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賢山
位於廣陽鎮北5公里許
三賢山位於廣陽鎮北5公里許。海拔553米。相傳劉秀起兵南陽,曾被王莽軍隊追至此山,危急時被在此修道的魏伯陽徠、燕子齡、閆子奇鼎力相救,得以脫險,后光武帝建成霸業,封三道人為“三賢”,賜該山為“三賢山”。自此,三賢山香火大盛。清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時御賜楹聯一幅:“出南頂越萬峰惟悅此山,還西淮居三賢獨樂得天”,橫批為“伏牛聖觀”,並撥重金修葺道觀。三賢山原有建築有:五極天尊殿、聖宮聖母殿、祖師殿、老姆殿、關公殿、玉皇殿、雲端姆殿等三十餘間,文革時被拆。改革開放后,山上建築亦漸次恢復,遊人甚多。該山道人熬制的“益母膏”為補血養氣之神品,聞名遐邇。
三賢山
據載,道觀建於公元39年,(時東漢光武帝15年)。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起兵於南陽。一天,被王莽追至此山,在情況危急之時,被在此修道的魏伯陽、燕子齡、閆子奇鼎力相救,使光武帝得以脫險。后光武帝霸業建成,為感謝三位道人救命之恩,封三道人為“三賢”,賜三尖山為“三賢山”。並修廟一座,每年三月三起廟會三天,以其收祿供養三賢修鍊終身,自此,三賢山道觀便曉喻天下。
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時,往返皆蒞臨三賢山,臨山覽勝,觸景生情,欣然為其題對:“出南頂越萬峰唯悅此山,還西淮居三賢獨樂天下”,橫批是“伏牛聖觀”。對聯抒發了一代帝王對三賢山的喜愛與讚美之情,同時撥重金修葺三賢山道觀,且刻聯樹碑立於觀前。使三賢山道觀達到鼎盛時期。歷史上主建築有:五極天尊殿、聖宮聖母殿、祖師殿、老母殿、關公殿、玉皇殿、雲端老母殿等,總建築三十餘間。這些道觀建築群,在文革破“四舊”時被拆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實。1986年,在三賢山原道長李宗海的支持下,移址遷觀于山腳下石坪。新觀規模宏大,是原規模的兩倍。現有廟宇:三清殿、包公殿、奶奶殿、祖師殿、藥王殿、財神殿等。
三賢山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