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刺繡

彝族刺繡

彝族刺繡是彝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傳承先輩文化的一種形式。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刺繡種類繁多、豐富多姿、製作精美、異彩紛呈,是彝族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是彝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008年6月7日,彝族刺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


彝族刺繡
彝族刺繡
作用,宏揚民族文化發展。同時,他們立足當地彝族刺繡服飾的需求,面向國內外對彝族刺繡的需要,聯繫省內外客商銷售彝族刺繡工藝品,不斷為彝族女子拓展市場空間,也為彝族女子在彝族刺繡上創新提供條件,使彝族刺繡既保持傳統也不落伍,隨應時代潮流的方向發展而發展。確保彝族刺繡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有創新,促進特色的彝族刺繡健康快速發展。目前,楚雄州已經形成以10月太陽曆文化園和楚雄州各駐外辦事處、賓館為窗口,以集中設計、分散加工、整體組合為主要形式,帶動全州1000多名婦女參與刺繡的加工開發的產、供、銷一條龍營銷網路。刺繡加工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貧困山區彝族女子的收入,全州僅民族刺繡品開發一項,每年可為當地彝族女子增加50多萬元的收入。
彝族女子善長刺繡,五彩斑斕的眼飾顯示著精深的刺繡技藝。那銀光閃閃,繡花簇簇的滿襟大圍腰,綉滿鮮艷花朵、別緻精巧的花鞋,做工精美的頭帕、飄帶等,都顯示著彝族女子的心靈手巧。每個彝家姑娘都有一個綉制精巧的針線包。用以放花線、花邊及各種綉製圖案。田間小憩或其他閑余時間,她們便習慣飛針走線,綉出幅幅精美圖案。

特點


色彩主要以黑、白、紅、黃、綠、藍為主。彝族先民認為黑色是大地的象徵,是孕育各種動物和植物的母體,屬於雌性物質,同時還含有成熟、莊重、威嚴、主體、主宰之意,是事情和問題的根本;紅色和黃色意義有兩層:一層是象徵紅、黃花朵配合成美麗的顏色之意,另一層是體現出熱情、豪放、勇敢。白色是純潔、善良、輕柔的代表,與污濁、骯髒、狡詐形成對立;藍色是指藍色的天空,認為黑色的大地和藍色的天空是最早“清”與“濁”兩種物質相配后發展起來的一對雌雄統一體物質,她倆相配后又產生了大地上和空中的萬物,這無邊無際的藍色還意味著人們心情舒良、廣闊與自由之意;草綠色是紅色、黃色花朵的母體,指山川、江河和周圍生長的草木。不同的紋樣用色不同用途也不同,其藝術效果也各異。彝族刺繡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藍色作底色。刺繡的紋案主要有:日月、星星、雞冠、雲彩、波浪、牛角、牛眼、鐵環、蟹、羊角、窗格、蕨基、穿山門、雞腸、竹騙、火鐮、馬牙、彩虹等。刺繡手法變化較多,有墊綉、引綉等。

歷史起源


彝族刺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彝族刺繡據考證可以追溯到三國以前,與原始繪畫、記事符號、服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產業規模


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保護力度的加強,彝族刺繡也得到相應的重視,並開闢了一定的市場;由於彝族分佈的差異,各地產業狀況各不相同,有的地方也有規模生產,有的地方只是個人自給自足。

獲得榮譽


2021年6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瀕危狀態


1.由於挑花技術難度大,習藝、製作周期長,成本高,年輕人多不願學,民族服飾多數也從市場上購買電腦機繡的產品,學習傳統挑花技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老藝人相繼去世已經後繼乏人。2.史書記載的“紅綠滿身皆自染”的撒尼花圍腰,是撒尼挑花服飾的精品,是撒尼婦女的嫁妝,現在傳統製作的工藝品大多失傳。據調查,目前石林縣僅存有5件傳統製作精品。3.受外來潮流的影響,許多挑花工藝品正逐漸失去本土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傳統的撒尼挑花工藝品及其製作精髓正趨於消亡。4.民族旅遊工藝品負荷的民族文化信息同樣已日漸消亡,許多從業人員存在著僅僅將工藝品作為商品進行生產、銷售的片面認識。5.倒賣民族文物,包括倒賣上百年以上文物級撒尼挑花珍品的違法行為時有發生,許多民間收藏的挑花珍品流失海外。
彝族刺繡
彝族刺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