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鵂鶹

鴞形目鴟鴞科動物

領鵂鶹(學名:Glaucidium brodiei)體長14-16厘米,體重40-64克。面盤不顯著,沒有耳羽簇。上體為灰褐色而具淺橙黃色的橫斑,後頸有顯著的淺黃色領斑,兩側各有一個黑斑,特徵較為明顯,可以同其他鵂鶹類相區別。下體為白色,喉部有一個栗色的斑,兩脅還有寬闊的棕褐色縱紋和橫斑。

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灌叢地帶,除繁殖期外都是單獨活動。主要在白天活動,中午也能在陽光下自由地飛翔和覓食。

外形特徵


領鵂鶹上體灰褐色,遍被狹長的淺橙黃色橫斑。頭部較灰。眼先及眉紋白色,眼先羽干末端呈黑色須狀羽,無耳簇羽,面盤不顯著。前額、頭頂和頭側有細密的白色斑點,後頸有顯著的棕黃色或皮黃色領圈,其兩側各有一黑色斑紋。肩羽外翈有大的白色斑點,形成2道顯著的白色肩斑,其餘上體包括兩翅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暗褐色具棕色橫斑。飛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外翈均具棕紅色斑點,內翈基部具白色斑,越往內白色斑越大,到最內側飛羽則成橫斑狀。尾上覆羽褐色,有白色橫斑及斑點,尾暗褐色具6道淺黃白色橫斑和羽端斑。頰白色,向後延伸至耳羽後方。頦、喉白色,喉部具一道細的栗褐色橫帶,其餘下體白色,體側有大型褐色末端斑,形成褐色縱紋。尾下覆羽白色,先端雜有褐色斑點。覆腿羽褐色,具少量白色細橫斑。跗蹠被羽。
虹膜鮮黃色,嘴和趾黃綠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40-52g,♀53-64g;體長♂132-175mm,♀145-164mm;嘴峰♂10-11mm,♀10-12mm;翅♂80-86mm,♀86-90mm;尾♂52-59mm,♀56-66mm;跗蹠♂17-22mm,♀19-2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緣灌叢地帶。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外都是單獨活動。主要在白天活動,中午也能在陽光下自由地飛翔和覓食。飛行時常急劇地拍打翅膀作鼓翼飛翔,然後再作一段滑翔,交替進行。黃昏時活動也比較頻繁,晚上還喜歡鳴叫,幾乎整夜不停,鳴聲較為單調,大多呈4音節的哨聲,反覆鳴叫。休息時多棲息於高大的喬木上,並常常左右擺動著尾羽。主要以昆蟲和鼠類為食,也吃小鳥和其他小型動物。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不丹、汶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產地不確定:孟加拉國。
中國國分佈於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和台灣等地。
領鵂鶹分布圖
領鵂鶹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喜馬拉雅山西北部和印度北部阿薩姆邦,繁殖期為3-7月,但多數在4-5月產卵。通常營巢於樹洞和天然洞穴中,也利用啄木鳥的巢。每窩產卵2-6枚,多為4枚。卵為白色,呈卵圓形。大小為28-31.5mm×23-25mm。

亞種分化


領鵂鶹(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分 布
1領鵂鶹指名亞種Glaucidium brodiei brodiei分佈於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脈,西藏東南部,印度支那中部和南部,中國的中部和東部(包括海南),南到馬來西亞。
2領鵂鶹台灣亞種Glaucidium brodiei pardalotum分佈於台灣。
3領鵂鶹蘇門答臘亞種Glaucidium brodiei peritum分佈於蘇門答臘。
4領鵂鶹婆羅洲亞種Glaucidium brodiei borneense分佈於婆羅洲。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2021年2月1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公布,領鵂鶹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