山皆雨泣;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挽孫文:英雄作事無它,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挽梁任公:事業本尋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殺,我獨憐才。

歌曲

《黃河》,1904年楊度作詞,次年沈心工作曲,是一首影響較大的歌曲:
黃河黃河,出自昆崙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古來聖賢,生此河干。獨立堤上,心思曠然。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聯集

1.贈世光
懷新道轉迥;
慮澹物自輕。
2.自題書齋
五六月間無暑氣;
二三更里有書聲。
3.賀董健吾婚
但哦松樹當今事;
願與梅花結后緣。
4.題南京掃葉樓
每因憑眺傷時局;
獨倚江山念古人。
5.題杭州西湖玉皇山得意亭
雨樹晴山分畫譜;
白雲紅葉盡詩材。
6.挽鄭汝成
男兒報國爭先死;
聖主開基第一功。
7.挽范源濂
蓬瀛舊事難回首;
滄海橫流且息肩。
8.題風塵知己遠春墓
風雨送春,落花有恨;
蹉跎憐我,報國無門。
9.四十四歲自壽
天開地辟,先盤古十日而生;
東奔西逃,享民國七年之福。
10.自挽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過去事;
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11.挽師王闓運
曠古聖人才,能以逍遙通世法;
平生帝王學,至今顛沛愧師承。
12.挽梁啟超
事業本尋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殺,我獨憐才。
13.題岳陽樓
風物正凄然,望渺渺瀟湘,萬水千山皆赴我;
江湖常獨立,念悠悠天地,先憂後樂更何人。
14.題濟南珍珠泉
隨地湧泉源,對澄澈一泓,莫使纖塵滓淵鑒;
隔城看山色,祈莊嚴千佛,廣施法雨惠蒼生。
滓:使污濁。法雨:佛家語,謂法潤眾生,譬之如雨
15.挽黃興
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馳,肝膽至今推摯友;
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16.挽孫中山
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17.挽蔡鍔
魂魄異鄉歸,如今豪傑為神,萬里江山空雨泣;
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18.挽黃修元
憐我自棲皇,有時縱酒抽刀,太息人生不如死;
羨君能解脫,唯是人亡國瘁,每憂時事一傷心。
19.挽譚鑫培
國事不如人,寄語袞袞諸公,無端莫學空城計;
世情都是戲,除此幡然一老,有誰知得上台難?
20.挽袁世凱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複斯言。
1915年8月,楊度、嚴復等組織“籌安會”,鼓吹帝制,同年12月,袁世凱宣布“接受帝制”,稱帝僅83天,就在全國一片討伐聲中死去,臨死前大呼“楊度誤我!”出喪時,楊作此聯掛於靈棚,明為弔唁,實為申辨
21.代叔父楊鳳梧挽伯父楊瑞生
爾悲逝父,我哭亡兄,家世有同仇,愧未荷戈平寇盜;
心念亡人,眼看後輩,衰頹餘一老,可憐揮淚說身家。
22.挽伯父楊瑞生
平生恩義,未忍追思,從茲落落一身,悵望出門誰念我;
國事棲皇,曾何所補,徒使悠悠千載,羈遲遊子恨終天。
23.賀袁世凱稱帝
聽四百兆人巷祝衢歌,恍親見漢高光,唐貞觀,明洪武;
數二十世紀武功文治,將繼美俄彼德,日明治,德威廉。
24.挽黃興
居恆抵掌論英雄,成功不喜,事敗勿憂,靜覽九州,公真健者,
鄉國驚心數人物,湘綺先亡,松坡后死,撫懷千古,備有生平。

親屬成員


● 長子楊公庶:德國柏林大學化學博士,化工專家,曾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秘書長,妻樂曼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后以80高齡病逝於北京。
● 次子楊公兆:為柏林大學地質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妻葛敬安。他的一個曾孫楊念群發現了楊度日記(1896—1900年)。
● 女兒楊雲慧。

