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

卞之琳創作現代詩歌

《斷章》是現代詩人卞之琳於1935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你”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你”的人來說,“你”則像窗外的明月一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詩徠人將人生哲理與詩歌意象融合起來,表現了自己對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詩人融會了傳統的意境和西方象徵主義的藝術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現代詩風。

作品原文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創作背景


《斷章》創作於1935年10月。據作者自雲,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他滿意,於是抽出來獨立成章,標題由此而來。
作者曾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著重在相對上。”可見詩人主要希望表現一種相對關係,因而創作了此詩。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斷章》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一首短詩。詩人在詩中熔鑄了濃厚的哲學思辨意識。以“斷章”為題,看似一般,實則是妙語雙關。其一是從一首完整的長詩中抽出來的片斷,其二是人類內心那份失落的、難以言傳的情感,而這份內心獨特的感受往往能觸動人類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人徠們常說“好詩可耐百回讀”,而這首短短的四句《斷章》已足夠品讀一生。之所以這首詩會在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的說明,而創造了富於象徵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
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亘古;在玄學的領域裡,如詩人布萊克講的“一粒砂石一個世界”;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斤斤計較於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
詩的前兩句擷取的是一幅白日遊人觀景的畫面。它雖然寫的是“看風景”,但筆墨並沒有揮灑在對風景的描繪上,只是不經意地露出那橋、那樓、那觀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遊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畫把那若隱若現的虛化的背景留待想象,而把畫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風景的橋上人和樓上人的身上,更確切地說,是落在了這兩個看風景人在觀景時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那種極有意趣的戲劇性關係上。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面對著眼前的美景,顯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注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裡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你”。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你”,是什麼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麼深深打動了那顆心,不得而知。這耐思耐品的一“看”,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蕩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那忘情於景的“你”定是個俊逸瀟灑、雲遊天下的少年郎,那鍾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一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一舉一動攪亂了幾多情絲;一個含情脈脈、痴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言不與人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許多這樣的萍水相逢、一見鍾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一廂戀情。而詩人正是在這短短的兩行詩中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恆的寫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人以短短四行“斷章”,便充分表達出了人物內心綿綿的情思,同時又包含著深廣的哲學象徵意義。
李健吾先生曾經認為,這首詩“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詩人自己則明確指出“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對於自己和詩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並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做衝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魚目集〉作者》)實際上,無論是詩人所自陳的“相對”,還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裝飾”,都是對於“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裡的“你”,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在,這裡的“你”,無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定性”的消解。“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相對化”與“客體化”,“確定性”的“喜悅”演變為“相對性”的“悲哀”。如此種種,卻又落人了“詩人”的“觀看”之中,詩作以“你”這樣的第二人稱寫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人了另一重的“相對”。從這首詩中,無疑能夠領略到悲哀、感傷、飄忽、空寂與凄清的複雜情緒。但另一方面,也能從這首詩中領悟到宇宙萬物包括與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互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從而能夠獲得某種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詩句,帶來了極其豐富的感受與啟示。
在藝術上,這首詩所表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複雜的觀念與意緒,但是詩人並未進行直接的陳述與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將詩意間接地加以表現。詩作有著突出的畫面感與空間感,意境深邃悠遠,又有著西方詩歌的暗示性,使得詩歌含蓄深沉,頗具情調。

名家點評

現代文藝評論家李健吾:我們詩人對於人生的解釋,都是在裝飾。(《咀華集》)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葉櫓:《斷章》之所以引人注目,正是因為它提供的那種表面上看來是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一旦進入了詩境,讀者完全可以從中體驗並品味出各自的“意指”。說“裝飾”二字寫盡了“人生的悲哀”,是一種很深層次的對“互為裝飾”這種現象的“虛偽性”入木三分的揭示。而詩人自己解釋的“相對性存在”,也自有他的道理。因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這一部分人同那一部分人之間,的確是一種相對的存在。他們之間看起來互不相關,卻又互為依託。看風景者同時被人作為風景來看,這正是生活中常常出現的風景。詩人這種對於生活的整體性與個體性之間的互為關聯的認識和理解,不可謂不深刻。(《中國現代詩歌名篇賞析》)
廣東技術師範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劉茉琳:所謂“一花一世界”,短短兩句四行詩,卻獨步整個現代新詩界。整首詩將一個相對性的世界融入在一幅精美的平方風景畫中,有橋有月、有人有夢,和諧自然。讀者在不同的境遇與迥異的心境下閱讀這首詩會產生不同的體會與迴響,這就是詩歌闡釋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極大魅力。(《中國現代文學原典導讀》)

作者簡介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蘇溧水,曾用筆名季陵,文學評論家、翻譯家。1929年就讀於北京大學英文系,1930年開始寫詩。1936年與李廣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詩合集《漢園集》,被譽為“漢園三詩人”。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主要詩集還有《三秋草》《魚目集》《十年詩草》等。他早年詩作大多表現對現實的不滿和找不到出路的苦悶,情感抑鬱。其詩想象微妙,筆墨省簡,較晦澀難儲,抗戰爆發后,詩風變得開闊、明朗。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