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譯蓮科
觀音譯蓮科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喜生於季節性雨林陰濕的生境,常構成草本地被層常見的成分,特別是山坡下部溝谷邊緣分佈最多,也較高大。所在地為赤紅壤或紅壤,pH值4.5-5.5。早春於根莖上萌發新葉芽,嫩時捲曲成球狀,葉柄逐漸伸長,新葉也隨之開展,逐漸成長,7-8月孢子囊群在葉背上顯現。11月成熟,孢子飛揚,在適宜的環境里長成原葉體。觀音座蓮科僅分佈於雲南金平和屏邊,垂直分佈多在海拔800米以下的闊葉樹林內,尤其常見於山谷鬱閉潮濕處。
中文學名:觀音座蓮科
英文學名:Angiopteris robusta Ching
藥名:強壯觀音座蓮
來源:為觀音座蓮科植物強壯觀音座蓮的根莖。
功效:清肺止咳,消腫散結。
主治:治咳嗽,瘰癧痰核,跌打損傷,骨折。
性味歸經:苦,涼。入肺、肝、腎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15克。
外用:搗敷患處。
別名:強壯蓮座蕨(《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廣西。
考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真蕨植物門厚囊蕨綱比較進化的一目。莖塊狀,葉叢生,其基部各有托葉二片,葉片老化脫落後,托葉仍繼續存經過多年後,許多托葉聯合起來,便形成一個大團塊,好像是一個蓮花座,因此稱為“觀音座蓮”。二回羽狀複葉,葉長可超過2公尺;葉柄綠色多汁,基部具有托葉二片,葉柄基部及小羽片的基部,都具有膨大的葉枕,有些幼葉的葉柄上也有。孢子囊群著生於靠近葉緣的側脈上,短線形。
本目分4科:合囊蕨科、觀音座蓮科、天星蕨科和多孔蕨科。廣泛分佈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前3科中國均有分佈。本目在晚古生代石炭二疊紀就很發育,呈樹蕨狀,具巨大的羽狀複葉。中生代晚三疊世,合囊蕨科和觀音座蓮科也有代表。本目中觀音座蓮科為最大,有3屬,又以觀音座蓮屬種類為多,中國約有50餘種,廣布長江以南各省區及西南,日本也有,生林下溪邊或溝谷邊。其碩大肉質的根狀莖,呈褐色,土名叫山豬肝,含有大量澱粉,可以直接食用或提取澱粉。藥用有安神、祛風濕、解毒、止血等功效。
根狀莖肥大,葉柄基部呈托葉狀,肉質,並以關節和根狀莖相連;葉片通常1-2回羽狀,少為掌狀,羽片或小羽片也以關節著生於葉軸或小羽柄上,葉脈羽狀,少為網狀;孢子囊具數層細胞組成的厚壁,生葉片下面的葉脈上,形成線形或長圓形的分離孢子囊群,或圓形的聚合囊群,孢子囊無環帶。可栽植於庭園作為景觀植物,頗為優美。莖及葉柄含豐富澱粉,可供食用;嫩葉也可炒食或煮食。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喜生於季節性雨林陰濕的生境,常構成草本地被層常見的成分,特別是山坡下部溝谷邊緣分佈最多,也較高大。所在地為赤紅壤或紅壤,pH值4.5-5.5。早春於根莖上萌發新葉芽,嫩時捲曲成球狀,葉柄逐漸伸長,新葉也隨之開展,逐漸成長,7-8月孢子囊群在葉背上顯現。11月成熟,孢子飛揚,在適宜的環境里長成原葉體。觀音座蓮科僅分佈於雲南金平和屏邊,垂直分佈多在海拔800米以下的闊葉樹林內,尤其常見於山谷鬱閉潮濕處。
福建觀音座蓮福建觀音座蓮(Angiopteris fokiensis)觀音座蓮科、觀音座蓮屬的蕨類植物
