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煥奎
梁煥奎
梁煥奎(1868-1931)實業家。字璧垣,號星甫。長沙府湘潭人。光緒舉人。1896年任湖南礦務局文案。受維新思潮影響甚深,致力於發展湖南礦業。1899年籌集資金接辦益陽板溪銻礦,將其改組為久通公司。1903年春梁煥奎任湖南留學生監督,懷著救國興邦的勃勃雄心,親率楊昌濟、陳天華、劉揆一、朱德裳、楊均等三十五名湘人學子中的高才生東渡扶桑。后回國赴京參加經濟特科考試,列二等錄取,後任湖南礦務總局提調。1903年冬,創辦湖南高等實業學堂,任學堂監督(校長),1904年與湘中名流龍紱瑞、陳保彝、譚延闓、魏肇文、黃篤恭、胡元倓、許直、陸鴻逵、梁煥彝、劉棟蔚、俞蕃同等在《湖南官報》上發表“募捐啟”籌集巨款創建全國第一所省級公共圖書館——湖南圖書館。1908年在長沙成立華昌煉銻公司,任董事長,所出純銻質量超過英國,對我國銻礦業的發展貢獻甚大。1921年破產,后長期寓居上海,潛心編纂《梁氏家譜》和《青郊六十自定稿》詩集。1931年病逝於廬山。
梁煥奎(1868年-1930年),字璧元,一字辟園,號青郊居士。
清咸豐二年(1850年),其曾祖梁寶善因避太平軍,北遷湖南,落籍湘潭,居於縣城。
清同治七年(1868年), 梁煥奎生於湖南湘潭一個官宦人家。梁代祖居廣西桂林府,清咸豐元年(1851年)北上落戶湘潭。兄弟5人,先生居長。梁煥奎自幼聰穎好學,16歲時其父宦遊金陵,先生曾從鄧白香學詩,雅好吟詠。18歲中秀才,26歲中舉人。
1895年,受知於熱心維新運動的湖南巡撫陳寶箴,被任命為長沙礦務局文案(秘書),旋升提調(秘書長),負責全省礦冶開發事宜。自始,與湖南礦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1899年,接辦益陽板溪銻礦,成立久通公司。
1901年,建議湘省當局資送可造就之人材赴日本學習礦冶,此事為時任巡撫俞廉三所允,並委為留日本學生監督。
1903年初,懷著學習變法圖強的勃勃雄心,率楊昌濟、陳天華、劉揆一、石陶君、朱德裳等200多湘人學子東渡日本,以求"惟將一掬池邊水,盡洗中原滿目瘢"(寫於日本箱根溫泉)。同年,應湘省當局推薦,從日本回國赴京應試經濟特科,列二等,命為江蘇知縣,往南京候補,任為金陵火藥局提調。在金陵任上,因困惑於清庭政治腐敗,遂棄職返湘任實業學堂監督,不久任學務處文案。
1904年農曆正月,他糾集湘中名流龍紱瑞、陳保彝、譚延闓、魏肇文、黃篤恭、胡元倓、許直、陸鴻逵、梁煥彝、劉棟蔚、俞蕃同等在《湖南官報》上發表"募捐啟",呼籲社會各界募捐在長沙定王台建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改游宴憑弔之區以研究有用之學,儲書籍以備觀摩,購圖器以資實驗。"是年二月(農曆)間,"由梁、龍儲君創捐巨款,購辦中外圖書及人體動植模範光化等儀器列置其中,設館三所:曰圖書,曰教育、曰博物。"正式向社會開放。(《東方雜誌》1904年第四期)
1906年,在同鄉、摯友楊度的鼎力幫助下,籌措到巨款,購買法國赫倫士米氏發明的蒸餾煉銻法的專利權,解決益陽板溪銻礦低品位礦沙的提純問題。梁煥奎又在英法採購機械設備和冶鍊爐,重金禮聘工程師王寵佑和一名法國機械師回長沙,在南門外西湖橋、碧湘街一帶擇址建廠,建各種冶鍊爐數十座。
1908年,梁煥奎在久通公司的基礎上成立華昌煉鐵股份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二弟煥章任駐山經理,五弟煥庭在美留學,挂名公司駐紐約分號經理。公司機構複雜,組織龐大,員工達數萬人。華昌成立后,事業蒸蒸日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軍火生產及軍需儲備的需銻量大增,銻價扶搖直上。公司贏利豐厚,業務極一時之盛。當時長沙城南一帶,"機聲喧擾,煙突林立,廠房屋舍,鱗次櫛比,湘江沿岸,火輪電艇。絡繹於途,無非皆華昌所有,景況之盛,規模之大,可見一斑。"(引自《梁公鼎甫傳略》)
1916年,湖南紳商各界見華昌興旺,紛紛要求利益均沾,公司迫於壓力,於是擴股,股本由96萬擴至300萬。人事改組,隨之機構膨脹,冗員充塞,開支驟增。
1918年,第一次世界戰爭結束,國際上軍需純銻量銳減,銻價暴跌,公司債台高築,舉步維艱,1921年宣告破產。江河日下,頹勢難回,到1927年,華昌終於走完了它的歷史進程。但華昌煉銻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南實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梁煥奎晚年雙目失明,更因戰爭頻仍、國事衰微,事業頹敗,人去樓空,冷卻了他滿腔實業救國之心。為尋求心理上的平衡,轉而皈依佛教之密宗,終日誦經禮佛。1918年,攜眷北上,避居梁漱溟家中,梁漱溟乃先生同宗弟兄。一年後,返湘住長沙瀏陽門外青郊別墅。1927年出遊滬上,1929年隱居江西廬山,翌年12月在廬山天池別墅遽然長逝。
在人世的最後幾年,先生流寓他鄉,常吟詩遣懷:"轉地成長算,離家迫暮年。哀茄兵革外,獨浪酒樽前。密好空偕隱,羈居且息禪。蓬廬有今昔,悵念麓山泉。"(《和周榢生》)"已戢林間翼,驚飛失所棲。吾生方寂歷,人事轉凄迷。遙知寄書夕,獨坐感烏啼。"(《滬上答曹毅亭見贈》)詩意清麗哀婉,懷念家鄉,懷念事業,懷念和他共同奮鬥過的友人。
有《青郊詩存》《青郊六十自定稿》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