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辟
復辟
復辟(fù bì),指失位的君主複位。泛指被推翻的統治者恢復原有的地位或被消滅的制度復活。
復辟也可意指恢復帝制,如民國初年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復辟帝制。
太甲復辟
春秋時期,諸國紛亂,各國的政變頻繁,尤其是衛國,出現了四個君主失位與復辟的事件。
• 衛惠公(?―公元前669年),姬姓,衛氏,名朔,衛宣公之子,衛國第十六任國君,公元前699年—公元前696年、公元前688年—公元前669年在位。
• 衛獻公(?―公元前544年),姬姓,衛氏,名衎,衛定公之子,衛殤公之兄(一說衛獻公叔父),春秋時期衛國第二十四任國君,前576年—前559年、前546年—前544年在位。
• 衛出公,姬姓,衛氏,名輒。衛國第29代國君,前492年—前481年、前476年—前456年在位。他是衛靈公之孫、衛後庄公之子,衛悼公之侄。
周襄王
楚惠王(白公之變)
事件 | 朝代 | 復辟統治者 | 前任統治者 | 過程 |
八王之亂 | 西晉 | 司馬衷 | 司馬倫 | 第一次即位:太熙元年(290年),太子司馬衷即位,是為惠帝。 退位:永康二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奪取皇位,以惠帝為太上皇,改元建始。 再次即位:建始元年(301年)三月,司馬倫之亂平定,惠帝複位為帝。 |
神龍政變 | 唐朝 | 李顯 | 武曌 | 第一次即位:弘道元年十二月(684年1月),太子李顯即位為帝,是為中宗。 退位:嗣聖元年(684年),武后廢黜李顯帝位為盧陵王,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 再次即位:載初二年(690年),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神龍元年(705年),武曌禪位太子李顯,旋復國號為“唐”。。 |
唐隆之變 | 唐朝 | 李旦 | 李重茂 | 第一次即位:嗣聖元年(684年),武后廢黜李顯帝位為盧陵王,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 退位:載初二年(690年),武后罷黜李旦帝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 再次即位:唐隆元年(710年),相王李旦三子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少帝李重茂退位,相王李旦復辟。 |
無- | 唐朝 | 李曄 | 李裕 | 第一次即位:文德元年(888年),李曄即位為帝,是為昭宗。 退位: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劉季述發動政變,立太子德王李裕為皇帝,昭宗退位,為太上皇。 再次即位:天復元年(901年),劉季述之亂被平,昭宗復辟,李裕降封德王。 |
苗劉兵變 | 南宋 | 趙構 | 趙旉 | 第一次即位: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即位為帝,是為高宗。 退位: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武將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高宗退位,為太上皇,獨生子趙旉被立為皇帝,隆祐太后(元祐皇后)垂簾聽政。 再次即位: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兵變被平,高宗復辟,趙旉封為皇太子,未幾夭折。 |
天歷之變 | 元朝 | 圖帖睦爾 | 和世㻋 | 第一次即位:致和元年九月十三日(1328年10月16日),圖帖睦爾於大都即皇帝位,是為文宗。 退位:天歷二年(1329年),文宗讓位於周王和世㻋,是為明宗。 再次即位:天歷二年八月六日(1329年8月30日),明宗和世㻋亡。天歷二年八月十五日(1329年9月8日),圖帖睦爾於上都再次即位稱帝。 |
奪門之變 | 明朝 | 朱祁鎮 | 朱祁鈺 | 第一次即位:宣德十年(1435年),太子朱祁鎮即位為帝,是為英宗。 第二次即位:景泰元年(1450年),英宗還朝,被尊為太上皇。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發動政變,複位為帝,降代宗朱祁鈺為郕王。 |
張勳復辟 | 中華民國 | 溥儀 | (中華民國大總統) | 第一次即位: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溥儀即位為帝。 第二次即位:民國六年(1917年)長江巡閱使張勳發動兵變,擁護清朝遜帝溥儀在北京復闢為清帝,史稱“張勳復辟”。 第三次即位:1932年3月,日本在中國東北三省建立滿洲國,迎清遜帝溥儀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 ”,溥儀稱皇帝,改年號“康德”。 第三次退位:1945年8月,溥儀頒布退位詔書,滿洲國滅亡。 |
滿洲國 | (在日本扶植下,於中國東北三省建立滿洲,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立。) |
芝諾復辟
查士丁尼二世復辟
約翰五世復辟(第一次:1379年,第二次:1390年)
皇極天皇(女)復辟(改稱齊明天皇)
孝謙天皇(女)復辟(改稱稱德天皇)
蘭開斯特王朝的亨利六世復辟
約克王朝的愛德華四世復辟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
穆拉德二世復辟
穆罕默德二世復辟
穆斯塔法一世復辟
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八復辟(第一次:1814年,第二次:1815年)
拿破崙一世百日王朝
拿破崙三世復辟(法蘭西第二帝國)
胡安·卡洛斯一世復辟
西哈努克複辟
《尚書·咸有一德》:“伊尹既復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於德。” ——辟: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