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科

牛科類動物

牛科(Bovidae):該科動物的角中空,不分叉,固定不脫落;為放牧或吃嫩葉的動物,常見於東、西半球的草原、灌叢地或沙漠地區;多數品種成大群生活;肩高差別很大,從25厘米高的羚類到2米高的美洲野牛,約有138種(包括家牛、綿羊、山羊),其中有些種類對人類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其他的如大角羊和有些羚羊則為狩獵對象,以獲取其肉、角或皮。

牛科是有蹄類中最成功最進步的一科,包括現存半數的有蹄類。牛科多雌雄均有角,骨心和角鞘終生生長,門齒和犬齒均退化,反芻功能完善。牛科種類繁多,其科以下的分類爭議也多,可以分成多個亞科和族。牛科並非起源於非洲,但是現在在非洲卻最為繁盛,其中有些亞科是非洲所特有,有些雖非非洲所特有,但是在非洲的種類最豐富。在非洲之外,亞洲牛科的種類也較豐富,歐洲和北美洲也有少數,而南美洲和大洋洲沒有原產的牛科動物。牛科除了牛亞科的牛族統稱為“牛”,羊亞科的羊族統稱為羊外,其它多統稱為羚羊。

物種簡介


起源

牛科動物起源於中新世,是由原古鹿類分化的一支混雜而進步的支系,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向著很多複雜的適應輻射方向發展,歐亞大陸是它們早期發展的區域,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中部和東部地區是早期偶蹄類輻射的中心地區,很多牛科動物的化石在中國的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地層中被發現,包括原始牛、水牛、野牛、羚羊和轉角羚羊等。
在中新世時期的北美洲出現了叉角羊,是牛類分化出來的一支,體形似鹿,它們既有扁平而彎曲且不脫落的角,又有鹿角似的分叉結構,現在大部分種類已經絕滅,仍然生活在北美洲大陸的叉角羚則是叉角羊分化中殘存的種類,被看作是介於鹿類與牛、羊類之間的一個類型。

生物特點

在牛科動物中,一般將牛屬、水牛屬、倭水牛屬、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的動物統稱為牛類,共有大約16種。牛類是哺乳動物中最後出現的一個類群,很可能起源於原始的羚羊類,隨著進化過程,體形演變為高大而健壯,四肢粗壯,達到頂點的便是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牛類的共同特點是雄獸和雌獸頭上都有表面光滑的角,並且緊靠著枕骨的兩側長出,角的基部遠遠地分開,吻邊沒有毛,尾巴較長,末端有簇毛串,眼睛前面和趾間沒有臭腺,雌獸有4個乳頭等。
牛屬中共有8種,其中包括家牛和它的祖先原牛瘤牛。現在世界上大約飼養著11億隻家牛,大約500個品種,依照其用途分為乳用種、肉用種、肉乳兼用種和肉用與勞役兼用種等。一般認為歐洲系的家牛是在大約7000年以前由生活於歐洲及非洲北部的原牛經過人工飼養、培育而成的,原牛體形雄偉,頸部有小的肉垂,頭頂有飾毛,從前的數量很多,後來隨著森林被大量採伐而逐漸減少,並於1627年絕滅。亞洲系的家牛的祖先可能是生活於印度的瘤牛,這兩個家牛系是否同種尚不清楚,但家牛都是它們的後代,以及它們的雜交品種,共同特點是角的橫斷面都呈圓形,背部低平,有13對肋骨等。

形態特徵


牛科
牛科
牛科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都已經退化,但還保留著下門牙,而且下犬齒葉門齒化了,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琅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后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為了貯存草料、躲避敵害,它們的胃在進化中形成了4個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還具有“反芻”的習性,使食物能夠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角與鹿類有極其明顯的區別。通常情況下,1歲以後的雄獸和雌獸的頭骨上都長有一對粗大的角,角的形狀在各種之間有所不同,但都是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外邊包著一層角質套,角質套可以脫下,角內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角”,牛科動物也因之被稱做“洞角”動物。角不分叉,外面還有一層堅硬的角套,角套為空心,套在骨質的角心上,並且隨著角心的生長而擴大,所以也把它們叫做“洞角類”。與鹿類具有的實角不同,牛科動物的角上沒有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長。除了北美洲的叉角羚羊的角是分叉的,而且每年換角套外,一般牛類的洞角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而且不更換角套。

