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雨燕的結果 展開
雨燕
雨燕目雨燕科動物
雨燕科(學名Apodidae)通稱雨燕,在動物分類學上是鳥綱雨燕目中的一個科。雨燕是飛翔速度最快的鳥類,常在空中捕食昆蟲,翼長而腿腳弱小。雨燕分佈廣泛,有些種類在高緯度地區繁殖而到熱帶地區越冬,是著名的候鳥,有些則是熱帶地區的留鳥。雨燕科下共有18屬84種。
俗名:樓燕北京雨燕19屬92種。種類包括:高山雨燕(Apus melba)、普通雨燕(A. apus)、黑雨燕(Cypseloides niger)、煙囪雨燕(Chaetura pelagica)、爪哇金絲燕(Collocalia fuciphagus)、非洲棕雨燕(Cypsiurus parvus)、燕尾雨燕屬(Panyptila)、白喉針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白喉雨燕(Aeronautes saxatalis)等。
雨燕
分佈:世界性分佈,高緯度地區和某些島嶼除外。
棲息地:空中覓食的種類很少棲息,有時在樹枝上棲息。
體型:體長10~30厘米;體重9~150克。
體羽:大部分種類為暗淡的黑色或褐色,不少帶有醒目的白色或淺色斑紋。
鳴聲:尖銳刺耳。
巢:築於岩石上、縫隙中或洞穴內,多種巢材用唾液粘合,可食用,是一種珍貴的營養品。(Cypseloides屬、Streptoprocne屬和Hirundapus屬的種類除外)。
卵:窩卵數1~6枚;白色;重1~10克。孵化期為17~28天,雛鳥留巢期34~115天。
飲食:飛蟲和其他空中的節肢動物。
關於速度
尖尾雨燕 尖尾雨燕(swift)平時飛行的速度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尖尾雨燕最快的速度可達每秒100米。
長途飛行的冠軍是雨燕,它在季節遷徙時能以11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行上萬公里。
短距衝刺的游隼,它在捕捉獵物時的俯衝速度可以達到360公里/小時。
同樣軍艦鳥捕食時的飛行時速可達400公里左右。(軍艦鳥全身羽毛呈黑色,夾有藍色和綠色光澤,喉囊、腳趾為鮮紅色。雌鳥下頸、胸部為白色,羽毛缺少光澤。軍艦鳥胸肌發達,善於飛翔,素有“飛行冠軍”之稱。他的兩翅展開足有2~5米之長,捕食時的飛行時速可達400公里左右,是世界上飛行最快的鳥。它不但能飛達約1200米的高度,而且還能不停的飛往離巢穴1600多公里的地方,最遠處可達4000公里左右。有人曾看見軍艦鳥在12級的狂風中臨危不懼,安全從空中飛行、降落。)
雨燕的翅膀上有十枚長的初級飛羽和一組短的次級飛羽。狹長的鐮刀形翅膀決定了它們的飛行模式,使之可以快速地扇翅飛行,而更重要的是讓它們在滑翔時可以節省大量的能量。這種翅膀構造或許也可以用來解釋雨燕相對較為緩慢的飛行代謝以及較低的胸-體重比,因為這樣的翅膀不需要特彆強大的胸肌。因基本生活在空中,雨燕不習慣飛落到地面。事實上,翼長與腿長的高比例決定了它們很難從地面起飛。
但儘管如此,雨燕小巧的足其實力量驚人,它們鋒利的爪能夠很好地抓持在垂直面上(接觸過雨燕的人會深有體會)。其他的適應性特徵還包括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含量很高,使它們在低氧條件下(即高空中)能夠優化氧的輸送。此外,這種飛行專家的喙很短,力量相對較弱,但張嘴很大,使雨燕可以在飛行中輕鬆地捕捉飛蟲。
人們見到的雨燕几乎總是在飛翔,並且似乎飛得很快。其實,它們在覓食時為了看清獵物並在飛行中捕獲,不會飛得過快,否則會增加捕食的難度。但在炫耀時,雨燕確實會飛得非常快,而且常常利用風向來迅速地掠過地面(即使它們那時的飛行速度並不突出)。
目前已證實普通雨燕經常在空中過夜。人們通過從飛機和滑翔機上觀察以及用雷達定期跟蹤,發現這些鳥在夜晚原本該找個巢棲息的時候卻長時間逗留在空中。它們很可能除了繁殖就根本不回陸地,這意味著一些幼鳥從某個夏末開始會飛后直至兩年後的夏天才首次著陸在某個潛在的巢址上,這期間它們需要不間斷飛行500,000公里!
