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鳥
冬眠鳥
鳥類是恆溫動物,一般冬天不會進入休眠狀態。可是1916年12月,人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深山峽谷里,居然發現了正在冬眠的鳥。
冬眠鳥
冬眠時,它的體溫由平時的40℃降到20℃左右,用聽筒也聽不到心臟的跳動聲。可是,春天一到,它的體溫自行升高,一醒過來就展翅高飛了。
夜鷹也是一種會冬眠的鳥。它白天不出來活動,只是在夜間才出來覓食。
在飛行時,它不斷發出“嗒、嗒、嗒……”單調的叫聲,好像放機關槍一樣。
這種叫聲能起回聲定位的作用,幫助夜鷹在黑暗中探索飛行路線。
當食物缺乏的寒冬季節到來,夜鷹便會找一個避風的樹洞躲起來,進入休眠狀態。這時候,它的體溫就會從38度降到20度左右,以減少體內營養物質的消耗。
美國西部的夜鷹休眠時,完全像死去一般:心跳幾乎無法覺察,鼻孔的呼吸彷彿也已停止,用強光照射瞳孔,竟然沒有反應。
生活在歐洲北部的一些燕子,每當冬季遇到寒潮襲擊時,也會成群結隊地聚在一起,進入休眠狀態。
這時候,雨燕的成鳥會向溫暖的南方飛去;而鳥巢中剛孵化出來的小鳥,便進入休眠狀態,等待親鳥回來餵食。
奇怪的是,生活在美洲熱帶地區的蜂鳥竟然也會休眠。原來,蜂鳥的新陳代謝特別旺盛,必須不停地進食才能維持生命活動。
可是,熱帶夜晚的氣溫比白天低,那時既找不到飛蟲,又采不到花蜜,於是它們只得停在樹枝上“發獃”:體溫從40℃降到20℃左右,最低甚至只有9℃;大約每5分鐘只呼吸一次,這樣就可將能量消耗降到最低限度。
白胸秧雞又叫苦惡鳥,這是根據它的叫聲而得名的。
它廣泛分佈在長江以南各省,上體黑色,面部及下體白色。屬於小型涉禽鳥。平時多棲息於沼澤、池塘、稻田附近的灌木叢、小竹林等地,啄食動物性食物。
清晨和傍晚常能聽到它們的鳴叫,在繁殖季節,從早到晚幾乎都可聽到叫聲。
冬眠鳥
入秋以後,秧雞結束了繁殖生活,幼鳥已經長大,可以獨立生活了,這時,它們的活動反而更加頻繁,每天不知疲勞地四處尋找食物,好象從不知道飽似的,只吃得個個膘肥體胖,甚至飛起來也覺有些吃力,難怪有的人專在這個時候去捕捉秧雞食用,肉味肥嫩,視為佳肴。
初冬季節就要到了,天氣逐漸變冷,胖乎乎的秧雞個個急於選擇乾燥的石洞或泥洞,鑽到裡面冬眠了。秧雞在洞里不吃不動,或很少活動,呼吸次數減少,血液循環減慢,新陳代謝減弱,儘可能減少消耗體內的營養物質,憑藉貯存的脂肪來維持生命。
我的故鄉,那裡是鳥類的天堂,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留鳥和侯鳥。
有在地上做窩可以垂直飛行的“地地窩”,隨著一串美麗而又嘹亮的叫聲,從高空直插地面,而就在快要碰到地面的一剎那,它又陣翅直插雲霄。
其中最讓我越來越想一探究竟的是在地洞里做窩的“哨叫驢”,每年春天它們那如同口哨一般的叫聲,似乎是催促春天起床的哨聲。最為神奇的是關於它冬眠的民間傳說,當地民間都說,每年冬天來臨以前,“哨叫驢”就會聚集在一個地洞外面,大家相會追逐,因為誰也不願意第一個進洞,一旦有第一個鳥被攆進洞后,其它鳥就會魚貫而入,然後在洞里進入凍眠狀態,直到第二年春暖花開才出洞覓食、繁衍後代。
在我小的時候,有個老人曾經對我講,“哨叫驢”進到洞中后,第二隻鳥的嘴會放在第一隻鳥的肛門裡,其餘以此類推,在整個凍眠其間,前面鳥的排泄物就是後面鳥的食物,所以在進洞前誰也不願意第一個進去,第一個進洞的鳥或前幾隻鳥就會被餓死,永遠也不會醒來了。還有人說他曾經在幹活的時候挖開了一個正在冬眠的“哨叫驢”洞,裡面居然有四十多隻鳥……。我不知道這些是真是假,如果有時間,我真想一探究竟,揭開故鄉傳說中的冬眠鳥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