分佈範圍


牛亞科

牛亞科
牛亞科
牛亞科(Bovinae)是分佈比較廣泛的亞科,也是僅有的可見於非洲和亞洲之外的兩個亞科之一,但是分佈中心還是在非洲和亞洲南部,其中亞洲東南亞還有新種被發現。
牛亞科多體型較粗壯,其中包括有角類中體型最大的成員,不善於奔跑。牛亞科可分成牛族(Bovini)、藍牛羚族(Boselaphini)和藪羚族(Tragelaphini)。
牛族包括現存有6個屬,其中多種馴化成了家畜:牛屬(Bos)是牛族最大的一屬,野生種類分佈現局限於亞洲南部、東南部一帶,北到青藏高原、南到爪哇,其中氂牛(Bos mutus)生活於青藏高原,其它現存牛屬成員除了家畜外均生活於熱帶森林和林地。水牛屬(Bubalus)僅水牛(Bubalus bubalis),也有人分出不同的種,已經被馴化成家畜,另有少數種群生活與南亞和東南亞的少數地區。水牛屬史前曾經到達中國北方地區。倭水牛屬(Anoa)是牛族中體型最小的成員,有3種,分別分佈於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和菲律賓的民都洛島,數量稀少。非洲野牛屬(Syncerus)僅非洲野牛(Syncerus caffer),分佈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稀樹草原和森林地帶,是非洲僅有的牛屬動物,也有人將熱帶雨林中的分出單獨的赤水牛((剛果野牛)Syncerus nanus),二者外形和習性均有一定差別。野牛屬(Bison)是唯一分佈非洲和亞洲以外的牛亞科成員,包括美洲野牛和歐洲野牛s兩種,歐洲野牛數量稀少,現處於半野生狀態,美洲野牛曾經是美洲數量最多的大型動物,但一度幾乎被捕殺殆盡,經過保護得到了恢復。
藍牛羚族為南亞的特產,有藍牛羚(Boselaphus tragocamelus)和四角羚羊(Tetracerus quadricornis)兩種,藍牛羚是亞洲體型最大的羚羊,四角羚羊則是唯一有四個角的羚羊。藪羚族是非洲的特產,其中德氏大羚羊(Taurotragus derbianus)世界上最大的羚羊,體型和牛相當,紫羚羊(Boocercus euryceros)則是最大與最漂亮的森林羚羊。

羊亞科

羊亞科
羊亞科
羊亞科(Caprinae)是牛科分佈最廣,成員最複雜的一個亞科,成員之間體型和習性相差較大,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族,其分法有一定的爭議。羊亞科成員多生活於高原山地,其分佈中心是亞洲腹地,在歐洲和北美也能見到,而在牛科最豐富的非洲則只見於北部地區。
高鼻羚羊族(Saigini)成員有膨大的鼻子,適合快速奔跑,有人將其歸入羚羊亞科。高鼻羚羊族包括分佈於中亞的高鼻羚羊和分佈於青藏高原的藏羚羊,二者均可結成媲美非洲的大型羚羊群,但前者因為羚羊角的藥用價值而被捕捉,在中國境內已經滅絕,後者因為產高質量的羊絨而被捕殺,日趨瀕危。
羊牛族(Ovibovini)成員的體格粗壯似牛,毛長而適應寒冷生活,現存兩種,麝牛分佈於北極地區,是分佈最北的有蹄類,羚牛又稱扭角羚,分佈於中國西南山地和鄰近國家的山地。
羊羚族(臆羚族、斑羚族)(Rupicaprini(Naemorhedini))體型略似羚,多生活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山地,如鬣羚又稱蘇門羚,是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山地較常見的大型動物,斑羚在中國分佈廣泛,在北京郊區也能見到。羊羚族有兩種分佈於亞洲以外,其中臆羚分佈於歐洲和近東地區雪羊分佈於北美洲西北部,也有人將這兩種亞洲以外的羊羚類歸入羊族。
羊族(Caprini)有4屬,均是一些非常適應山地生活的動物:綿羊屬(Ovis)是分佈最廣的羊,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山地都能見到,以角大而成螺旋形為特徵,其中家畜綿羊(Ovis aries)因出產羊毛而被廣泛飼養,亞洲中西部的赤盤羊(Ovis orientalis)可能是家畜綿羊的野生祖先,中國產的盤羊(Ovis ammon)則是綿羊屬體型最大的一種。山羊屬(Capra)以嘴下有須為特徵,主要分佈於歐亞大陸的山地,另有西敏羱羊(Capra walie)分佈於非洲衣索比亞的西敏,是非洲僅有的兩種野羊之一,數量非常稀少。西敏羱羊常被當作是羱羊(Capra ibex)的亞種,羱羊又稱北山羊,分佈廣泛,中國西北也能見到。家畜山羊(Capra hircus)比綿羊更能忍受惡劣的環境,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其祖先可能是中近東一帶的野山羊(Capra aegagrus)。非洲的另一種亞羊是蠻羊(Ammotragus lervia),是蠻羊屬的唯一代表,分佈於北非,雄羊頸下有長須。有兩屬野羊是亞洲的特產,岩羊屬(Pseudois)有2種,岩羊分佈於中國西南部和西北南部及中亞一些山地,倭岩羊是較新承認的種,特產於中國西南。塔爾羊屬(Hemitragus)有3種,雄性身披長毛,分佈於南亞和西南亞的山地,其中喜馬拉雅塔爾羊也見於中國西藏最南部。

