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興隆寺

萬壽興隆寺

萬壽興隆寺位於北長街39號,與北海白塔隔街相望。萬壽興隆寺始建於明代,最初為明代兵仗局的佛堂,是供奉兵器的地方,明朝皇帝還經常到這裡舞刀弄棒。它與西苑即中南海內建於平台之上、專供帝王點將發兵的紫光閣,同為皇室耀武揚威的地方。

簡介


萬壽興隆寺
萬壽興隆寺
萬壽興隆寺位於北京西城區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為故宮(紫禁城)的外八廟之一(故宮外八廟為:故宮西的南、北長街上有萬壽興隆寺、福佑寺、昭顯廟、靜默寺、真武廟;故宮東的南、北池子街上有宣仁廟、凝和廟、普度寺)。萬壽興隆寺原為明代兵仗局佛堂,裡邊供放有很多兵器,有皇宮裡的武器樣式庫房之意。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及二十八年(1689年)兩次重修。康熙三十九年(700年)敕改為萬壽興隆寺。寺內有米漢雯重修碑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興隆寺碑、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碑記、乾隆三十二年(1967年)養老義會題名碑以及同治、光緒、宣統年間碑多方。
寺坐西朝東,規模較大。西至中南海。北至慶豐司,南臨后宅衚衕。有房舍200餘間。內有東向殿二進,南向大殿四進,每殿各有配殿。山門石額書萬壽興隆寺,前殿外額曰顯靈塵世,殿中額曰摩利支天,中殿額曰興隆寺,皆聖祖御書。現匾額不存,建築尚可窺原貌。解放后曾為老年太監的集中住所。由政府供養,其中不乏有學識的太監,留傳了有關宮中軼事的筆記。
當時有些權監們為了解決太監晚年貧困無儀的慘景,倡導成立了太監的“自養”組織。如“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就是乾隆年間,由乾清宮督領侍劉鈺、副侍蕭雲鵬等人倡立的,並在南郊置地二百一十畝。萬壽興隆寺內原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碑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養老義會題名碑“等,為這段史實的極好佐證。又清末太監信修明在遺著《老太監的回憶》中雲”余創立恩濟慈保古會於此(即萬壽興隆寺),救濟失業太監。“舊時興隆寺不僅可以停靈、辦喪事,還可以寄存“壽材”即空棺,也是寺里的一項收入。現為民居。現已公布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名字的由來


萬壽興隆寺
萬壽興隆寺
到了清代,因為康熙皇帝的生母出生於此,萬壽興隆寺興盛一時,於康熙二十年和康熙二十八年兩次重修,並在1681年改為佛寺,稱興隆寺,現寺門上方匾額題字的萬壽興隆寺五個字,就是康熙皇帝的親筆。但是到了清末,萬壽興隆寺已經敗落不堪了,由於萬壽興隆寺緊傍著紫禁城,就在西華門外,來去方便,因而成了年老而從宮中放出來的太監居住的場所,新中國成立時,萬壽興隆寺是北京市惟一還住有養老太監的寺廟。
現在的萬壽興隆寺雖然還保存著當年寺廟山門的舊貌,但內里早已經成了居民大雜院,變得雜亂不堪了,可喜的是大的規制還可尋。殿頂的黃琉璃瓦,房檐下的彩繪,還在彰顯著過去的顯赫地位。

現狀與保護


萬壽興隆寺
萬壽興隆寺
現在該寺雖為民居,但其殿宇房屋大多保存完好。寺內的古樹名木主要有古銀杏、古柏、古槐等。尤其是後院北殿前東西高聳著兩棵巨大的雌雄古銀杏,它們都高達20多米,東邊的一棵雄株胸圍達3米,西邊的一棵雌株胸圍達2.5米,它們為清代康熙年間遺物,距今已三百多年,為一級保護古樹。現兩棵古樹仍是生機盎然,雌株每年金秋都是碩果累累。這兩棵樹是西城區的“古銀杏之最”,不過,它們鮮為人知。中路後院落的兩棵高大古柏綠冠如蔭、蒼翠青蔥。萬壽興隆寺現為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五期間,西城區計劃騰退文保單位院落47處。這些院落和廟宇既是文保單位,又是民居大雜院。但它們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有的還和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關。所以騰退工作重新修建意義重大。在這次的騰退工作中,位於西城區(北海公園南邊)北長街北頭路西的清代古剎萬壽興隆寺也在騰退之列,騰退之後,將進行修繕,萬壽興隆寺待復修開放后,將為京城又添一景,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