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支那虎

食肉目貓科動物

印度支那虎(學名:Pantheratigrisssp.corbetti):簡稱印支虎。是老虎的一個亞種。印支虎已經成為21世紀以來數量下降最快的虎亞種,估計在2016年的總量可能已經不足400隻。雄性平均體重180公斤,全長2.7米。與孟加拉虎相比,它們的體形較小,毛色更深,身上的條紋更短、更窄;而胃部、咽喉和兩頰有較大的白色斑痕。

其中一種學名“corbetti”是為了紀念英國自然學家吉姆·科比特(JimCorbett),因此印度支那虎又被稱為科比特虎。印度支那虎的體型在老虎家族中排行第四,在現存的老虎亞種中則排第三,體型相當於非洲雄獅。它從馬來亞虎分裂並於2004年被認為是不同的亞種。

棲息於森林,草原,山地和丘陵。有在高大的草叢和樹叢間偽裝棲息的能力,是獨居動物。它們具有明顯的領地意識,其社交性只出現在交配季節。不允許在其領域內有同性的其他同類。肉食性,主要捕食中型和大型有蹄類野生動物。例如水鹿、坡鹿、野豬,蘇門羚、白臀野牛和大型牛科動物。主要分佈在中南半島、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和中國的西南地區。

形態特徵


印度支那虎
印度支那虎
印度支那虎雄虎全長2.55-2.85米,體重150-195千克;雌虎全長2.30-2.55米,體重100-130千克。是老虎亞種中體形較小的一種。而毛色更深,身上的條紋更短、更窄;而腹部、咽喉和兩頰有較大的白色斑痕。
虎的體態雄偉,毛色綺麗,頭圓,吻寬,眼大,嘴邊長著白色間有黑色的硬須,長達15厘米左右。頸部粗而短,幾乎與肩部同寬,肩部、胸部、腹部和臀部均較窄,呈側扁狀,四肢強健,犬齒和爪極為鋒利,嘴上長有長而硬的虎鬚,全身底色橙黃,腹面及四肢內側為白色,背面有雙行的黑色縱紋,尾上約有10個黑環,眼上方有一個白色區。
徠乍一看,該亞種非常類似其他老虎,而毛色更深,身上的條紋更短、更窄;而腹部、咽喉和兩頰有較大的白色斑痕。但細緻觀察體表面的毛皮顏色為深橙色或金黃色,其形成的條紋狹窄,不如孟加拉虎的粗闊。

生活習性


印度支那虎有在高大的草叢和樹叢間偽裝棲息的能力,是獨居動物。它們具有明顯的領地意識,其社交性只出現在交配季節。不允許在其領域內有同性的其他同類。
印度支那虎生活在熱帶乾燥和潮濕的落葉林,主要活動于山區的樹林深處,肉食性,以水鹿、坡鹿、野豬、和大牛科動物為食。偶爾捕獵豹子和熊。當食物短缺時,也吃魚和烏龜。

分佈範圍


主要分佈在中南半島、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和中國的西南地區和墨脫縣。但自2007年以來在中國沒有再發現該亞種的活動蹤跡。

生長繁殖


印度支那虎一年四季皆可繁殖,只要它們達到性成熟,雌虎約3.5歲,雄虎約5歲。但最常見的多在4月初至11期間交配。懷孕期3.5個月,大約103天。雌虎一胎最多可產7個虎崽。虎崽出生耳朵和眼睛都是處於關閉狀態,但只需要幾天來就可以開始運作。幼仔由它們的母親餵養18-28個月。在野外壽命約20年。
這個亞種近親繁殖最常見,就是通過直接的血統遺傳關係的個體之間的交配,從而導致虛弱和有缺陷的基因,降低精子生產、生育和不育的問題。因此,幼仔死亡率的非常高,為35-73%。