霓羚亞科

霓羚亞科
霓羚亞科
霓羚亞科(Cephalophinae)是非洲的特產,主要為適應森林生活的小型羚羊,性格謹慎膽小,遇到危險便鑽入樹叢中。有些霓羚身上有美麗的花紋。

馬羚亞科

馬羚亞科
馬羚亞科
馬羚亞科(Hippotraginae)是大型羚羊,主要產於非洲,少數可見於中東,史前則分佈較廣。馬羚亞科又科分為馬羚族(Hippotragini)和葦羚族(Reduncini),馬羚族體型大而略似馬,角長,有些種類適應乾旱地區生活,其中阿拉伯長角羚(Oryx oryx)分佈於阿拉伯半島和伊拉克一帶的荒漠中,是馬羚亞科唯一分佈於亞洲的成員。葦羚族多分佈於多水地區,有些種類水性很好,如水羚(Kobus ellipsiprymnus)和驢羚(Kobus leche)。葦羚族有時單成立一個亞科。

絹羚亞科

絹羚亞科
絹羚亞科
絹羚亞科(Alcelaphinae)是善於奔跑的大型羚羊,特產於非洲,角彎曲似牛角,體格健壯。絹羚亞科中最著名的當屬黑斑牛羚(Connochaetes taurinus),又稱角馬,廣佈於非洲東非和南非各地,是非洲原野上最常見的大型動物之一,常出現於電視上,有隨著季節遷徙的習性。而南非的白尾牛羚(Connochaetes gnou)則野生的已經滅絕,只有一些處於半野生狀態的保存了下來。絹羚亞科有時作為族併入馬羚亞科。

羚羊亞科

羚羊亞科
羚羊亞科
羚羊亞科(Antilopinae)是中小型的羚羊,又可分成羚羊族(Antilopini)和新小羚族(Neotragini),二者也常分別作為獨立的亞科。羚羊族主要分佈於非洲,其中跳羚(Antidorcas marsupialis)和湯氏瞪羚(Gezella thomsoni)等屬於非洲最常見的羚羊之一,和黑斑牛羚一樣可以結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獸群。羚羊族有部分成員分佈於亞洲,其中中國有原羚屬(Procapra)的3種以及鵝喉羚(Gezella subgutturosa)。新小羚族是一些體型非常小的羚羊,其中倭新小羚(王羚)(Neotragus pygmaeus)是體型最小的羚羊,也是體型最小的偶蹄類之一。新小羚族除了體型極外,多眼睛較大,角細小,特產於非洲。

下級分類


牛科( Bovidae)
中文名稱分類(學名)
一、高角羚亞科Aepycerotinae
1.高角羚屬Aepyceros
二、狷羚亞科Alcelaphinae
1.狷羚屬Alcelaphus
2.角馬屬Connochaetes
3.轉角牛羚屬Damaliscus
4.禮氏狷羚屬Sigmoceros
三、羚羊亞科Antilopinae
1.沙羚屬Ammodorcas
2.跳羚屬Antidorcas
3.印度羚屬Antilope
4.大耳羚屬Dorcatragus
5.瞪羚屬Gazella
6.長頸羚屬Litocranius
7.犬羚屬Madoqua
8.島羚屬Neotragus
9.山羚屬Oreotragus
10.侏羚屬Ourebia
11.原羚屬Procapra
12.小岩羚屬Raphiceros
四、牛亞科Bovinae
1.美洲野牛屬Bison
2.牛屬Bos
3.藍牛屬Boslaphus
4.水牛屬Bubalus
5.非洲水牛屬Synceros
6.非洲林羚屬Taurotragus
7.四角羚屬Tetracerus
8.林羚屬Tragelaphus
五、麂羚(小羚羊)亞科Cephalophinae
1.小羚羊屬Cephalophus
2.普通小羚羊屬Sylvicapra
六、馬羚亞科Hippotraginae
1.馬羚屬Hippotragus
2.長角羚屬Oryx
3.旋角羚屬Addax
七、羊亞科Caprinae
1.藏羚屬Pantholops
2.高鼻羚羊屬Saiga
3.鬣羊屬Ammotragus
4.羚牛屬Budorcas
5.山羊屬Capra
6.塔爾羊屬Hemitragus
7.鬣羚屬Naemorhedus
8.雪羊屬Oreamnos
9.麝牛屬Ovibos
10.盤羊屬Ovis
11.岩羊屬Pseudois
12.岩羚羊屬Rupicapra
八、葦羚亞科Reduncinae
1.水羚屬Kobus
2.葦羚屬Redunca
九、短角羚亞科Peleinae
1.短角羚屬Pel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