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孟

中國北宋畫家

王希孟(1096年—1119年[據傳]),北宋晚期著名畫家,稱得上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時系圖畫院學生,后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用了半年時間終於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

人物生平


生平經歷

王希孟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里江山圖》
據《千里江山圖》卷后蔡京題跋,知其18歲時為徽宗畫院生徒,山水畫創作曾得徽宗親自指導。
政和三年(1113年)之前,創作了這卷《千里江山圖》,此後便無音訊,清人曾推測他完成此畫后不久即去世。
《千里江山圖》是這位天才畫家的唯一傳世作品,今藏故宮博物院。畫用整絹一匹,畫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之景,漁村野市間於其中,並描繪了眾多的人物活動。
據史料記載,王希孟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

個人作品


唯一作品《千里江山圖》卷,此圖賜予蔡京,從其卷后的題跋中得知,此圖為絹本,設色,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全圖以大青綠為基調,山腳、屋牆、水天交接處用深淺各異之赭石色渲染,屋頂用濃黑,人物多粉畫,用筆敷彩精細,輕重濃淡生動活脫,燦爛艷灼,美不勝收,千里江山秀麗多姿,雄偉壯觀。
畫作內容
畫中描寫崗巒起伏的群山和煙波浩淼的江湖。依山臨水,布置以漁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長橋,並穿插捕魚、駛船、行路、趕腳、遊玩等人物活動。形像精細,刻畫入微,人物雖細小如豆,而意態栩栩如生,飛鳥雖輕輕一點,卻具翱翔之勢。山石皴法以披麻與斧劈相結合,綜合了南、北兩派的特長。設色繼承了唐以來的青綠畫法,於單純統一的藍綠色調中求變化。用赭色為襯托,使石青,石綠顏色在對比中更加鮮亮奪目。
《千里江山圖》畫卷表現了綿亘山勢,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飛泉,水村野市,漁船遊艇,橋樑水車,茅蓬樓閣,以及捕魚、游賞、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動。全面繼承了隋唐以來青綠山水的表現手法,突出石青石綠的厚重,蒼翠效果,使畫面爽朗富麗。水、天、樹、石間,用摻粉加赭的色澤渲染。用勾勒畫輪廓,也間以沒骨法畫樹榦,用皴點畫山坡,豐富了青綠山水的表現力。人物活動栩栩如生。充滿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境界的嚮往。
畫作特點
《千里江山圖》絹本大手卷,青綠設色。畫面上江水浩蕩,浩渺天際,應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聳,岩斷崖,卻是北方山景。構圖上充分運用“平遠”、“高遠”、“深遠”的結合,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全圖刻畫工細,水面滿勾峰頭紋,無一筆懈怠。眾物結合比例、透視,布置合理。而山石則以大青綠設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鋪底,然後上石青石綠,層層疊加。石青石綠是礦物顏料,本來覆蓋性就很強,經層層疊加,質感凝重,與整幅畫的墨青、墨綠基調渾然一體,鮮艷而不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