軼事典故


走狗言志

楊度書法
楊度書法
籌安會成立后,楊度與胡瑛等人在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聚會,有一段“走狗”言志的典故。
胡瑛率先說:“外間皆呼我等為走狗,究竟是不是走狗?”
楊度道:“怕人罵者是鄉願,豈能任天下事哉。我等倡助帝制,實行救國,自問之不愆,何恤乎人言。即以‘走狗’二字論,我狗也不狗,走也不走的。”
孫毓筠則說:“我不然,意志既定,生死以之,我狗也要狗,走也要走的。”
嚴復說:“我折衷其說,狗也不狗,走也要走的。”
胡瑛曰:“然則我當狗也要狗,走也要走。”
第二天,“走狗”言志的故事,傳遍津、京。天津《廣智報》刊登了一幅諷刺洪憲帝制的漫畫——《走狗圖》。正中是袁世凱的漫畫像,頭戴冕旒,身披龍袞,垂拱而坐。四方是四條狗,畫的是為改變國體、恢復帝製做吹鼓手的籌安會四大將——楊度、胡瑛、孫毓筠、嚴復。這幅漫畫譏諷楊度為袁世凱的走狗之首,所謂狗頭軍師楊也。實際上,此時的楊度自視甚高,要做洪憲第一功臣,實現自己的宰相夢。

書生氣濃

楊度能文章,有辯才,精通各國憲政,是一個難得的政治人才。但與梁士詒比較,楊度書生氣甚濃。楊度與梁士詒同時考取1903年經濟特科,梁是第一名,楊是第二名;在清末袁世凱內閣中,梁是郵傳部次官,楊度是學部次官。但進入民國以後,梁一直春風得意,手握實權,是袁世凱的得力助手,以“財神”、“二總統”著稱。他們的仕途之所以有這樣大的差異,其原因正在於:梁八面玲瓏,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楊則才氣縱橫,雄辯滔滔,不脫書生氣。