大部分雨燕的著色相當暗淡,少數種類的體羽在短期內呈現藍色、綠色或紫色的彩色光澤。在營巢地,普通雨燕的個體相互之間通過鳴聲(尖叫聲)而非依靠視覺來辨認,原因很可能是巢址環境太暗的緣故。許多雨燕的尾為叉尾。而針尾型雨燕的尾羽羽干長於羽片從而形成一排“針刺”,這種堅硬的尾羽在雨燕附於垂直表面時可起支撐作用。如煙囪雨燕的名字便是因它們習慣在高高的工業煙囪內繁殖、棲息而得來――這無疑是一種近代才出現的棲息地。
所有雨燕都專食昆蟲和蜘蛛,並主要在空中捕獲。人們通過分析它們的胃內成份、排泄物、回吐物、咀嚼物來研究它們的飲食,結果發現,雨燕最主要的獵物是膜翅目的蜜蜂、黃蜂和螞蟻、雙翅目的蒼蠅、半翅目的臭蟲和鞘翅目的甲蟲。
空中覓食的種類很少棲息,有時在樹枝上棲息。
由於雨燕依靠捕食飛蟲為生,因此它們必須在氣溫能夠保持足夠數量的昆蟲在空中飛行的地區過冬(見專題《在嚴寒中生存》)。於是,當它們在溫帶的分佈區天氣轉冷時,大部分種類都紛紛向南撤退。如普通雨燕從英國遷徙至東非過冬,煙囪雨燕從加拿大飛往亞馬遜河上游流域,白喉針尾雨燕從中國和日本前往澳大利亞越冬。這樣的長途遷徙對雨燕而言不在話下。在所有陸地鳥類中,雨燕在空中是最遊刃有餘的;它們即使不遷徙,每天覓食都會飛上數百公里。在實驗中,處於繁殖期的高山雨燕成功地在三天內飛越1,620公里返回營巢地;而另一隻剛剛會飛的普通雨燕幼鳥同樣在三天內從英國飛抵西班牙的馬德里。
雨燕與燕十分近似,長約9~23公分(3.5~9吋)。翅特長,體結實有力。羽衣緻密,具暗淡的或有光澤的灰、褐或黑色,有時在喉、頸、腹或腰部有淡色或白色斑紋。頭寬,嘴短寬而微彎曲。尾通常短,但也有的長而分叉深。足弱小,通常只靠尖爪攀附在陡直面上。著落在平地上的雨燕也許不能再飛起來。軟尾雨燕的後趾轉到前面,有助於抓住陡直面;刺尾雨燕的針尖狀短尾羽提供支撐作用,而足沒有多少變化。
雨燕取食時,不倦地前後飛逐,張開大嘴兒捕昆蟲。也在飛行中喝水、洗澡,有時還在空中配對。飛行時翼的撲動相對較慢而不靈活(每秒4~8次),但鐮刀狀的翅使雨燕成為小鳥中飛行最快者,一般每小時可飛行110公里(70英里);而褐雨燕時速高達276.47到353.23公里,速度相當之快,在夜晚只能看見它的影子一閃而過。已知經常捕食雨燕的掠食性鳥只是某幾種大型的隼。
雨燕的巢系由黏性的唾液黏合細枝、芽、苔蘚和羽毛而成。巢築在洞壁上或煙囪的內壁、岩縫、空心樹內。少數種類的巢築在棕櫚葉上,最特別的例子是熱帶的亞洲棕櫚雨燕(Cypsiurus parvus),它的小而扁平的羽毛巢在一片棕櫚葉上,巢豎掛,甚或倒掛,卵黏在巢上。雨燕每產1~6個(通常2~3個)白色卵。在食物缺乏時,蛋和幼雛都可以降到接近環境的溫度,減緩其發育以節省食源。幼鳥留在窩內或守在窩旁6~10周,時間的長短大都取決於食物供給。幼鳥羽毛長成像成鳥後,即能熟練地飛行。
除兩極、智利南部、阿根廷、紐西蘭和澳大利亞大部地區未見分佈外,幾乎遍布全球。