保護現狀


印度支那虎
印度支那虎
由於許多印度支那虎的活動區域是國家邊界處的偏遠森林,進入到印度支那虎生活的地區往往受到限制,生物學家獲得有限的許可證進行實地調查,還有很多東西關於這些老虎在野外的狀態和生活狀況不被了解。據估計,如今現存的野生印度支那虎數量只有1200到11800隻。
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湄公河下游的森林可作為棲息地和獵物基地,存在有重新引入老虎的可能性。寮國南部和越南中部也有野生虎種群恢復的潛力。
中國雲南省在保護印支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截至2012年底,雲南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156個,總面積281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7.1%。特別是在虎分佈區建立了西雙版納、南滾河、黃連山、金平分水嶺、高黎貢山、銅壁關等6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將印支虎等瀕危動物作為重要的保護對象加以保護。
2009年2月,勐臘縣勐臘鎮曼納傘村委會大臭水小組的村民在附近的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尚勇子保護區,射殺了一隻印支虎。2009年12月21日,勐臘縣人民法院對非法獵殺“印支虎”案一審宣判。
2016年,據最新科考調查,柬埔寨的印支虎已經功能性滅絕,正計劃從鄰國引進7隻印支虎以恢復野生種群。另外,寮國、越南境內的種群也已岌岌可危。越南在2016年沒有發現野生的活體。緬甸擁有的數量在2015年估計大約只剩下85隻。泰國的種群也面臨生存危機。印支虎已經成為近年來數量下降最快的虎亞種,估計在2016年的總量可能已經不足400隻,亟待加強保護與種群數量的恢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1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由於許多印度支那虎的活動區域是各國家邊界處的偏遠森林,進入到印度支那虎生活的地區往往受到限制,生物學家獲得有限的許可證進行實地調查,還有很多東西關於這些老虎在野外的狀態和生活狀況不被了解。據估計,現存的野生印度支那虎數量只有1200-11800隻。
印度支那虎與其他虎亞種相比,其地位鮮為人知,但其下降程度非常嚴重,接近極度瀕危的臨界值。直到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老虎被認為在該地區分佈廣泛,但研究很少。然而,截止2010年,東南亞的廣大地區沒有發現老虎,沒有證據表明柬埔寨或越南有老虎繁殖;緬甸只有一個潛在的生存種群在湖南谷野生動物保護區(HukaungValley),寮國只有一個確認的老虎種群,不到20個成熟個體。根據政府對國家老虎種群的估計,亞種種群為352個:泰國(200個)、緬甸(85個)、越南(20個)、柬埔寨(20個)和寮國(17個)(GTRP2010)。中國(雲南省和西藏梅多格縣)的記錄很少,老虎可能不是留居,而是依賴於與印度和緬甸的跨界保護區(2010年)。然而,這些國家的估計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推測性的,這些國家已確認的受保護種群中的老虎數量明顯較低,總共有202隻:泰國185隻和寮國17隻。在柬埔寨,儘管進行了大量的調查,但自2005年以來,只有少數幾個確認的老虎記錄(2010年)。在越南,自1997年以來,老虎就沒有被攝像機捕捉過(截止2010年)。在世界上最大的老虎保護區——緬甸的HukaungValley,相機捕捉調查只發現了6隻個體老虎,由於缺乏數據,因此對7-71隻成年和亞成年老虎進行了廣泛的估計,得出結論認為,由於高強度活動的老虎數量,“可能會導致數據的下降。”對獵物和老虎的研究”。2007年,該亞種被評估為瀕危物種,總數遠低於2500隻,單個亞種不超過250隻,並且持續下降。它似乎正在接近極度瀕危的臨界值,並將對其進行全面評估,以確定它確實符合這些標準,以進行下一次紅色名單更新。
寮國、越南境內的種群已岌岌可危。緬甸擁有的數量在2015年估計大約只剩下85隻。泰國的種群也面臨生存危機。印支虎已經成為數量下降最快的虎亞種,估計在2016年的總量可能已經不足400隻,亟待加強保護與種群數量的恢復。

保護措施

中國雲南省在保護印支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截至2012年底,雲南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156個,總面積281萬公頃,佔全省國土面積的7.1%。特別是在虎分佈區建立了西雙版納、南滾河、黃連山、金平分水嶺、高黎貢山、銅壁關等6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將印支虎等瀕危動物作為重要的保護對象加以保護。
2016年,據最新科考調查,柬埔寨的印支虎已經功能性滅絕,正計劃從鄰國引進7隻印支虎以恢復野生種群。世界自然基金會認為,湄公河下游的森林可作為棲息地和獵物基地,存在有重新引入老虎的可能性。寮國南部和越南中部也有野生虎種群恢復的潛力。

滅絕原因


瀕危原因

砍伐森林導致的棲息地喪失是印度支那虎種群數量減少的罪魁禍首。狩獵被列為主要威脅,其次是資源開採(木材,石油和天然氣,礦物等)的特許權持續導致棲息地退化的威脅。
2009年2月,勐臘縣勐臘鎮曼納傘村委會大臭水小組的村民在附近的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尚勇子保護區,射殺了一隻印支虎。2009年12月21日,勐臘縣人民法院對非法獵殺“印支虎”案一審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