入黨秘聞

“楊度是我們的人”
記者在雨湖公園楊度塑像后,瀏覽著最後一幅浮雕——“周恩來批准的中共秘密黨員”,腦袋裡不斷地浮現楊度政治色彩被顛覆過程。
“帝制餘孽”,從1915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是生前逝后楊度的政治帽子,而且上了歷史教科書,也上過大型工具書《辭海》。可周恩來的一句話,讓楊度政治帽子的色彩大變。
公開楊度入黨秘聞
1978年7月30日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親愛的周總理在逝世前幾個月,有一天,派秘書來告訴我:當年袁世凱稱帝時,‘籌安會六君子’的第一名楊度,後來參加了共產黨,是周總理介紹並直接領導的。總理說,請你告訴上海的《辭海》編輯部,《辭海》上若有‘楊度’條目,要把他最後加入共產黨的事寫上。”
楊度,一個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鞍前馬後的人,怎麼會跨越這麼漫長的心路?
其實,王冶秋接到周恩來指示后也頗感疑惑。上世紀40年代,他曾在周恩來領導下從事情報工作,也沒有聽說楊度入黨之事。於是,王冶秋讓人把周恩來指示傳達到承擔《辭海》修訂任務的中華書局,卻沒有把楊度入黨的事情公開化,而是進行一種私人性質的歷史求證。9個月後,王冶秋才在人民日報發表回憶文章,這一份被歷史雪藏的真相才徹底公之於眾。
曾是楊度單線聯繫人
1982年11月23日夏衍在人民日報發表《紀念潘漢年同志》一文,披露了半個世紀前的一些細節:一個晚上,潘漢年通過良友圖書公司找夏衍。見面之後,潘要了一輛出租汽車,開到法租界的薛華立路(現建國中路)的一家小洋房裡,把夏介紹給一位五十齣頭一點的紳士。潘與這紳士似乎很熟絡,相互間沒有什麼寒暄客套。潘一上來就說:“過幾天後我要出遠門了,什麼時候回來也難說,所以……”潘指著夏說:“今後由他和您單線聯繫,他姓沈,是穩當可靠的。”這位老先生和夏握了握手。潘又對夏說:“他比我大六七歲,我們是老朋友。”潘與這老先生隨便地談了一陣,講的內容,特別是涉及到的人的名字,夏衍全不了解。臨別的時候,這位老先生把一盒雪茄煙交給了潘,潘收下后連“謝謝”也沒說。夏衍也猜想,這不是什麼臨別的禮品了,很可能是“情報盒”。出了門,潘才告訴夏:“這是一位知名人物,秘密黨員,一直是我和他單線聯繫的,他會告訴我們許多有用的事情,你絕對不能對他怠慢。”停了一會,又說:“這座洋房是杜月笙的,安南巡捕不敢碰,所以你在緊急危險的時候可以到這兒來避難。”
夏衍最初只知道他接手單線聯繫的秘密黨員姓楊,大約來往了半年之後,這位老先生才坦然地告訴他:“我就是楊皙子(度)。”夏衍當時大吃一驚。
“聞者皆驚詫”
1947年在香港,宋雲彬問起夏衍:楊度晚年是不是加入了共產黨?談話時潘漢年也在座,潘、夏就作了肯定的回答。
1949年2月底柳亞子、葉聖陶、曹禺、宋雲彬等一批民主人士從香港乘船輾轉赴京。其間,宋雲彬曾向眾人轉述說,楊度晚年曾與中共有聯繫,“聞者皆驚詫”,葉聖陶也在日記中表示“前所未聞”。
楊度入黨的事,最初僅有周恩來、潘漢年、夏衍等少數幾個人知道。以後逐漸在文化和政治圈子中流傳開來,但是知道的人也並不多。楊度的後人說,楊度至死都未向人透露他的黨員身份,包括他的家人。“甚至在他死後很多年,我們只知道他和共產黨有聯繫,有往來,真正確認他的黨員身份,也是在1978年之後。”
確實,入黨后的楊度在表面上極力掩飾自己與共產黨的關係。1930年,他的女兒、在光華大學念書的楊雲慧參與主演田漢導演的進步話劇。演出后,上海的小報登載了一則新聞,說:“楊度的女公子楊雲慧登台演左翼話劇,由田漢導演……”楊度看到后,大怒,把楊雲慧叫回家訓責了一頓,命令她即日退學。
多年後,徐粲楞向女兒解釋了個中緣由,演進步話劇,又是田漢導演,親共色彩未免太鮮明了,對楊度的工作會有影響。
“楊度是我們的人啊”
與葉聖陶等“前所未聞”不同,另一些人早就看出苗頭。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徐天在《修訂:為中共黨員楊度正名》一文寫道:1959年,29歲的上海師範學院(今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師談宗英被借調到辭海編輯所,參與《辭海》修訂工作,負責歷史類詞條。為了尋找關於楊度的資料,他們找來上海文史館副館長陶菊隱(湖南人)的書來看。陶菊隱當年是行走在上海灘的記者,他在文章中曾提及,楊度晚年與共產黨人走得很近。
除了陶菊隱,當事人外準確知道楊度中共秘密黨員身份的是章士釗。不過,那是楊度逝世18年後的1949年2月的事了。當時,身為民主人士的章士釗秘密訪問西柏坡,和毛澤東見面。兩個湖南人談起湖南還有什麼名人的時候,章士釗說,數得上的應是楊度了。“毛澤東說,楊度是我們的人啊!章士釗很驚訝。毛澤東解釋說,楊度是黨員,在上海秘密入黨。”