人們對部分溫帶候鳥種類進行了詳細研究,結果發現這些雨燕壽命頗長,對繁殖地和配偶都很忠誠。由於即使在它們經常繁殖的地區,空中食物大量存在的時間也只有12~14周,故雨燕的繁殖不得不速戰速決。如普通雨燕於5月初來到英國開始繁殖,7月底便離開。通常雄鳥先行抵達,佔據巢址;如今它們的巢址幾乎均在屋頂上。雨燕會銜來一些巢材,在日後產卵的地方用唾液粘合起來築起巢。雛鳥出生的前幾天由親鳥輪流餵食,親鳥給它們帶來的是“食團”,為存儲在親鳥喉部的昆蟲咀嚼物,最重1.7克,可包含一千多隻昆蟲和蜘蛛。在晴好的天氣,親鳥每隔半小時左右餵食一次,一天可餵給雛鳥30~40克食物。在這種理想條件下,雛鳥最短的留巢期約為五周;而倘若天氣變惡劣,則可延長至八周。群體繁殖會使數十對普通雨燕在同一個屋頂營巢,或更為常見的,在相鄰的建築物上繁殖。普通雨燕的雛鳥在出生后第一年很少返回繁殖地,並且直至第三年或第四年才開始繁殖。未成年的普通雨燕會在仲夏炫耀時形成大的群體,不斷發出陣陣尖叫聲,並常常極為興奮地飛到有鳥繁殖的巢址上空,給那些鳥造成很大的干擾。
雨燕
除了普通雨燕,約有70個雨燕種類包括一些金絲燕種類在亞洲廣大地區的洞穴內群體營巢,數量可達數十萬隻。其中有些種類完全用唾液將巢築於洞頂或洞壁,這些巢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因為它們就是山珍海味“燕窩湯”的來源。收集這些燕窩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往往要藉助搖來晃去的繩索和梯子爬到一百米高的地方。鑒於燕窩的價值,大量的雨燕巢被摘取――每年有超過350萬個燕窩從馬來群島的婆羅洲出口至中國。同時,這樣大規模的繁殖群迅速堆積起大量的鳥糞,人們從洞底掘出這些排泄物來用作肥料。
在繁殖期的築巢階段,即便是那些只用唾液來粘合其他巢材的種類,它們的唾液腺也會增大許多。而將細樹枝巢粘於垂直穴壁上的煙囪雨燕,其唾液腺竟會擴大12倍。和其他用細樹枝築巢的種類一樣,這種鳥也在飛行中從樹上折斷樹枝。其他巢材如羽毛、種籽、草、禾桿等,則是被風吹來而集之。而在二戰期間,用以干擾敵方雷達的金屬碎箔片從飛機上飄下來后也被雨燕用來築巢。巢的形狀和築巢的方式,往往具體的種類各不相同。如舊大陸的棕雨燕種類(Cypsiurus屬)僅見於有圓葉蒲葵生長的地方。它們的巢沿著蒲葵葉內面的垂直葉脈用羽毛和纖維築起,下端有一巢緣,它們平時就棲於上面,孵卵時則垂直貼於巢――兩枚卵緊緊地夾於巢中。
雨燕
而新大陸的棕雨燕種類(Tachornis屬)將巢築於從棕櫚樹冠上垂下來的植被裡面。它們的袋形巢粘於樹葉上,鳥沿著葉側面進入巢中,卵產於裡面低位外側面的杯形結構中。另有兩個新大陸種類,即兩種燕尾雨燕,也築非常複雜的巢――形成一個長達70厘米的管狀結構,從某個岩面上垂直懸掛下來。它們將巢營於管狀結構的頂部,靠近粘附點。這些巢很耐用,可年復一年地使用。
煙囪雨燕的巢會沿垂直的煙囪而築,相當於樹洞巢的人工版(而它們同時也仍會在樹洞中營巢)。其他有幾個種類會飛到壺穴中營巢――可深至地下70米。而黑雨燕則會將巢築於面對著洶湧海浪的懸崖上,每當浪花上涌飛濺時這種海蝕洞的入口就會被遮蔽起來。上述各式各樣的巢址和巢結構體現了雨燕這一飛鳥群體在無法獲得大量巢材的情況下是如何充分利用安全的地方來完成繁殖的。其中大多數雨燕的巢都為哺乳類或爬行類的掠食者所無法企及。這種難以接近性不僅保證了卵和雛鳥的安全,同時也保護了易受襲擊的親鳥,因為所有雨燕的成鳥在地面或棲木上時都缺乏機動能力。
