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座蓮
觀音座蓮科觀音座蓮屬植物
觀音座蓮(學名:Angiopteris evecta (J.R. Forst.) Hoffmann)是觀音座蓮科,觀音座蓮屬大形陸生植物。根莖直立,近圓球形,托葉大,革質,葉稍呈革質或極薄,兩面均裸凈,羽狀複葉,小羽片線狀披針形,葉脈平行,單出或分枝。孢子:孢子囊群近緣生,有孢子囊。
分佈於熱帶亞洲及非洲。
觀音座蓮植株一般高大肥碩,形態端莊大方,充滿熱帶風情。葉羽片豐滿,終年鮮綠色,是園林觀賞、居室綠化的優良植物材料。
觀音座蓮
葉簇生,葉柄粗壯肉質,基部擴大成蚌殼狀並相互覆疊成馬蹄形,如蓮座狀。葉柄長50-70厘米,葉片長度通常在50厘米以上,一至二回羽狀,羽片多達10對以上。葉柄長,基部有節;托葉大,革質,宿存;葉稍呈革質或極薄,兩面均裸凈,2-4回羽狀複葉,長可達4米;羽片長達1米,廣展,最下部的最大;小羽片線狀披針形,無柄或有短柄,頂端短尖、漸尖或削尖,全緣或有斜向頂端的鋸齒,基部楔尖、渾圓或截頭狀,有節;葉脈平行,單出或分枝。
孢子囊群近緣生,沒側各有1行,沒群有孢子囊8-18枚。
觀音座蓮
觀音座蓮
觀音座蓮
觀音座蓮
觀音座蓮
白絹病病菌發育溫度在8℃-40℃之間,最適溫度為30℃-33℃,最適pH值為5,9。主要侵染植株幼嫩的拳卷葉及成熟葉片的肉質葉柄基部,植株發病後呈現水漬狀黃褐色至紅褐色濕腐。病斑中心區域稍凹陷,邊緣明顯,感病部位表面布滿白色絹絲狀菌絲,呈放射狀並向土表蔓延,之後菌絲上產生菌核,菌核初為白色,後轉黃色、紅褐色到深褐色,嚴重時整株被害,致使地上部莖葉萎蔫枯死,容易拔起,葉柄易被拉離。
防治方法
1.白絹病的發生與溫度和環境濕度有密切關係,因此栽培過程中要注意對水的控制。在高溫雨季,當溫度高於32℃時,要注意雨後及時排澇,注意通風,降低空氣相對濕度,發現病株及時清除。
2.提高土壤pH值可抑制白絹病病原的發生。可在栽培基質中添加適量草木灰或石灰,將其pH值調至6.5-7.0,並增加硅、鈣等微量元素的含量。
3.栽培基質使用前最好經過太陽暴晒,雖然不能完全殺滅其中的病原菌,但是可以有效防止或減輕疾病的發生。
觀音座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