楊度家一些成員也早就知道他與共產黨的關係。楊度的孫子楊友麒在接受採訪時說,在新中國成立前,他就知道祖父和共產黨走得很近。1949年4月,他的父親、楊度的長子公庶忽然離開了上海的家。還在上中學的楊友麒和楊友龍詢問母親后得知,當時正在國共和談,父親隨著國民黨代表團去了北平。母親還告訴他,是毛澤東讓國民黨一方的和談代表章士釗把他父親帶去的。於是,楊公庶是以代表團“電報員”的身份去了北平。
楊雲慧在其1987年出版的《從保皇派到秘密黨員——我父親楊度》中回憶,1949年,她與一些文藝工作者一起,從歐洲集體回國,受到了周恩來的接見。周恩來一眼就認出了她,走過來與她碰杯,還說:“讓我們向楊皙子先生致敬!”走之前,周恩來說:“你以後有什麼事情,都可以來找我。”
文革開始后,上海的楊家人也受到衝擊。紅衛兵罵楊度是賣國賊。楊的二太太徐粲楞忍不住爭辯說,楊度不是賣國賊,周總理都尊重他。因為“侮辱中央首長”,紅衛兵當眾批鬥了她。
身在北京的楊雲慧聽說后,立刻拜訪章士釗。章士釗與楊度在1900年就相識,與楊家來往密切。章士釗明確告訴她:“你父親的確是加入了共產黨……這件事,毛主席曾親口和我講過,不過對黨外一向沒有公開。”
後來紅衛兵再次來擾,楊雲慧寫信向章士釗求助。幾天後,章士釗來信,說周恩來已經打電話給上海有關單位,叫他們放心。她家從此平靜下來,再也沒有人來騷擾了。
楊度入黨發展人?
黨史專家認為,楊度入黨肯定是由當時擔任中共中央領導工作的周恩來批准的。像楊度這種特殊身份的重要人物,他的入黨,不經過最高層批準是不可想象的。可誰是楊度入黨的發展人?
由於提起這個問題的時間太晚,當事人大多不在了,難以準確復原。現有文章已經提起的胡鄂公、陳賡、潘漢年都有可能。一般認為,陳賡的可能性很大。陳賡是湘鄉人,湘鄉與湘潭相鄰,兩個人算得上同鄉。
上世紀20年代,陳賡是周恩來領導下的中央特科重要成員。在電視劇《陳賡大將》第五集中,就專門講了陳賡發展楊度入黨的故事。作為藝術作品,電視劇可以“合理想象”,但確有根據。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楊度夫人徐粲楞向女兒楊雲慧講起1929年那個特殊的夜晚時,依然可以清晰地記得那時的忐忑和憂心。那天晚飯後,上海霞飛路巴黎大戲院附近的楊度家中,寂靜無聲,楊度正在看書。楊度的朋友、湖南湘鄉人、中共黨員王紹先帶著一個人來訪,楊雲慧看到父親連忙請他們上二樓,把門關上,密談了很久。
徐粲楞後來告訴楊雲慧,那天來訪的正是陳賡。至於楊度和陳賡談了些什麼,外人當然無法知曉,一個事實是楊度在這一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陳賡如何結識楊度的?是通過王紹先。王在上海灘是以畫家身份為掩護的,齊白石的回憶中就多次出現過王紹先這位畫友的名字。王時常來楊家聊天,還通過陳賡弄到一些進步書刊讓楊度“關起門來閱讀”。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楊度病中自題輓聯)
“弟子楊度,書痴自謂不痴,徒挨一頓罵耳。”王對他實行專制要通過“民主表決”的做法批評說“謗議叢生,知賢者不懼。然不必也,無故自疑。欲改專制,而仍循民意,此何理哉。”王曾說他“憨直”,不圓通。曾將他與蔡鍔比較,認為楊度才高氣傲,以澄清天下自許,往往是考慮不周,急於求成;蔡鍔智慮深沉,胸懷大志而不露鋒芒。如果蔡鍔能與楊度合作,他們的成就不可限量。(王闓運評價)
“湘人楊度,曩倡《君憲救國論》,附袁以行其志,實具苦衷,較之攀附尊榮者,究不可同日語。望政府為國惜才,俾邀寬典。”(蔡鍔評價)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中說袁世凱罵楊度是“蔣干”。儘管他為袁出力很多,但並未實現他帝師的目標,就連開國元勛也沒有當成,僅被授以勛四位和參政院參政等閑職。(陶菊隱評價)
“他的思想僅從愛國出發,認識不到人民群眾的力量。他既希望國富民強,卻又害怕流血革命,而把希望寄托在握有權勢的開明統治者身上。所以,從留學日本時起,父親就一直注意國內的政治動向,尋找這個"有為者",希望他帶領大家立憲革新。這也正符合了他在《湖南少年歌》中所說的‘大地何年起卧龍’的思想。”(楊雲慧評價)
“我也有點可惜楊度,從才能上講,他不比梁啟超差,但他把自己的才學很多浪費在政壇上了。他本身又不是當官的料,他是一個書生,書生就干書生的事多好。”(楊度之孫楊友麒評價)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扮演者
2003走向共和陳康
2010建黨偉業方中信
2011辛亥革命趙立新
2011護國大將軍尹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