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周至元的結果 展開

周至元

中國科學院山東分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周至元(1910—1962),原名周式址,自稱伴鶴頭陀。

自幼嗜書成癖,十餘年的苦讀,勤於詩作。

簡介


自幼嗜書成癖,十餘年的苦讀,為他後來的著述奠定了基礎。更注重自學苦讀。他在《自述》中云:“總角年華漸喜書,苦攻墳典事三餘;痴情更較蠹魚甚,燈火常親子夜初。”其勤奮苦讀從中可見一斑。他平日喜讀中醫典籍,曾自修成醫,治病一方,並以此為生。他生平尤重家鄉歷史,並取得豐碩的成果。
周至元一生勤於詩作,尤以七律見長,平素觀感交遊無不述之於詩,所作收於《頭陀吟草》、《懶雲詩存》。
其詩作大致可分四類:一為懷古,如《田橫島》、《於七墓》、《明妃》、《讀黃培含章館詩集有感》等。二為感事,此類詩多寫於日寇侵華期間,因事而作,慨嘆國事多艱而心繫民族安危,如《遼事雜感》六首等。三為詠物,多寫於游嶗時,詠物寄情,如《玉龍瀑》、《耐冬》、《明霞洞道中》等。四為抒懷,如《懶雲集》、《詩癖》等。

愛好


周至元酷愛祖國山水,曾自稱“債多詩酒償猶易,癖有煙霞醫卻難。”他自16歲開始考察嶗山,前後三十餘年,深入嶗山數十次,每次進山,少者十餘日,多則逾月,足跡遍及嶗山全境。在遊覽考察時,把所見所聞隨手整理成篇,然後對照前人所記一一核訂。為了糾謬補缺,1934年他將自己所得嶗山資料整理成篇,出版了《嶗山小乘》和《游嶗指南》。
此後,他有感於舊嶗山志和有關文字過簡,並有遺漏和謬誤,為了“昭山之靈而發國之光”,便立志要編寫一部全面、完整、準確的《嶗山志》。為此,他不滿足原有的歷史紀錄,也不輕信無據的傳說和軼聞,開展了對嶗山的一峰一石、一泉一瀑的考察。凡是應該入志而有價值的資料,他都要親臨考察,慎密求證,力求言而有據。
1938年日寇侵佔嶗山後,殘酷鎮壓中國同胞,入山考察只能暫停。他於1940年春,利用行醫工作之餘,拿出妥善保存的積稿,夜以繼日,整理編寫。歷時三年,三易其稿,終成《嶗山志》初稿。在戰亂年代,此稿難以付印成書。
1962年,周至元病逝於濟南,臨終前則叮囑子女:“嶗山之名已重於世,《嶗山志》為二嶗之文獻所系,吾知不久必有參古夷之士,為之刊布流傳無疑,余老且多病,恐不及見,希予售藏以待焉。”他的子女沒有辜負他的期望,歷經千辛萬苦,冒險保存,《嶗山志》手稿得以保存下來。在盛世修志的大好形勢到來之際,歷經周折,終由齊魯書社於1993年刊行。周至元去世后,由其女周學順四處奔波,將其遺稿編輯成書。

研究


周至元對鄉土歷史的研究,也頗有造詣。1959年他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山東分院歷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60年又被中國歷史學會山東分會發展為會員。其著述有《即墨黃培文字獄資料》、《辛亥革命即墨光復始末》、《於七抗清史略》、《鄭康成生平簡介》等。1962年2月6日,病逝於濟南。1993年,其遺作《嶗山志》由齊魯書社出版。

主要貢獻


嶗山有志始自明季,由即墨黃宗昌創修,周至元乃繼黃《志》而作。體例比前完備,內容翔實。前有山大教授黃公渚於1953年作序,盛讚周至元以愛國之情來修志:“志嶗山者,元以前無征,明季即墨黃宗昌侍郎始創為之;清季周榮珍《鰲山志略》、王葆崇《鰲山採訪錄》,囿於見聞,乖志乘之體。即墨周至元先生,今之積學士也。……君敬恭桑梓,留心國故,嘗助桐廬袁道沖先生修《膠澳志》。因得踵事裒集,別錄成斯志。”是志問世后,向為人們所稱道,無論內容之豐富,還是考索之詳盡,以及考證之準確,尚未有出其右者。
是志獨到之處,還在於突出時代特色。在記述自然地理的基礎上,著重收錄人文地理。嶗山為青島的轄地,建國前,青島可說是舊中國的一個縮影,曾經遭受德國和日本兩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侵佔。是志尤重人民反抗侵略的資料記述,其中載錄:“民國三年,日人攻青島,由仰口登陸,沿山騷擾尤甚。”“二十六年,中日戰起,義軍起。二十七年,李先良率兵入嶗山,組織青保大隊以抗日。二十八年,日人炸山外諸村,王哥庄被毀尤巨。三月入深山,到處焚燒,殺道人四名。”
總之,周至元利用一手資料纂修的山志,不僅以體例完備而著稱,而且收錄反帝愛國資料十分翔實,並具有教化功用。其愛國之情,在字裡行間,隨處可見。

學術論著


有《即墨黃培文字獄》、《於七抗清史略》、《辛亥革命即墨光復始末》、《鄭康成生平簡介》等。他尤鍾情嶗山,往游多次,並隨作筆記,積累資料。1934年,他的《嶗山小乘》和《游嶗指南》刊行,1959年《嶗山名勝介紹》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刊印,1993年《嶗山志》由齊魯書社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