植株高1.5—3m。根莖塊狀,直立。葉簇生。葉柄粗壯,長約50cm。葉片闊卵形,躍和寬各為60cm以上,二回羽狀複葉。羽片5-7對,互生,狹長圓形,上部的小羽片稍斜向上,披針形,長7-10cm,寬1.5-2cm,下部的小羽片漸縮短,近基部的長僅約3cm,有短柄,頂生小羽片與側生小羽片同形,有柄。孢子囊群著生於近葉緣的細脈兩側,無隔絲。孢子囊大形,具短柄.縫裂。孢子約有145-7500個,四面體型,外壁具小疣狀紋飾或有時成條紋狀或彎曲條狀,周壁具小瘤或光滑。
本屬植物約有200多種,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北至日本。我國約有60多種,主要分佈於雲南、廣東、台灣等省。
常野生於林下溪邊或溝谷。性喜生長於陰濕的環境中,較耐寒。喜溫暖,耐半陰。要求疏鬆、肥沃和排水良好的腐殖土。
原始觀音座蓮(Archangiopteris henryi Christ et Gies.)觀音座蓮科,多年生草本
原始觀音座蓮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高80一120厘米;根狀莖短,近直立肉質,直徑2一3厘米;根粗壯,肉質,光滑。葉簇生,葉柄長40-60厘米,上面有寬溝糟,綠色,草質,中央稍下處有節狀膨大;鱗片多數,狹披針形,棕色,宿存;葉片長40-60厘米,寬17厘米,草質,卵形,一回羽狀;羽片2-4對,頂生一片與側生的同形而較大,長達30厘米,寬6.5厘米,側生羽片對生,斜出,具柄,基部1對長12一15厘米,寬3厘米,其上1對長17一20厘米,中部最寬處4一5厘米,寬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羽柄長1厘米,膨大,具鱗片;葉邊全緣或略波狀,頂部具鋸齒。孢子囊群線形,通直,長10一20毫米,由60-160個孢子囊組成,位於中肋和葉邊之間,彼此被等寬的間隙分開,隔絲紅褐色,細長,節狀,分叉,較長於孢子囊群。
分佈習性:僅分佈於雲南金平和屏邊,垂直分佈多在海拔800米以下。喜生於季節性雨林陰濕的生境,常構成草本地被層常見的成分,特別是山坡下部溝谷邊緣分佈最多,也較高大。所在地為赤紅壤或紅壤,pH值4.5-5.5。早春於根莖上萌發新葉芽,嫩時捲曲成球狀,葉柄逐漸伸長,新葉也隨之開展,逐漸成長,7-8月孢子囊群在葉背上顯現。11月成熟,孢子飛揚,在適宜的環境里長成原葉體。
繁殖栽培:孢子繁殖時應選擇陰濕而溫暖的環境。因人工繁殖較為困難,應進行孢子繁殖和栽培苗株的研究。
應用:瀕危種。本種系蕨類植物中較原始的類型,對研究蕨類植物進化、區系起源等有一定的價值。其姿態奇異,葉片翠綠,是優美的蔭生觀賞植物。
保護價值:本種系蕨類植物中較原始的類型,對研究蕨類植物進化、區系起源等有一定的價值。其姿態奇異,葉片翠綠,是優美的蔭生觀賞植物。
保護措施:雲南屏邊大圍山和金平分水嶺已規劃為自然保護區,有完善管理制度。
繁殖與栽培:觀音座蓮科可以孢子繁殖或栽培苗株。孢子繁殖栽培應選摘陰濕溫暖的生態環境。因人工繁殖較為困難,需進行孢子繁殖和栽培苗株的研究。
觀音座蓮科有食用和葯療的功效。其碩大肉質的根狀莖,呈褐色,土名叫山豬肝,含有大量澱粉,可以直接食用或提取澱粉。藥用價值主要有安神、祛風濕、解毒、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清肺止咳,消腫散結,對咳嗽、瘰癧痰核、跌打損傷、骨折有療效。性味歸經,苦、涼,入肺、肝、腎三經。內服煎湯9-15克,外用時將其搗爛敷於患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