雨燕
雨燕科 | Apodidae |
鳳頭雨燕科 |
雨燕屬雨燕目(Apodiformes)雨燕亞目,該亞目下有兩科:
● ● 雨燕科(Apodidae,有時為Micropodidae)的鳥類約75種,分為軟尾雨燕亞科(Apodinae)和刺尾雨燕亞科(Chaeturinae)。
● ● 鳳頭雨燕科,僅有1屬(鳳頭雨燕屬)1種,即鳳頭雨燕。
雨燕目前面臨著數種威脅。人類對棲息地的破壞導致其中一些種類覓食區域的縮小;因有利可圖的燕窩交易而引發的過度收集使東南亞金絲燕的數量逐步告急;而許多地區殺蟲劑的廣泛使用嚴重削減了它們的獵物――昆蟲的分佈範圍和數量。不過,積極的一面是,部分因為這種自然棲息地的喪失,許多種類已然適應了人工環境中的現成巢址,以致有數種雨燕如今已很少再使用自然巢址。然而,這些種類幾乎完全依賴於在人工建築物上營巢(已是一種普遍現象)也帶來了問題,因為人類在翻新樓頂時很少會考慮到鳥類因素。故有待人們廣泛採取對雨燕有利的建築物管理措施,以避免使它們的數量進一步下降。
保護狀況:關島金絲燕(Aerodramus bartschi)為瀕危種,另有3種金絲燕以及暗背雨燕(Apus acuticauda)和斯氏雨燕(Schoutedenapus schoutedeni)為易危種。幾種最著名的雨燕如下︰煙囪刺尾雨燕(Chaetura pelagica),刺尾,均勻的暗灰色;在北美東部繁殖,在南美越冬;巢在煙囪或空心樹內。刺尾雨燕屬(Chaetura)除此種外已知尚有17種,分佈世界各地。樓燕(Apus apus, 即普通雨燕、歐洲雨燕)在英國即簡稱雨燕,尾軟;黑色;在歐亞繁殖,在非洲南部越冬;巢築在建築物和空心樹內。樓燕屬(Apus)的另外9種見於舊大陸的整個溫帶區,某幾種雨燕屬居於南美。白領雨燕(Streptoprocne zonaris)尾軟;淺棕黑色,領窄而呈白色;分佈於墨西哥到阿根廷一帶及較大的加勒比海島嶼上;營巢於洞穴中和瀑布後。白腰雨燕(A. caffer)尾軟;黑色,有白色斑紋;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留鳥。白喉叉尾雨燕(Aeronautes saxatalis)尾軟;黑色,有白色斑紋;在北美西部繁殖,在中美南部越冬;築巢在陡直的懸崖上。
雨燕
雨燕科的俗名為“swift”,這恰如其分地體現了這種鳥最為人熟悉的一面――不停息地在空中快速盤旋、飛翔,幾乎從不落到地面或植被上。而雨燕屬的學名“Apus”也同樣形象,這一希臘語的意思為“沒有腳的鳥”。此外,雨燕目以前的名字為“Machrochires”,意思是“翅膀發達的鳥”(指前翅)。雨燕的突出特徵是腿很短、翅特別長。一些候鳥種類在繁殖季節的身影使雨燕成為溫帶地區夏季的一個典型標誌。雨燕的身影和聲音對都市居民而言都不陌生。有些種類,如歐洲的普通雨燕,經常將巢築於大城市的建築物上或建築物內。使用這些人工巢址對雨燕來說司空見慣,但並不是它們唯一的選擇。雖然在英國幾乎沒有記錄表明這種常見的鳥在“天然”巢址繁殖,但在歐洲其他地方的原始森林,如在波蘭保留下來的原始森林(尤其是比亞洛威查森林),雨燕的巢被發現築於高處的斷樹枝洞里及腐朽的老樹樹榦中。
雨燕